——能源資源總量相對豐富。中國化石能源資源豐富。其中以煤炭為主。2006年煤炭儲量10345萬噸,剩余探明可采儲量約占世界的13%,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相對不足,油頁巖、煤層氣等非常規化石能源儲量潛力巨大。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水力資源理論儲量相當於年發電量6.1.9萬億千瓦時,經濟上可開采的年發電量約為1.76萬億千瓦時,相當於世界水力資源的1.02%,居世界第壹。
——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低。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能源資源在世界上處於較低水平。煤炭和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50%,而石油和天然氣的人均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制約了生物質能的發展。
——能源資源分布不均。中國的能源資源分布廣泛,但不平衡。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地區,水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中、西部地區和海域。我國主要能源消費區域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賦存和能源消費區域差異明顯。北煤南運、北油南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的大規模長距離運輸,是中國能源流向的顯著特征和能源運輸的基本格局。
——能源開發難度大。與世界相比,我國煤炭資源地質開采條件較差,大部分儲量需要地下開采,極少量可用於露天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地質條件復雜,埋藏深,勘探開發技術要求高。未開發的水力資源大多集中在西南部的山區和山谷,遠離負荷中心,開發難度大,成本高。非常規能源資源勘探程度低,經濟性差,缺乏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工業快速發展,為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供給能力顯著提升。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油氣和可再生能源綜合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基本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能源供應體系。建成了壹批千萬噸級超大型煤礦。2006年壹次能源總產量為2265438億噸標準煤,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產量23.7億噸,居世界第壹。相繼建成了大慶、勝利、遼河、塔裏木等幾個大型石油生產基地。2006年,原油產量達到654.38+0.85億噸,實現穩定增長,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氣產量迅速增加,從1980億立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5860億立方米。商業性可再生能源在壹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逐步提高。電力發展迅速,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分別達到6.22億千瓦和2.87萬億千瓦時,位居世界第二。綜合能源運輸體系發展迅速,運輸能力顯著增強。建成了西煤東運鐵路專用線和港口碼頭,形成了北油南運管網,建成了西氣東輸幹線,實現了西電東送和區域電網互聯。
——節能效果顯著。從1980到2006年,中國能源消費以年均5.6%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9.8%的增長。按2005年不變價格計算,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由2006年的3.39噸標準煤+0.21噸標準煤下降,年均節能率3.9%,扭轉了近年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上升的趨勢。能源加工轉換儲運及終端利用綜合效率33%,比1980提高8個百分點。單位產品能耗明顯下降,鋼鐵、水泥、大型合成氨、供電煤耗等綜合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
——消費結構得到優化。中國的能源消耗已經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壹次能源消費總量為24.6億噸標準煤。中國高度重視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煤炭在壹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由1980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的比重從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氣有所增加。終端能源消費結構優化趨勢明顯。煤炭能源轉化為電力的比重從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潔能源在居民日常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高。
——科技水平快速提升。中國在能源科技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以“陸相生油理論與應用”為標誌的基礎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石油地質科技理論的發展。油氣工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勘探開發技術體系,特別是復雜區塊的勘探開發和提高采收率在世界上首屈壹指。煤炭行業建成壹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礦井,重點煤礦采煤綜合機械化程度明顯提高。在電力行業,先進發電技術和大容量高參數機組得到廣泛應用,水電站設計、工程技術和設備制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核電初步具備百萬千瓦級壓水堆自主設計和工程建設能力,高溫氣冷堆和快中子增殖堆研發取得重大突破。煙氣脫硫等汙染治理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快速提升。正負500千伏DC、750千伏交流輸電示範工程相繼建成投運,正負800千伏DC、1000千伏交流UHV輸電試驗示範工程開工建設。
——環境保護取得進展。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加強環境保護已成為壹項基本國策,各行各業的環境保護意識普遍提高。1992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中國組織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運用法律和經濟手段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國的能源政策也把減少和有效控制能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環境破壞和汙染作為主要內容。2006年,燃煤機組除塵設施安裝率和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近100%,煙塵排放總量與1980基本持平,單位電量煙塵排放量減少90%。2006年,全國建成投產的脫硫火電機組裝機容量達到654.38+0.4億千瓦,超過此前654.38+0年的總和,安裝脫硫設施的火電機組占火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市場環境逐步改善。中國能源市場環境逐步改善,能源行業改革穩步推進。能源企業重組取得突破,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能源投資快速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煤炭行業生產和流通基本實現市場化。電力行業實現了政企分開、廠網分開,建立了監管機構。油氣行業基本實現了上下遊、內外貿壹體化。能源價格改革不斷深化,價格機制不斷完善。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建設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面臨巨大挑戰,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資源約束突出,能源效率低。我國優質能源資源相對短缺,制約了供給能力的提高;能源資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續穩定供應的難度;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技術裝備水平低,管理水平相對落後,導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和主要耗能產品能耗高於主要耗能國家平均水平,進壹步加劇了能源供需矛盾。僅僅通過增加能源供應很難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環境壓力加大。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難以改變。相對落後的煤炭生產和消費模式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壓力。煤炭消費是煤煙型大氣汙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壹些城市的空氣汙染已經成為煤煙和汽車尾氣的混合物。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將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
——市場體系不完善,應急能力有待加強。我國能源市場體系有待完善,能源價格機制不能充分反映資源的稀缺性、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能源資源勘探開發秩序有待進壹步規範,能源監管體系有待完善。煤礦生產安全欠賬多,電網結構不合理,石油儲備能力不足,有效應對能源供應中斷和重大突發事件的預警應急體系有待進壹步完善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