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最後壹天叫“年”,那壹夜叫“除夕”。它與新年的開始和結束相連,被稱為“窮月之末,新年之末”。這是新年前夕,也是辭舊迎新的重要時間節點。因為除夕通常在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所以也被稱為除夕。在除夕這壹天,人們特別關註它。家家戶戶或忙著打掃庭院,辭舊迎新,張燈結彩,迎祖先回家過年,用年糕、三祭飯、三茶五酒進行祭祀。?
除夕這壹天,自古以來就有祭祖、守年三十、吃團圓飯、貼新年賀詞、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歷久彌新。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有中華文化圈的國家和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7年,根據國家法定假日和紀念日,除夕正式成為中國的法定假日。2014年,除夕根據國務院關於修改國家法定節假日和紀念日的決定進行了調整,不再是我國法定節假日。
除夕對中國人來說極其重要。這壹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壹年壹度的團圓飯充分顯示了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關愛,使家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家庭團聚往往在精神上安慰和滿足壹家之主。老人們滿屋見兒孫,壹家人其樂融融。過去養育孩子的細心和辛苦沒有白費。這是多麽幸福啊。年輕壹代也可以借此機會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
吃年夜飯是家家戶戶過年最熱鬧、最享受的時候。除夕夜,壹桌子豐盛的年菜,壹家人團聚圍坐在桌前。* * *桌上有大菜、涼菜、炒菜、小吃。壹般有兩樣東西,壹個是火鍋,壹個是魚。火鍋沸騰,熱氣騰騰,溫熱悶熱,預示著蒸蒸日上;“魚”與“魚”諧音,是“吉祥慶有余”的象征,也比喻“年年有余”。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妳好運;龍蝦,炸魚等油炸食品,祝家興旺,如“用火烹油”。
年夜飯有很多名菜,南北不同,各有側重。北方人習慣在過年的時候吃餃子,這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習慣。古代北方底層人民生活艱苦,常年不挨餓是他們最大的希望。改善他們生活的食物只能在重大節日和特殊日子裏吃,而被列為最好的食物的餃子也是最差的,所以他們壹有機會就吃餃子。?
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紅色喜慶元素的總稱。貼新年賀詞(揮春)是中國悠久的民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春聯
根據《玉燭集》和《燕京年譜》的記載,春聯的最初形式是人們所說的“符濤”。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用於窗戶裝飾的剪紙
在中國,人們還喜歡在窗花上貼各種剪紙。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後來因為大部分剪紙都是貼在窗戶上的,窗花就以此命名。窗花的題材極其廣泛。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魚蟲、山水、現實生活、吉祥圖案都可以成為窗花的內容,可謂無所不在。但最常見的圖案是花草動物,喜慶吉祥圖案,往往以“吉祥喜慶”、“風調雨順求吉祥”、“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年年有余、歲歲有余”、“珍花吉鳥”為題材。?
夫子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到了”、“福已降(到了)”。其實“福”字是不能倒貼的。大門是迎接傅的地方,“福”字要貼對。壹般倒貼福字的地方是家裏的水箱、垃圾桶、櫃子。在中國,“福”字被精細地描繪並制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
鞭炮中國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它們在唐代被寫成“爆桿”,在中國南方也被稱為“紙炮”和“鞭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鞭炮連成壹串,就叫“鞭炮”、“鞭子”、“鞭子”。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
關於鞭炮的演變,《優秀流行編曲》記載:“古鞭炮。都是用真竹流行的,所以唐詩也叫爆桿。後人為之卷紙。叫做“鞭炮”。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燃放鞭炮已經成為壹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燃放鞭炮來慶祝舊歲和新年。?
在古代,這種習俗非常盛行。由於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去野外掃墓,有的去祠堂祭祖。他們大多在家中依次將祖宗牌位放在正殿,以示供奉,然後由拜者按年齡順序上香跪拜。古人祭祖,大多做魚缸,盛滿高碗,寓意敲鐘開飯。南方人祭祖特別隆重。大多是八碗大菜,中間是火鍋,按靈位放杯子筷子。除夕、大年、元宵,火鍋扇出,隨時換菜。除夕和大年初壹會做素餅,最後壹天晚上上元宵。每天早晚燒香磕頭,奉上新茶。祭祖的形式雖然不同,但大多都是除夕上吊影,元末最後壹夜撤回告白。他們和他們的親戚朋友很親近。他們拜年的時候,也要敲祠堂,既要謹慎地追求未來,又要保存自己尊重祖先的美德。
在中國的壹些地方,有除夕上墳的習俗,叫做給年貨。上墳的時間壹般是除夕下午。人們把準備好的年夜飯送到去世親人的墳前,讓去世的親人和活著的人壹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以此寄托人們對去世親人的哀思。
守年夜飯是壹年壹度的習俗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在,家家戶戶都用新年的火點燃,壹家人歡聚壹堂,讓“新年的火”壹直燃著,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除夕之夜,燈通宵亮著。據說所有的房子都點蠟燭,尤其是床下,這叫“浪費光”。據說經過這樣的點燈,來年家裏的財運會更加豐富。在古代,南北方有不同的習俗。古代北方守老的習俗主要是“徹夜不眠”(通宵守夜)。比如晉代周初寫的《風土誌》裏,說除夕大家送禮,叫“給老”;老少聚在壹起,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常年沈睡,等待黎明,叫做“守齡”。在壹些地方,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通宵守夜,象征著趕走壹切邪惡的疾病,期待新的壹年好運。?
掛燈籠過年是中國的壹個古老習俗。紅色象征幸福,而圓燈籠象征團圓和幸福。紅燈籠象征著和平、和諧和繁榮。中國的燈籠也統稱為燈籠。據說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每年除夕前後,人們都會掛起象征團圓的紅燈籠,營造節日氣氛。除夕夜,門口掛著紅燈籠,大廳裏燃著熊熊的火,點著蠟燭或油燈,壹家人圍著桌子說話。?
壓歲錢壓歲錢是中國新年習俗之壹。晚飯後,長輩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鎮邪,晚輩拿到壓歲錢可以平安度過第壹年。壓歲錢在民間文化中有驅邪保平安的意思。壓歲錢的本意是抑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子容易隱身,所以用壓歲錢來鎮邪。歷史上有很多種壓歲錢,壹般是長輩在新年倒計時的時候分發給晚輩的,表示壓力,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心和真誠的祝福;另壹種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年”指的是年齡,意在期望老人長壽。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壓歲錢,也稱贏錢,並沒有在市場上流通,而是以錢幣的形式作為壹種觀賞品鑄造,具有避邪的作用。?
過年給壓歲錢,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晚輩對長輩的尊重。是融入家庭倫理的民俗活動。
當除夕到來時,人們被禁止慶祝節日和慶祝豐收,同時洗澡,換衣服和打掃衛生,以趕走流行病和邪惡的靈魂。民間流傳的除夕禁忌;
1,“福”字不能反貼。大門是歡迎傅的地方,直接貼“福”字。壹般倒貼“福”字的地方都是水箱和垃圾箱。?
2.如果自己家的門對著鄰居家的門,那妳就在自己家門外的門框上掛兩個中國結,趨利避害。?
3.避免倒汙水、倒垃圾、丟棄雜物、掃地、灑水、隨地大小便。據說壹不小心就會灑到神仙身上,神仙生氣就會給人帶來災難。?
4.無論是否守歲,都不要把家裏的燈關了,通宵亮著,這意味著來年的光明。?
5.記得在新年前還清債務。如果已經欠債過年,初壹到初五就不能來討債了。?
6、忌說不吉利的話。?
7.魚是過年必點的壹道菜。吃魚的時候要把頭尾留下,這意味著來年不僅有溫飽,還有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