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石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SWOT分析

中國石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SWOT分析

國際坐標的精細定位——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的SWOT分析

2004年,原油進口首次突破6543.8+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逼近40%。近年來,作為中國石油安全戰略的主要實施者,雖然三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以下簡稱“中國石油”/中石油)、中國石化集團(以下簡稱“中石化”/中石化)、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洋石油”/中海油)的國際化經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其“走出去”之路卻屢屢遭遇坎坷和波折。SWOT系統分析是企業戰略管理中常用的壹種有效的分析方法,即通過分析企業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以及企業外部環境帶來的機會和威脅,在此基礎上提出最適合的戰略選擇。運用SWOT方法分析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化戰略,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方向。

內部條件

中國石油企業

有五個優點

(1)口碑和品牌優勢。中國三大石油公司都以“中國”命名。作為骨幹國企,其口碑和品牌優勢非常明顯。根據《財富》雜誌2003年世界500強公司排名,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別排在第69位和第70位,而這兩家公司也分別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的第壹位和第二位。中海油在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38位,未來幾年有望從單純的上遊公司逐步轉變為上下遊壹體化的能源公司,進入世界500強。

(2)資金和融資優勢。從2000年4月到2006年2月,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洋石油先後在海外上市,這不僅表明中國在石油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也有助於從國際金融市場獲得投資資金,擴大國外油氣資源勘探規模,提高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在2003年的“亞洲企業1000”排名中,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雖然只排在第20位和第28位,但被認為是最賺錢的公司。

(3)壹體化經營的優勢。65438-0998,中國石油石化行業重組,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延伸產業鏈。原有的勘探、開發、煉油、運輸、內銷、外貿分工體系被上下遊壹體化經營的三大國家石油公司所取代,真正成為上下遊、內外貿、產銷壹體化的市場競爭主體,並逐步與國際大型跨國石油公司的現代企業制度接軌。這不僅提高了中國石油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也為它們與外國石油公司的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4)國際化經營的初步基礎和經驗。經過50多年的發展,中國石油工業在思想觀念、精神風貌、石油地質理論創新和勘探開發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專業技術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走過了十幾年國際化經營之路的中石油開始進入自我積累、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階段,而緊隨其後的中石化、中海油近年來也加快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步伐。在參與不同規模和合作模式的海外項目開發、建設和管理過程中,積累了壹些跨國經營的寶貴經驗。

(5)中國石油企業還擁有壹支素質較高、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專業技術力量。

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的軟肋(下)

(1)企業管理不成熟。總的來說,三大石油公司缺乏統壹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尤其是作為國內的競爭對手,在跨國經營中如何形成合力、與外界保持壹致還缺乏清晰的思路。同時,在華跨國公司對海外子公司的管理並不完善:壹些母公司給予海外子公司的經營自主權不足,使其錯失良機;有些母公司讓海外子公司壹意孤行,導致其國際化經驗難以貫徹國內母公司的整體經營戰略。此外,由於國有投資者自我約束機制薄弱,海外公司資產流失現象時有發生。

(2)國內資源基礎壓力大。目前,我國已探明石油可采儲量52.8億噸,剩余石油可采儲量22.5億噸,人均可采資源量僅為10噸,居世界第37位。而且2002年中國油氣儲采比分別只有14.8和40.6,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46.3和60.7(根據BP能源統計)。上世紀中葉發現的油田普遍進入高含水階段(地下水含量超過80%),開發成本增加,產量減少,效益下降。而且近十年新發現的油氣田多位於我國西部自然條件惡劣的偏遠地區,開發難度大,需要國家和石油公司投入大量資金。由此可見,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任重道遠。

(3)資產結構不合理。中國石油企業在煉油廠和輸油管道等基礎設施項目上投入了大量資金。2003年,中國煉油廠的開工率不到80%。然而,國內石油巨頭競相建設或擴建產能超過1000萬噸的煉油廠。同時,相關數據顯示,中石油勘探開采僅占資本支出的61%,中石化僅為40%,而西方石油公司在這方面的平均支出為70%。在國內原油產量不足的情況下,三大石油公司如果不能在海外獲得更多的資源,將很難提高抵禦國際石油市場風險的能力。

(4)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外跨國石油公司是在石油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控制的石油資源在加工總量中的比例往往在50%以上,甚至超過100%。近年來,中國石油公司在海外的石油勘探和開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大多數項目都位於儲量日益減少的地區,或西方大型石油公司不願光顧的低回報小油田。此外,由於中國石油企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成品油及相關產品環保標準和質量相對較低,原油綜合生產成本較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5)不熟悉國際環境。石油作為壹種戰略資源,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既是大國利益的交匯點,也與國際環境和產油國國內政治經濟環境密切相關。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已有十余年,但缺乏壹支精通外語、懂業務、熟悉國際法的高素質跨國經營管理人才隊伍。而且公司對大國爭奪石油的格局和影響、產油國政局的走向、各國法律的特點和適用、當地文化和習俗的關系等,還缺乏足夠的理解和處理技巧。

外環境

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的機遇(O)

(1)全球石油資源和可采儲量呈增長趨勢。目前,在高油價的條件下,許多人對世界石油的基礎和前景持悲觀態度。要知道,自從石油工業誕生壹百多年以來,石油資源即將枯竭的論斷就壹直不絕於耳。然而,這些誇大的論斷總是被歷史事實所否定。事實上,世界石油最終可采資源量的評估總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而不斷修正、調整和完善的。這說明中國石油公司的跨國經營有壹定的資源基礎。

(2)中國加入WTO後,為石油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機遇和有利條件。加入世貿組織,不僅有利於中國石油企業在世貿組織多邊貿易機制內享受國民待遇,而且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更方便地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發揮後發優勢,促進企業技術升級、裝備改造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隨著石油經濟全球化和石油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各國的石油安全日益成為壹種“集體安全”,這為中國石油企業參與國際合作提供了壹定的條件。

(3)中國與大多數產油國保持著良好的政治關系。今天,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題。作為壹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其和平外交政策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贊譽。中國在和平原則的基礎上與世界上大多數產油國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特別是與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等“世界石油供應中心”地區的政治經濟關系不斷發展,為中國石油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4)中國經濟外交和能源外交初見成效。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和龐大而穩定的國內市場,為中國發展與產油國的“大經貿”關系,開展經濟外交創造了有利條件。近年來,中國通過石油外交為中國石油企業的跨國經營創造了良好的國際氛圍。由於世界石油資源分布的不均衡,許多石油資源國為了本國經濟發展,競相對外開放,每年石油勘探開發招標和雙向談判的機會就有幾百個。這為中國的能源外交和石油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5)油氣勘探理論和技術取得突破。隨著地震技術的發展,在深海石油開采、復雜地形等地區進行石油勘探和開采已經成為現實。與此同時,基於計算機技術、機器人技術和電信技術的油田開發自動鉆井系統、智能完井系統、油氣人工舉升技術、地下油水分離技術和地震可視化技術取得了新的突破。這些都為中國石油企業實施跨國經營搭建了高技術平臺。

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面臨的威脅(下)

(1)全球油氣資源控制權的競爭更加激烈。目前,美歐石油巨頭壟斷了全球幾乎五分之四的優質石油資源,中國企業進入他們的“勢力範圍”並不容易。中國位於亞太地區能源消費的新增長中心,與周邊石油消費國(美國、日本、印度、韓國等)的競爭和沖突。)將不可避免。中國石油企業拓展油氣國際市場的有利空間可能會不斷受到擠壓。

(2)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的地緣政治壓力和風險較大。中國海外石油投資和石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中東、北非、尼日利亞、委內瑞拉等政局不穩的地區和國家。目前,中國超過壹半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由於這壹地區民族宗教矛盾尖銳,領土糾紛多,政局最不穩定。而且,由於伊拉克戰爭後美英等國對中東局勢的影響,中國的石油企業在進入或從該地區進口石油時,不僅要處理大國的微妙利益關系,還要承擔更大的政治風險。

(3)石油霸權主義的威脅和海上運輸生命線的隱患。過去石油資源壹直是大國爭霸的重要對象,現在大國還在進行全球優質油氣資源的博弈。尤其是美國,其能源戰略目標是利用其軍事和經濟優勢,建立多元結構的全球石油霸權體系。因此,美國不僅壟斷了大量的石油資源,而且控制了許多戰略性的海上石油通道,如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以限制其他國家。然而,中國60%的進口石油嚴重依賴馬六甲海峽等海上航線,這必然會對中國海外石油運輸安全產生負面影響。

(4)“中國石油威脅論”不斷擡頭。近年來,美國等國刻意無視伊拉克戰爭引發的油氣地緣政治動蕩、美歐石油壟斷大資本減少投資、限制生產對世界油價波動的根本性影響,卻壹直在散布“中國石油威脅論”, 稱從中國過度進口石油導致世界油價上漲,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對美國和日本的能源安全構成威脅和挑戰,中國可能采取軍事措施維護石油安全,從而威脅地區穩定和安全。 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的海外擴張屢遭幹擾和排擠,證明“石油威脅論”制約了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化經營。

(5)全球石油供應安全風險依然存在。石油作為壹種戰略商品,兼具經濟和政治屬性。全球石油供應鏈和價格形成機制除了受市場經濟規律的制約外,還往往受到國際政治因素的制約,以至於油價在某些情況下往往表現為所謂的“政治價格”。1973以來的30年間,世界油價多次暴漲,都是政治事件造成的。2004年油價持續上漲的事實表明,壹旦國際主要石油市場“風平浪靜”,全球油價暴漲或供應鏈暫時中斷的風險就可能出現。

戰略對策

基於上述SWOT分析,中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發展戰略的選擇應該是自身的優勢(S)和劣勢(W)與外部環境所包含的機會(O)和威脅(T)的相互匹配,並提出了跨國經營的SWOT戰略矩陣: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T戰略,以及十項戰略對策(見下表)。

綜上所述,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實施國際化經驗的戰略目標應該是:依托國家實力和政府能源外交,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實現國家石油安全為己任,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核心,以油氣勘探開發經營為龍頭, 以低風險的競爭或競爭下的合作為紐帶,在全球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盡快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中國特色的。

  • 上一篇:2019寧波特色文化產業博覽會時間+活動內容
  • 下一篇:中學生上網危害 案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