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節日慶典,
我們都可以看到龍歡欣鼓舞地起舞。舞龍又叫“舞龍”、“耍龍”、“耍龍燈”、“耍龍燈”、“龍燈節”。那麽,為什麽要舞龍呢?
舞龍的目的可以概括為:壹是祈雨,二是娛神娛己,三是顯示力量,四是繁榮人心。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本的。根據兩湖壹帶的民間傳說,戰國時期鬼谷子在金角遇到了老龍。鬼谷子說:“據我計算,最近下雨,城裏36點,城外48點。”金角老龍故意辜負鬼谷子的預言,於是利用職務之便,讓城48點下車,城36點下車。結果,這個城市的許多人死於洪水。後來,玉帝斥責皇帝,金角老龍被降職。為了贖罪,老龍在每年春節到來之際,都要挨家挨戶向百姓鞠躬,並許諾壹年風調雨順。因此,根據這個傳說,人們用竹絲和緞子薄紗制成彩色的龍,每年元旦都要跳舞,以表達歡快的心情,也寓意著老龍百依百順,天意弄人。四川銅梁的傳說也差不多:東海龍王腰痛,變成了上岸就醫的老人。醫生知道脈搏是不人道的,就把它恢復了原形,並從它的腰部抓了壹只蜈蚣。龍王病愈後,感謝露天機,說只要人們造壹條龍像它壹樣圍著它跳舞,就能及時留住雨水,五谷豐登。
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就已流行,到了漢代,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有許多精美的形式。根據董仲舒的《春秋故事》,在漢代,人們在春天祈雨舞龍,在夏天舞龍或黃龍,在秋天舞龍,在冬天舞龍。這些龍有幾十英尺長,每次五到九條不等。
後世的舞龍大多含有祈雨祈福的意思。如流行於湘西山區的“龍頭蠶體燈”。燈由龍的頭部和蠶的身體和尾巴組成。制作精美,造型小巧,頭尾靈活,轉彎靈活。竹圈連成蠶體,內系繩索,外覆白布,外裹紅綠彩圈。三位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托住頭、腰、尾。“龍頭蠶體燈”通常是成對行進的。熄燈前,每對燈都要下到河邊“吸水”,然後沿門祝福好運。為什麽要“吸水”?很好理解。只有龍吸收了足夠的水分,才能保證充足的雨水。
南方壹些地方流行的舞草龍棗是用柳條、青藤、稻草編的。夜間舞龍時,龍香四溢,故又稱“祥龍”、“祥龍龍”。舞龍結束時,草龍會在響亮的鑼聲和鞭炮聲中被恭敬地送上江河溪流。其本意是讓龍回到龍宮,以此來祝福壹方風調雨順。
以娛神娛己為目的的舞龍,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滿燕”。《韓曙西域傳贊》載:“天下孝道...設酒池肉林招待四外客,作巴魯戲,海中之極,魚龍鋪張,牛角抵觀之。”顏師古解釋說,巴渝獨鹿和海中村都是歌舞名,而“魚龍”是西域來的巨型珍稀動物,在庭前跳舞奏樂,然後攪動房前的水,水花化為巨大的比目魚,“跳來洗水,使霧盲”。接著,又變成黃龍,長八尺,“庭中戲耍,驕陽似火”,所以又叫“黃龍邊”。從這個角度來看,“魚龍”是壹種大型舞蹈,由裝扮成巨型魚和龍的人表演。因為鯢魚和龍之間存在壹個“變”的問題,表演中可能需要魔術、布景、煙霧等來配合。
那麽,“曼延”的解釋是什麽呢?“曼延”,又名曼延、曼延、蔓延,是古代壹種大獸的名字。據說這種大獸“形似浣熊,可以”模仿百戲。“古時候八尺為搜,百搜為八十尺。所以《西京賦》中有“百獸尋萬物,是為曼延”壹句。薛總註道:“作大獸長八十尺,所謂魚龍,是蠻言。“由此可以推斷,《漫延》是‘裝獸戲’,是人作為各種巨獸來演的舞蹈。”魚龍”就是典型的壹種,所以被稱為“玉龍漫延”。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生動地描寫了“龍宇蠻言”,在《平樂觀復》中生動地描寫了李友。可見,作為漢代大型歌舞,《龍人衍》集當時最高水平的演員陣容、布景、道具、特技於壹身,可謂規模宏大,異彩紛呈。除了中央節目《鯢魚變龍》,還有熊、虎、猿、象、大雀、大龜、大蟾蜍等不為人知的奇異動物被人們裝扮。
除了史料,我們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中找到“魚龍滿燕”的影子。如銅山紅樓樂舞畫像石、山東沂南出土的膠底白溪畫像石,都有舞龍的圖像。
“龍人顏”從漢代到唐代,持續了近700年到800年。唐以後整體逐漸失傳,只有部分節目被後人留下。民間舞龍、舞獅、舞麒麟可視為“魚龍漫衍”的傳承和演變。
燈與龍的結合始於宋代。南宋的吳在《梁璐之夢》中寫道:“元宵節之夜...草紮成壹條龍,蓋著綠簾,燈燭密排,狀如蛟龍。”這種龍燈就是我們所說的放在那裏供人觀賞的龍形燈飾。問題是龍是行走翺翔的神祗,它不可能壹動不動地呆在那裏。況且朝廷和民間自古就有舞龍的傳統。由於跳舞不僅意味著白天要跳舞,晚上也要跳舞,而晚上跳舞又離不開開燈,所以跳舞的龍俗稱“龍燈”。
“龍燈節”通常在節日和重大活動期間舉行,地點選在長街廣場和村頭灣附近的開闊平坦的地方。龍的品種豐富多彩,有竹龍、木龍、景龍、草龍、布龍、紗籠、紙龍;有荷花和蝴蝶組成的“威尼斯龍”,刨花制成的“華牧龍”,鐵皮制成的“錫龍”等等。
龍燈隨處可見。四川省銅梁縣的龍燈很有名。國慶50周年慶典上的金龍來自這個縣。銅梁龍燈有個“龍”:頭大,脛長,節日裏點燈。玩燈比玩煙花更安全。還有以竹為龍骨,紙為龍頭,布為龍脊,借助燈光舞動的“彩龍”;以皮紙或絲為皮、繪有鱗片的“肉龍”或“爬行龍”,龍身可拉伸旋轉;幹旱天氣求雨,跳舞時能潑水的“黃景龍”;白花做成的“孝龍”,用來祭拜死者;用稻草做成的“草龍”,插在竹竿上,手持舞動;以及孩子們跳舞,竹竿插白菜,點紅蠟燭,中間用繩子串“菜龍”等等。
銅梁人舞龍很講究。過去沿襲了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習俗。現在,在節假日,我會跳七彩龍。到了別人家門口,我停壹會兒,領頻給主人拜年。然後我上下翻滾,左右轉彎。這時,主人必須放鞭炮表示歡迎,並給予壹些感謝:包著錢或糖果香煙的“紅包”。
廣東佛山人也喜歡舞龍。四五十年代佛山的龍多為與傘相連、繪有圖案的“傘龍”,或用稻草制成的“草龍”,做工相對簡單。目前,佛山“七彩龍”以竹簽、鐵絲為骨架,龍頭尾用紙糊成,龍身披絹,用金屬鏡片、鋁紙、剪紙、絨球裝飾,造型美觀,色彩鮮艷。佛山七彩龍品種繁多,有金龍、煙火龍、火龍、燈籠龍、坐龍、臥龍等。近年來,“機械龍”、“電腦龍”也進入佛山七彩龍行列。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龍可以噴射水柱和肥皂泡,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旅遊時,佛山的七彩龍非常壯觀。條幅和日月旗開道,塔燈、鯉魚、龍珠為引,然後是帶爪的龍,後面是鑼鼓。伴著鑼鼓聲,舞龍者表演盤龍、跳龍、扣龍門、穿龍尾、過橋、玩龍珠、遊龍、飛龍等舞蹈造型。香港回歸期間,九龍各界舉行“萬尺金龍獻吉祥景”。這個高10米,長9米,寬3米,重壹噸多的巨型水龍頭是由佛山市工藝美術學會建造的。近年來,佛山彩龍也走出國門,漂洋過海,出現在墨爾本、夏威夷、溫哥華、倫敦、路易港的街頭廣場。
陜西漢中地區的“板凳龍”也很有特色。這條“龍”源於壹個傳說:壹位靠賣草鞋為生的老人收養了兩女壹男三孫。有壹年春節,富家子弟舞龍燈,興高采烈。三姐很羨慕。回家後,聰明的小哥哥看到爺爺用來打草鞋的長凳子,壹頭紮著未完成的草鞋,像個水龍頭,高興地大叫:“妳看這草鞋凳子,像條龍!””當兩姐妹看到她們長得真的很像時,她們三人各自舉起凳子的壹條腿跳起舞來。他們跳得很開心,村民們覺得很有趣,就領著他們在街上跳舞。從此,民間舞蹈“臥龍”形成並流傳開來。
“臥龍”制作簡單。它用壹個板凳板雕刻成龍的樣子,壹頭是龍頭,壹頭是龍尾。龍麟畫在彩紙或彩綢上,然後貼在上面。三條木腿安裝在龍腹兩端,可以自由活動。舞會中選了兩個女人和壹個男人,偽裝成年輕男女,身上穿著紅綠相間的衣服,男人頭上戴著白毛巾,女人頭上戴著花。三個人各持壹條板凳腿,兩個女舞者和壹個男舞者,他們密切配合,跳著“龍翻”“龍滾水”等各種花樣。
中華民族是壹個有56個成員的大家庭。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壹樣,都和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許多關於龍的感人傳說和各種舞龍活動。比如雲南彜族的“手拉手跳龍門”,阿昌族的“與白象和龍共舞”,苗族的“捕龍舞”,仡佬族的“玩花戲龍”。這些舞龍大多生動活潑,輕松有趣,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
舞龍除了祈雨祈福、娛神自娛之外,還有展示力量的作用。人們相信唱歌可以召喚龍神;跳舞可以模仿龍的神態;唱歌跳舞不僅能讓龍開心,還能賦予自己龍性。同時,通過舞龍,也可以展示舞龍者的實力。這裏有幾個意思:第壹,舞龍本身就是壹個“力量活兒”,很多騰躍、翻滾、回擺、穿插、立定等組成的套路和造型,不花大力氣是完成不了的。第二,龍是力量的集合和象征,自然界很多動物和天象都把力量投入到了龍身上。舞龍也是天賦的壹種表現,既顯示了天賦,也顯示了人力。第三,不排除對龍的“戲弄”和“不尊重”。因為龍不僅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皇權的象征,它常常以張牙舞爪的面目出現,猙獰、狂傲、傲慢、不可侵犯,使眾生不得不以敬畏之心相待。現在,機會來了,民眾可以借助舞龍發泄憤怒。他們可以按下龍的頭,折斷龍的身體,露出龍的尾巴,盡情地折騰、玩耍、嘲弄皇帝的塑像。
文/孟永輝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以Tik Tok和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前我們在地鐵和公交上刷微信朋友圈,現在刷Tik Tok和Aauto更快了。不管我們怎麽看待Tik Tok和阿auto快壹些,他們不斷從微信上搶走我們的時間是不爭的事實。
關於Tik Tok和Aauto更快流行有很多理論。有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