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設定歷史教學的目標

如何設定歷史教學的目標

格式要求是:

(1)教學目的:

1.基本知識目標:

2.思想教育目標:

3.能力培養目標:

(2)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2.困難:

(3)教學時數:

教學方法和手段:

(5)教學過程:

[復習題]

[介紹新課]

[講授新課]

[合並摘要]

(7)作業

(6)黑板設計

新老師試講的關鍵不在於教案的格式,而在於他是否有新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否能理解新教材的精髓,是否能顧及學生的情況。給妳壹篇文章,供參考。

“進入新課程,怎麽教?”這是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的教師應該去實踐、去探索、去反思的。根據調查和聽課發現,教師在對待教案設計上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態度和做法。壹是精心設計推陳出新——大部分是歡迎新課改、有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和精力充沛、善於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敢於實驗的年輕教師。另壹種是走老路,用老辦法教新課——主要是因為我們對課改沒有深刻的理解,認為課改無非是換教材,用老觀念對待新課改,用老教案準備新課,所以教案基本都是過去教案的翻版,甚至存在不準備詳細教案,只寫提綱等現象。還有壹些剛參加工作的新老師。雖然他們有努力的願望,但是面對新課程新教材,他們不知道如何設計體現新課改理念的教案。

鑒於以上情況,更有必要強調認真備課的重要性。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是課程改革實踐的主要場所。為了把課改的“理想”變成現實,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每壹堂課。我們在教學中強調“六個認真”,首要的就是認真備課。精心備課體現在教案的精心設計上。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實施中,如何設計和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以新的呈現方式進行寫作,並與從事新課程教學的教師探討壹些基本思路。

壹、根據課程標準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將“三維”目標融為壹體。

如果把課程改革比作壹次航行,那麽課程目標就是引領課程改革的燈塔。不找準目標,課改就會迷失方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體現了國家的教育方針,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明確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要通過具體的教學目標來實現的,教學目標和學科課程目標的要求是壹致的,也就是上述的“三維”目標。

因此,教師在設計新課程每節課的教案時,首先要考慮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確定本節課的具體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應達到的預期目標和標準。它是教學總要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具體化,是教師課堂教學的起點,也是評價和檢驗課堂教學能否達到目標的依據之壹。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應以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於教師來說,備課的首要任務是時刻有課程標準意識,自覺嚴格執行,不斷學習理解,在教學中提煉。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教師應在認真學習和理解課程標準三個維度的基礎上,制定出“三維”目標在每堂課中的具體應用。在具體課程的設計上。可以分別制定和呈現,但在具體實施教學時,要註意這種“三維”目標不能完全割裂開來。要整體考慮“三維”目標。在不同的內容類別中,三個維度所占的比重也不同。有的課程以史實教學為主,有的則具有很強的思想教育功能。只有整合“三維”目標,才能將“三維”目標真正落實到每壹堂歷史課的教學中。

第二,在課堂教學中研究課程內容,細化課程標準。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采用“模塊-課題”的形式,試圖構建壹個基礎的、多樣化的、層次化的課程結構;在課程內容上,選取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體現了時代性和基礎性,體現了歷史學科與社會進步、學術成就和學生經歷的密切關系。根據課程標準,高中歷史教材打破了原有的通史形式,分為三個必修模塊、六個選修模塊,以及***25個古今貫通、中外相關的學習題目。由於從通史到專題的變化,每個模塊自成體系,讓學生覺得所學的歷史不系統、不完整,不利於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這就要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同時研究課程內容,在教學中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註意不同模塊、不同主題之間的有機聯系,將部分內容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學習模塊從體系、結構、內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現,對教學和教案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必修歷史(壹)為例。是以中國和世界歷史政治領域發展過程中的典型史實為主要內容的模塊。專題的安排是從中國到世界,從古代到現代。這種安排不符合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時序,事物之間的橫向聯系和整體性也不是很明確,給備課和教學帶來壹定的困難。另外,課程標準的表述是宏觀的、高度概括的,在備課和設計教學目標時尤其需要細化課程標準。

以歷史必修課(壹)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壹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例,課程標準表述為:(1)簡述《生產者黨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重大意義。(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及其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經驗教訓。壹節課的標準看似有兩個要求,但在教學中僅靠這兩個要求是無法把這節理論課講清楚的。有些教師在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時,將上述兩個目標細化為以下“三維”目標:

壹.知識和能力

1.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理解並簡述《生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意義。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原因和過程,了解巴黎公社的性質,分析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了解其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經驗和歷史意義。

二、流程和方法

1.指導學生分組完成《中國共產黨宣言》摘錄的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掌握第壹手史料對歷史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性,了解“感知——積累——認識歷史和現實”的過程和方法。

2.通過編制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結構表,分析總結其失敗原因、經驗教訓,感知歷史信息的魅力,可以學習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第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比資產階級等勢力對* * *資本主義的敵視與馬、恩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冷靜客觀分析,讓學生體會到理性的智慧和力量,逐步形成科學態度。

2.為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鋪路,以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發展為線索,以“千年第壹思想家”的調查結論為點睛之筆,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展的歷史特點和規律。

雖然這種細化值得進壹步推敲,但可以看出,教師在學習和研究了課程標準後,重新創造了“三維”目標,這有助於將“三維”目標貫徹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可見,無論教材如何編寫,內容如何變化,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都應該而且必須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當然不是對課標要求的簡單膚淺的理解,更不是照搬現成的教學參考書的設計。而是要根據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教材的學習,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對課程標準進行細化,使之更加具體,更容易操作,同時保證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

第三,改變教學方法,雙向設計課堂教學活動

教育部發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在這次課程改革中,要逐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新壹輪課程改革的成功可以說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發生了變化。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結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歷史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是學生改進學習方法的前提,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服務。

在傳統的“滿堂灌”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永遠是課堂上的主角,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常常覺得學習枯燥,課堂氣氛沈悶。在新壹輪的課程改革中,教學方式能否有“顛覆性的改變”,課堂上師生的角色能否轉變,是從事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的教師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因為課程在學校是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施的,課堂教學最終是由教師來實施的。因此,教師在更新課程觀念的同時,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改變教學方法。

在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的過程中,改變教學方法勢在必行。在變化了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該如何轉變?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教師要從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從歷史的“權威”轉變為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從規範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不僅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學生的角色也要轉變,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自主的學習者。角色變了,學習方式也變了。我們應該學會各種形式的主動學習。能否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落實高中新課程理念和目標,實現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之壹。

因此,在設計教案時,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有壹個以教師活動為中心的教學過程,而應該從兩個方向來設計。不僅有教師的活動,還有學生的活動,師生互動,師生互補,讓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充滿了和諧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積極思考,自由交流,主動探索,大膽質疑,學得輕松,有所收獲,有所進步。課堂不僅是教師的平臺,也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無論學生能說什麽,能做什麽,能學什麽,教師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即使有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無法完成的事情,老師也要及時提示和出主意,不再包辦代替。

這種雙向設計教學活動的教案已在義務教育7-9年級歷史新課程中推廣。可以說,義務教育歷史新課程為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做了準備,值得高中教師學習和借鑒。高中和初中教學確實有很大的區別。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教案設計中,應更加註重活動目標的設計和目標達成的檢驗。缺乏測試反饋無法將師生互動落到實處,因此在設計教案時應同時考慮。還應倡導教案設計的同行評價和教師教學後的自我總結與反思,這將有助於促進校本教研的發展,使歷史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更好地發展自身素質,與新課程壹起成長,共同進步。

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對廣大高中教師來說是壹個寶貴的機遇,也是壹個嚴峻的挑戰。可以說,在先進的課程理念指導下,設計體現課程改革理念、具有新的呈現方式的教案,是上好課的前提,是保證新課程實施、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努力、探索和提高。

  • 上一篇:央視著名導演祝著名書法家倪寶川“墨中龍鳳舞”。
  • 下一篇:如何正確學習中國歷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