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和全球環境的變化,新能源汽車已經被推到了整個汽車產業的頂端。除了傳統汽車品牌開發新能源汽車,壹些聞所未聞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也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
中國有多少品牌的新能源汽車?
據國家新能源汽車監測平臺統計,截至2065438+2009年3月,國家平臺註冊新能源汽車企業635家,新能源汽車企業註冊成功486家,新能源汽車企業通過“平臺符合性測試”450家,通過“車輛符合性測試”5827輛。
看到這個數字是不是很震驚?但上述635家企業特指有生產新能源汽車資質的企業,並非註冊新能源汽車品牌。其實這邊有些車企就是想先拿個資質,什麽時候投產就是另外壹回事了。
那麽除了廣汽新能源、BAIC新能源等常規汽車品牌下的知名新能源品牌,國內還有哪些成熟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呢?大致給妳統計壹下以下相對成熟的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
以上品牌只是冰山壹角。其他新能源汽車品牌要麽不成熟,沒有可用車型,要麽生產的車型只能叫老年代步車。上圖列舉了很多品牌,這裏就不壹壹介紹了。畢竟,筆友想傳達的只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大致情況。
通過對壹些汽車品牌發展的大致了解,大部分汽車公司都有上億的註冊資本。其中有壹些新能源品牌融資後杳無音信,原因不明。當然,也有很多成熟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其產品也備受關註。
雖然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眾多,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也在逐步擴大,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良莠不齊,發展有點亂。在此背景下,必須對新能源市場做出壹系列規劃,政府監管也要加強。同時,也需要出臺壹個章節來規範和引導市場主體的投資行為,加強技術創新和企業合作,防止新能源汽車的盲目發展。
因此,新起草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條例》將對純電動汽車投資項目進行規範。比如,未來純電動汽車項目審批將由地方政府說了算,圈錢、圈地投資將受到限制。同時,《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還要求,新建純電動汽車項目建設規模中乘用車數量不得低於654.38+萬輛。這樣,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逐步走向標準化和專業化,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優秀的產品。
中國有多少個充電樁?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除了對產品本身的關註,另壹個吸引消費者關註的問題就是充電問題。事實上,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日益普及,相應的基礎設施布局也在快速發展。
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統計,2019年6月至2009年5月,國內公共充電基礎設施新增6.9萬臺,同比增長32.6%,車載充電設施新增9.8萬臺,同比增長35.5%。截至2065438+2009年5月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總數為97.6萬個,其中公共充電基礎設施401萬個,車載充電設施57.5萬個。
目前,我國更加重視新能源汽車和充電設施產業的發展,充電基礎設施已逐步納入城市新基礎設施,相關部門也出臺了壹系列扶持政策,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盡管如此,根據充電聯盟的數據,通過對整車企業約85.7萬輛車的車樁信息進行抽樣,發現這85.7萬輛車中安裝了私人充電樁的有57.5萬輛,沒有私人樁的有28.2萬輛。整體不匹配率達到32.9%,集團用戶自行建樁、小區物業不協調、小區缺乏固定停車位等原因都是消費者不匹配充電設施的原因。
大概3輛新能源車* * *用壹個充電樁。
據公安部2018國內機動車市場權威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2.4億輛。從車型來看,小型客車達到20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達到261萬輛。
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數量為80.8萬個。根據2018年末全國新能源汽車261萬輛的數據,可以理解為約3.23輛新能源汽車* * *使用1個充電樁。
大約1980輛車使用壹個加油站。
根據中國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到2018年末,全國約有65438+萬個加油站。其中,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別擁有3.06萬座加油站和21.40座加油站;民營加油站約5萬家;中海油、中化、中外合資等其他加油站合計約4200座。
在中國,2018年末,公安部數據顯示,全國小型客車保有量達到2010萬輛。剔除2610萬輛新能源車,燃油車還剩198萬輛左右。這樣大約有1980輛車使用壹個加油站。
不可能知道每個加油站有多少加油槍。就拿常規的16油槍來說,平均幾百輛車用壹把油槍。與充電樁不同的是,加油站可以私人在家安裝使用,但即使是這樣的比例,也幾乎滿足了燃油車的常規加油需求。
另壹方面,充電樁數量如此龐大且持續快速發展,仍然無法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需求。這樣看來,新能源汽車充電問題的最大源頭在於充電時間和新型電池的研發。當然,還是要繼續大規模發展新能源基礎設施。
隨著新能源汽車品牌越來越多,以及相關政策的變化,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相應的周邊產業也在快速發展。只有全面提升產品本身和周邊產業,才能讓消費者無後顧之憂地接受新能源汽車。
在此,也呼籲每壹位消費者理性看待新能源汽車,不要盲目跟風。給那些真正給消費者帶來好產品的新能源車企壹些信任,同時也要看到那些打著新能源幌子無所作為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