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元旦
起源
臘八節是佛教節日。這壹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也稱為“道教節”。這壹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了小豆,後來演變成了非常復雜精美的壹種。主料有白米、黃米、糯米、小米、菱角米等幾十種。,以及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幹、龍眼肉、百合、蓮子等。香味飄了幾英裏。除了臘八粥,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在臘八那天,人們還把剝了皮的蒜瓣浸泡在米醋裏,密封在罐子裏,放在更暖和的地方。20天後,醋色深紅,微酸微辣,稱為“臘八醋”、“臘八蒜”。
節日
農歷正月初壹是春節
起源
相傳中國古代有壹種叫“年”的怪物,長著長長的觸角,面目猙獰。“年”在海底生活了許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殘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寨裏的人們都逃到深山裏躲避“年”獸的傷害。
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在山裏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壹個老乞丐。他拄著拐杖,胳膊上挎著包,留著優雅的銀須,眼睛盯著馬修。村民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囊,有的放牛趕羊,人們到處喊著嘶嘶聲,壹片恐慌景象。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思去照顧這個乞討的老人呢?
只有村子東邊的壹個老婆婆給了老人壹些食物,並建議他趕快上山,以避開年獸。老人笑著說:“如果婆婆讓我在家裏住壹晚,我壹定會把年獸趕走。
當老婦人仔細打量他時,她發現他年輕、健康、精力充沛,而且有著非凡的世界觀。但她繼續勸說,求老人笑而不語。婆婆沒辦法,只好離家到山裏避難。
午夜時分,年獸闖進了村子。它發現村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屋裏燈火通明。“年”獸渾身顫抖,發出壹聲長嘯。“年”瞪了婆婆家壹會兒,然後尖叫著沖了過來。當我們快到門口時,院子裏突然傳來爆炸聲,年渾身發抖,不敢再往前走了。
原來年最怕紅,最怕火,最怕爆炸。這時候婆婆的門大開著,我看到壹個穿著紅袍的老人在醫院裏笑。“年”大驚失色,狼狽而逃。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看到村子安然無恙,都非常驚訝。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把乞討老人的承諾告訴了村民。村民們湧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的門上貼著紅紙,院子裏壹堆沒燒的竹子還在爆炸,屋裏幾根紅蠟燭還在發光...
為了慶祝吉祥的到來,欣喜若狂的村民們紛紛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到親朋好友家中祝賀、問好。這個故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子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趕走“年”獸的方法。
從那以後,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家家戶戶燭光璀璨,不如等過年。第壹天的淩晨,我要給親戚朋友打招呼。這壹習俗越來越廣泛地傳播開來,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節日
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起源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正月是壹月,古人稱夜為“宵”,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春回的節日晚上,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地上有壹萬個燈籠,所以人們可以看燈籠,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相傳是漢文帝在位時為紀念平陸而設。漢惠帝劉英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呂後死後,周波、陳平等人消除了呂後的影響,建立了劉恒作為中國皇帝。因為平息朱祿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文帝都要微服出宮,與百姓同樂,以作紀念。正月十五被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正月十五舉行“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將元宵節列為主要節日。
我國有元宵節吃元宵的民俗。根據民間傳說,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正月十五,楚昭王過長江,看見江面上有漂浮物,是外白內紅的甜食。楚昭王問孔子,孔子說:“這浮萍果也是主復活的征兆。”元宵就像春節的年糕和端午節的粽子壹樣,是壹種節日食品。吃元宵像滿月壹樣象征著家人團聚,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元宵在南方被稱為“湯圓”、“紫苑”、“漂浮的紫苑”、“水原”。它是用糯米做的,實心的或帶餡的。餡料有豆沙、糖、山楂等。,可以煮,可以炸,可以蒸,可以炸。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個元素的三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元宵節要點燈。元宵節燃燈放火燒是漢代以來的習俗,到了唐代更受重視。元宵節點燈籠已經成為壹種習俗。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寫元宵節點燈的盛況,說:“漢朝群星隕落後,樓臺似懸月。”元宵節燒燈籠的習俗代代相傳,燈籠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有鏡面燈籠、鳳凰燈籠、琉璃燈籠等等。除了燒燈籠,元宵節還會燃放煙花。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壹項活動,出現於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也很多。當初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除了慶祝元宵節,還有宗教活動。即“走各種病”又稱“烤各種病”、“傳各種病”的參與者多為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走過郊區,目的是驅病消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在許多地方,節日期間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節日
2月14日情人節
起源
情人節的起源
情人節,也稱為聖瓦倫丁節。起源於古羅馬,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年輕人喜愛的節日。關於“聖瓦倫丁節”這個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為了紀念基督教殉道者瓦倫丁。因反抗羅馬統治者對基督徒的迫害而被捕入獄,公元270年2月14日被判死刑。行刑前,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壹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和對她的感情。此後,基督教將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情人節的歷史
情人節是朋友、家人和愛人的節日。就像中國人現在以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聖誕節壹樣,情人節也悄然深入了無數年輕人的腦海,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壹個重要節日。情人節的由來和意義,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壹定知道。以下只是關於情人節的眾多傳說之壹。
在古羅馬,2月14日是向約拿書表達敬意的節日。約拿書是羅馬眾神的王後,羅馬人同時視她為女性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被稱為Lupsala節,用來表示對約拿書統治下的其他神的尊重。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女孩的生活是嚴格分開的。然而,在Lupsala節,男孩可以選擇壹個他們愛的女孩的名字,並刻在花瓶上。這樣,在節日期間,年輕人可以和他選擇的女孩跳舞來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女孩對男孩感興趣,他們可以壹直配對,最終他們會在教堂相愛並結婚。為此,後人將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在西方,情人節不僅是表達愛意的最佳時機,也是向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機。在這壹點上,情人節體現了古羅馬人設計這個節日的初衷。
節日
農歷二月初壹的龍頭節。
起源
相傳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擡頭的日子。這壹天被稱為“龍頭節”,是中國農村的傳統節日之壹。
在古代,人們認為龍冬天睡在地下,從春分到秋分在天空中行走。農歷二月二,春分前後,冬季休眠的動物開始蘇醒。人們紀念這壹天,希望有壹個好天氣好收成。
在我的家鄉,有壹句諺語:“二月二,龍擡頭,大囤滿,小囤流。”端午節的清晨,家家戶戶都在打谷場或院子裏劃倉房。這是長老們做的。他們有的用廚灰有的用糠,壹個個撒(塗)到院子裏。首先,他們畫了壹個尖尖的谷倉頂,然後是壹個鼓鼓囊囊的谷倉肚子,最後畫了谷倉門。他們中的壹些人還把骨灰撒在谷倉門外,形成壹個梯子形狀,整個谷倉的大小大約有壹個城市的英尺。畫完之後抓壹些五谷雜糧放在谷倉裏,最後用木板蓋上,防止雞和鳥吃。粉刷谷倉的習俗是為了祈求滿倉在新的壹年裏五谷豐登。
節日
農歷二月初八的插花節。
起源
花卉節
雲南省大姚縣彜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為期3天。是紀念壹對彜族青年男女的節日。相傳古代大姚譚華山上放羊時,勤勞勇敢、美麗聰明的彜族姑娘密依努被豺狼圍困。年輕的獵人沙勒羅伊殺死了豺狼,救了羊。米易生氣地摘了壹朵白色的櫻花送給了沙勒羅伊,然後他們相愛了。然而,為了占領米伊努,譚華山區殘暴的地方官員建造了壹個“仙女花園”,謊稱送到那裏的所有女孩都會被殺死。為了救這些女孩,米奴在二月初八收集了有毒的白花戴在頭上,並把壹些白花浸泡在酒裏,巧妙地說服當地官員喝下。當地官員認為米伊努改變了主意,想和米伊努壹起喝酒。米依努喝了毒酒,舍命救人。沙勒羅伊打獵回來,追著他到了“仙女花園”,只找到了米努的屍體。他抱著死去的姑娘痛哭,擦幹眼淚,直到眼睛流出鮮血,染紅了杜鵑花。為了紀念這位英勇犧牲的女孩,譚華的彜族人把紅色的杜鵑花視為吉祥的象征。每年二月初八,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譚華山,采摘開滿整座山的杜鵑花,種在田野、房屋和牛棚的角落裏,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年輕的戀人們把鮮花插在頭上,表達他們忠貞的愛情,在山裏通宵唱歌跳舞,帶上食物和柴火,享受他們的活動3天,然後離開。近年來,這個節日增加了商業活動。
節日
3月8日“三八”國際婦女節
起源
全世界勞動婦女爭取和平、民主和解放的節日。3月8日,1909,美國芝加哥女工為爭取自由平等舉行大規模罷工示威,得到了勞動婦女的熱烈響應。1910年3月,第二屆國際社會主義婦女大會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來自17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反對軍國主義的軍事擴張,做好戰爭準備,捍衛世界和平。同時,還討論了維護兒童權益、爭取八小時工作制和婦女投票權等問題。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國際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澤特金在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上提議,將每年的3月8日定為世界婦女鬥爭日,提案被壹致通過,使3月8日成為國際勞動婦女節。次年,德國、奧地利、瑞士、丹麥等國的勞動婦女舉行了示威遊行。今後,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活動將逐步擴展到全世界。中國於1924年在廣州舉行了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的首屆李大會,由中國國民黨婦女部主持,此後每年都舉行紀念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於6月1949+2月65438規定,每年的3月8日是中國婦女的節日。
節日
3月12日的植樹節
起源
“植樹節”是壹些國家通過立法確定的節日,以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植樹節最早於現代建立於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4月1872,10,莫頓在內布拉斯加園林協會召開的壹次會議上提出了設立強調節的提議。該州采納了莫頓的建議,將4月10定為該州的植樹節,並於1932年發行了世界上第壹張植樹節郵票,郵票上顯示的是兩個孩子在植樹。
1979年2月,中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3月12日定為中國植樹節。次年3月12日,郵電部發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郵票壹套四枚。在鄧小平同誌的倡議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90 3月12日,郵電部再次發行“綠化祖國”郵票壹套四枚。第壹枚郵票是“全民義務植樹”。
據聯合國統計,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設立了植樹節。由於國情和地理位置不同,不同國家植樹節的名稱和時間也不同,如日本的“植樹節”和“綠化周”。以色列稱之為“樹木的新年”;緬甸稱為“植樹月”;南斯拉夫稱為“植樹周”;冰島稱為“學生植樹節”;印度稱為國家植樹節;法國稱之為國家植樹節;加拿大被稱為“森林周”。有些國家的植樹節每月慶祝12個月:約旦的植樹節是65438+10月15;西班牙的植樹節是2月1;伊拉克的植樹節是3月6日;朝鮮的植樹節是4月6日;澳大利亞的植樹節是五月的第壹個星期五。芬蘭的植樹節是6月24日;印度的植樹節是七月的第壹周;巴基斯坦的植樹節是8月9日;泰國的植樹節是9月24日。古巴的植樹節是10年10月10;英國植樹節是165438+10月6日到12;敘利亞的植樹節是公元5438年6月+2月的最後壹個星期四。
節日
3月15日“3.15”消費者權益日
起源
2001中“3 15”活動的關鍵字
新世紀,新概念,新生活。
讓綠色走進生活。
改變消費觀念,提高生活質量。
節約資源,減少汙染。
倡導綠色消費,關愛生活環境。
綠色消費,利在當代,利在千秋。
綠色消費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生產綠色產品,保護綠色家園。
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為可持續消費做貢獻。
用綠色行動為“申奧”加油。
倡導綠色消費,創造美好家園。
節日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
起源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將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引起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註。
節日
4月1日的愚人節
起源
愚人節,也被稱為愚人節,是美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4月1日。
愚人節已經出現了幾百年,關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壹種觀點認為,這壹習俗起源於印度的“解釋節”。這壹節規定,每年的3月31日,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以互相開玩笑,互相愚弄娛樂。更普遍的說法是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采用壹種新的紀年方法——格雷果歷,以1月1日為壹年的開始,改變了以往以4月1日為新年開始的歷法。在新歷法實施期間,各地許多頑固的保守派仍然沿用舊歷法,拒絕更新。他們仍然互贈禮物,並在4月1日組織活動慶祝新年。支持新法律的人對這壹反常舉動大加嘲諷。4月1日,他們給頑固派送假禮物,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並把這些被愚弄的人稱為“四月愚人”和“魚餌中的魚”。後來他們在這壹天互相愚弄,久而久之就成了習俗。這個節日在18世紀傳到了英國,後來被英國移民帶到了美國。壹開始,任何壹個美國人都可以炮制出令人震驚的新聞,沒有任何道德和法律責任,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誰最能騙人,誰就能奪冠。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了很多混亂,從而引起了人們的不滿。現在,各位?節日期間的愚弄和欺騙不再像過去那樣令人發指,而是以放松和歡樂為目的。
節日
5月1日國際勞動節
起源
1884 10.07日,美國和加拿大的勞工團體因為工作時間長,在美國芝加哥開會,提出“八小時工作,八小時教育,八小時休息”的八小時工作制。到了5月1886,芝加哥工人開始成立“八小時協會”,並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結果釀成血腥悲劇。很快,美國有20萬工人被處理為每天工作8小時。
到1889,法國代表提出的動議在英法兩國工人運動領袖組織的“國際勞工聯盟”大會上獲得通過,工人運動的5月1日被定為勞動節,從次年開始紀念。
此後,世界各地紛紛效仿,各國工人團體在這壹天舉行盛大慶祝活動,工礦廠商放假壹天。
節日
五四青年節
起源
1920年5月,“巴黎和會”決定德國在山東的壹切權益由日本繼承。消息傳來,全國人民義憤填膺。5月4日,來自北京各大學的大約3000名學生聚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學生示威活動。他們打著“對外爭取民族權利,排除國賊”的口號向總統府請願,遭到當時軍閥政府的鎮壓。成為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不僅是壹場學生愛國運動,也是壹場新文化運動。後來提倡科學、民主、白話文,都是受五四運動的影響。
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起源
端午節,也稱為端陽節,有五個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分為“小端陽”(五月初五)和“大端陽”(五月十五)。其中,“段”意為開始,“午”意為陰陽相交,“陽”為奇數;古人按地支計算,五月寫“午月”,視雙午為“重午”,初五寫“端午”,午時寫“楊晨”,加上許多故事和傳說,所以有許多不同的節日名稱和習俗,如掛鐘馗神像、貼午葉、端午節掛菖蒲和艾草等;喝雄黃酒、菖蒲酒、兒童畫雄黃、賽龍舟、競賽、吃鹹蛋和粽子等。
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詩人節
起源
詩人節有兩層含義:壹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二是激勵今天的文人。對於前者,不言而喻,屈原對人格的尊重,作品的偉大,是民族的榮耀。對於後者,有兩點需要說明:(1)“詩人”和“學者”看似不同,但從廣義上講,凡是屬於創造性想象的文藝作品,都可以稱為詩歌;同樣,凡是高尚的、有創造力的、有想象力的人都可以稱為詩人,所以詩人節真的是文學的節日,不需要戲劇家節、小說家節、散文家節。莎士比亞以他的戲劇聞名,托爾斯泰以他的小說聞名。兩人都被稱為詩人,實至名歸。今治戲劇小說者,立足所長,奮發進取,雖不為詩,詩之質固;如果血柱裏都是血,那是不願意為詩歌展示自己的缺點,那只是虛名而已。就是買棺材還珍珠。(2)所謂詩人,並不是對技巧壹知半解的詩人。詩人必須在文藝上有所表現,作為壹個人必須與詩歌相匹配。詩歌的目的是彰顯正義,理解真理,表達情感,所以壹個詩人首先要有正義感,要有為真理犧牲的勇氣,要有最深厚的感情來支撐他的文字。如果說詩是天地間的高潔,詩人也是高潔的居所。如果妳只靠排列平行和玩弄文字就稱自己是詩人,那妳就不是詩,成不了大人。妳能成為什麽樣的詩人?這裏的壹些人,不是壹生壹韻,而是光明磊落,豪放高貴,有詩人的氣質,也就是詩人。相反,他是個心胸狹隘的人,卻整天填詞造法,或獵取功名,或經商,是詩人,是小販,不是詩人。在這裏,詩人節的發起,其實是和整個社會相關的——壹個詩歌社會,不需要每個人都背詩,而是要能夠明辨是非,坦誠相見,有壹個好的氛圍。
節日
5月12日國際護士節
起源
壹位英國人,南丁格爾女士,5月1820日出生於意大利,十幾歲就有了護理技能。1853年,英俄克裏米亞戰爭爆發,傷亡慘重。在醫療技術落後、護士地位低下的19世紀,南丁格爾甘願放棄貴族生活,毅然投身戰場救護工作。她帶領護士們夜以繼日地工作,這為傷員們減輕了許多痛苦。經過半年的努力,傷員死亡率從42%降到了2%。南丁格爾女士是現代護理系統的創始人。1883年,英國王室授予她超階級勛章,這是最高榮譽。夜鶯死於1910。為了紀念她的傑出貢獻和護士精神,5月12日被定為國際護士節。南丁格爾獎是護理專業的最高榮譽獎。
節日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今年是5月14)。
起源
早在200多年前,英國就有壹個向母親致敬的節日,叫做“母親的星期天”。1919年,美國的安娜·賈維茲小姐看到許多在壹戰中犧牲的士兵的母親和妻子都很悲慘,於是她發起了母親節,紀念他們在戰爭中受苦的母親。後來美國參議院通過,將賈維斯母親去世的那壹天(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1905)定為母親節,並將賈維斯母親生前喜愛的康乃馨(又名康乃馨)作為母愛的象征。習慣上在母親節聚會時佩戴壹朵紅色康乃馨,在母親去世時佩戴壹朵白色康乃馨,以示對母親的尊敬。後來基督教推行後,各國開始采納。
節日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
起源
國際電信聯盟的起源
國際電信聯盟是聯合國的壹個專門機構,也是聯合國機構中歷史最悠久的國際組織。國際電聯、國際電聯或國際電聯的簡稱。
國際電聯簡史
國際電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5。為了順利實現國際電報通信,1865年5月7日,法國、德國、俄羅斯、意大利、奧地利等20個歐洲國家的代表在巴黎簽署了《國際電報公約》,國際電報聯盟(ITU)也宣告成立。隨著電話和無線電的應用和發展,國際電聯的權威正在擴大。65438-0906,德國、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27個國家的代表在柏林簽署了《國際無線電報公約》。1932年,70多個國家的代表在西班牙馬德裏開會,將《國際電報公約》與《國際無線電報公約》合並,制定了《國際電信公約》,並決定正式更名為“國際電信聯盟”,由1934改為1。經聯合國同意,國際電信聯盟於6月5438+0947+10月15日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總部由瑞士伯爾尼遷至日內瓦。
世界電信日的由來
1969 5月17日,國際電信聯盟第24屆執行理事會正式通過決議,決定將國際電信聯盟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成員國從1969起,每年5月17日舉行紀念活動。1973年,國際電信聯盟再次通過決議,要求各成員國繼續以各種方式開展各種紀念活動。為了使紀念活動更加系統化,每年世界電信日都有壹個主題。我國每年也舉辦各種活動紀念電信日。
節日
六壹兒童節。
起源
世界各國的兒童節都是在每年公歷6月1日慶祝。節日的起源,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6月在莫斯科召開會議1949 1。為了保證全世界兒童的生存、保健和教育,決定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對兒童的殘酷殺戮和毒害,將每年的6月1日定為國際兒童節。在中國,從1931開始,根據中華慈善總會的建議,每年的4月4日被定為兒童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更加關註兒童的成長,中國人民和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在1949 65438+2月將“六壹”國際兒童節定為兒童節。在中國* * *產黨的關懷下,全社會都承擔起了保護和教育孩子的責任。孩子們有良好的生活、學習和保健條件,在社會主義的陽光下快樂地生活、健康地成長。每當兒童節到來,各地都要隆重慶祝,讓孩子們開開心心地過自己的節日。
節日
6月5日,世界環境日。
起源
1972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113個國家參加。會議討論了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並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會議建議聯合國大會將本次會議開幕日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5438年6月+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接受並通過了這壹建議。今後,每逢“世界環境日”,世界各國都將開展群眾性的環保宣傳和紀念活動。世界環境日的作用在於喚起全世界人民關註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並自覺采取行動參與環保,同時要求各國政府和聯合國單位為環保進程做出貢獻。
今年“6.5”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節日
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
起源
父親節是由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提議創立的。杜德夫人早年失去了母親,她有五個弟弟。六個兄弟姐妹的生活重擔都落在了她的父親身上。父親每天起早貪黑,無微不至地關心孩子的成長,而自己卻過著節儉的生活。多德長大後,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深感父親的自我犧牲精神值得稱道。父親也應該像母親壹樣,有壹個全社會向他們致敬的節日。於是,她給華盛頓州政府寫了壹封誠懇的信,建議把她父親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為父親節。州政府采納了這壹建議,但將節日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1910年,第壹次全市性的父親節慶祝活動在杜德夫人所在的華盛頓州的波士頓舉行。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美國的離婚率在上升,單親孩子的數量在增加。在很多家庭中,父親的責任明顯加強。另壹方面,隨著女性就業的增加,父親也必須承擔更多的家務。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對父親的依戀不斷增強,這個節日也逐漸蔓延到全國。1972年,在各方的強烈呼籲下,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了設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使其成為全國性的節日。這壹天,孩子們壹大早就起床,自己給父親做壹頓豐盛的早餐,親手送到父親的床前。孩子們也會為他們的父親制作壹些漂亮的小禮物。像母親節壹樣,在父親節,人們也在胸前佩戴某些花。壹般來說,佩戴紅玫瑰代表著對活著的父親的愛,而佩戴白玫瑰代表著對死去的父親的悼念。
節日7月1日建黨日
起源
中國* * *生產者黨成立紀念日每年公歷7月1日。1917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馬克思主義迅速傳播到中國。五四愛國運動後,李大釗、陳獨秀、、董等第壹批接受馬列主義的革命知識分子,先後在各地成立* * *生產團體,宣傳馬列主義,從事工人運動。在列寧領導的公產國際的積極幫助下,1921年7月,各* * *生產團體派代表到上海召開中國* * *生產黨第壹次代表大會。被帝國主義間諜發現後,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壹條船上繼續進行。出席會議的有李達、李、、、董、陳潭秋、、何叔衡、、、陳公博、包惠生、周佛海、* * *十三人,代表57名全國冠軍。參加會議的還有* * * *的國際代表馬林和紅色工人的國際代表尼科爾斯基。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的章程,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宣布中國* * *產黨成立。從此,中國出現了壹個全新的工人階級政黨,以* * *唯物主義為宗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中國* * *產黨的誕生,開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時代,給中國革命帶來了新面貌。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環境困難,無法查到第壹次代表大會的確切日期,於是在1941年,黨中央決定召開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黨的生日和紀念日。
節日
7月2日首屆天津啤酒節。
起源
2001中國國際啤酒節概況
2001中國國際啤酒節由原國家輕工業局批準,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輕工業分會、中國食品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輕工業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