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貿易格局最大的問題是什麽?

中國貿易格局最大的問題是什麽?

隨著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增長可能繼續放緩,今年後幾個月中國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將進壹步趨緊。根據目前情況,預計2008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將達到2.6萬億美元,增長20%左右。

壹,中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壹)中國的對外貿易不是市場化的。

1.國內企業出口產品必須獲得政府批準,大部分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不斷改革傳統的貿易體制,如賦予部分生產企業進出口經營權,但只有少數大中型國有企業(包括少數科研機構)獲得了進出口經營權,其進出口經營權仍長期受到限制,經營範圍受到嚴格限制。事實上,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並不能真正完全獨立地經營進出口業務。此外,我國雖然也允許民營企業獲得進出口自主經營權,但準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總之,中國的外貿經營權仍由國家控制。只有少數生產企業有權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主經營權的企業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出口產品。這意味著,對於大部分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來說,他們無法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因此他們與國際市場之間仍然存在“壁壘”。(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政府提出了“工貿結合”的改革思路。但是,由於我國國有外貿公司和國有生產企業沒有獨立的產權,我國外貿公司與生產企業之間的“工貿結合”多是在政府的規劃下以行政合並的方式進行,而不是以產權交易結合的方式進行,不僅無法互補,反而導致內部管理和協調成本很高。總之,中國生產企業與國際市場的“壁壘”問題並沒有真正徹底解決。)

由於外貿經營權由政府進行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可以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篩選和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夠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不壹定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必然導致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於大多數國內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許多國內生產企業也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中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制了中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因為中國的私營企業(註:“私營企業”在中國是壹個特殊的提法,實際上企業只是因為財產責任或民事責任(有限責任或無限責任)不同而有不同的組織形式,不存在企業性質因為所有者不同而不同的問題。)未經政府批準,不得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不利於中國不斷出現更加完全自負盈虧,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市場主體的真正內在動力和壓力,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量的持續增長。(註:目前中國雖然位列世界第七大貿易實體,但與中國龐大的人口相比,人均貿易額或出口額並不高。比如英國和法國,人口只有5000多萬,1999年進出口總額分別占世界第四和第五位。)可見,對民營企業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中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中國的進出口,但中國的國有外貿公司由於規模較小,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於這些國有外貿企業並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為了擴大出口,各國外貿企業往往不負責任地在國內提價,在國外低價競爭。這種沒有內部約束的國有外貿企業的無序競爭,不僅導致出口秩序的混亂,也增加了中國出口的外匯成本,降低了中國的貿易收益。

2.在中國,政府對進口有事實上的控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中國自1992以來壹直在降低關稅,但中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著眼於緩解中國過度的國際收支順差,擴大資本貨物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的80%以上是資本貨物),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率,而不是著眼於通過實現進口自由化來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降低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對於壹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不同名義的數量限制,壹些需要進口商品的投資項目,需要政府事先批準或者政府部門給予政策引導。同時,中國對進口程序存在壹些事實上的控制(如需要幾個政府部門的蓋章批準,進口程序過於復雜等。).此外,在政府嚴格控制進口的同時,中國仍對許多產品(如原油、成品油、農產品等)的進口實行國家壟斷。),這實際上是壹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的進口管制雖然在壹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部分行業或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但降低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使國內企業無法獲得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

(二)中國對外貿易缺乏規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根據新貿易理論中的基本觀點,企業參與國際貿易是為了通過進入國際市場來擴大產品的市場銷售,使企業在擴大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降低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從而有助於降低產品的價格,從而大大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實現利潤最大化。然而,我國絕大多數企業並沒有真正實現規模經濟。很多企業出口只是為了出口,出口是為了創匯,不壹定是為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或者創造利潤。因為中國企業(包括外貿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中國企業生產成本普遍較高,生產率普遍較低,所以中國出口產品的交換成本自然較高。

(C)中國的出口結構仍然存在技術等級和附加值低的問題。

我國出口競爭力較強的工業產品主要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包括紡織品、服裝、鞋帽、玩具、消費品等,所占比重較大)。這些產品產品鏈短,附加值低。目前,中國出口的10產品中有9種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產品(如鞋、玩具和體育用品,以及面料和服裝)。

目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雖然快,但主要靠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而且我國機電產品普遍檔次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有潛力的支柱產品,支柱產業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規模。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特別是具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國平均為40%左右),而且大部分是由外資企業實現的。此外,中國的服務貿易(包括銀行、保險、電信、法律、會計、信息產業等。)在國際市場上很弱,出口創匯能力不強。

還必須指出,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加工貿易的發展。在加工貿易中,只要加工的產品是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在統計上就體現為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但實際上國內大量加工工序相對較短,附加值不高。可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並不能說明中國的出口結構真的達到了先進水平。

二、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產權問題

根據產權經濟學的觀點,市場交易的本質是產權交易。如果將這壹觀點引入國際貿易理論,我們可以得出壹個新的理論觀點:國際貿易的本質實際上是產權的國際交易。在這種情況下,本文從產權角度分析中國對外貿易,從而進行理論創新,為中國對外貿易提供正確的發展思路。

(壹)中國貿易非市場化的根源是傳統的國有產權制度。

既然國際貿易的本質實際上是產權的國際交易,那麽國際貿易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的本質就是產權的自由國際交易。這意味著壹個國家要真正實現對外貿易自由化,最根本的是其微觀經濟主體不僅有權在國內外獨立取得或擁有財產,而且可以在國內外自由交易產權。可見,貿易自由化的制度前提是去中心化的產權制度。

我國現行產權制度的特征是:(1)大部分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本、創業人才)的產權仍然掌握在國家手中,國家的產權是淩駕於其他壹切產權之上的特殊產權。(2)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即對企業的凈資產沒有所有權)。(3)私營企業的產權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

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由於國家(實際上是政府)仍然掌握著大部分生產要素的產權,而且國家的產權是淩駕於其他壹切產權之上的特殊產權,政府自然仍然是最重要的經濟決策者或經濟活動的組織者。在這種情況下,進出口經營權自然被政府控制,這意味著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下,微觀經濟主體很難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

實際上,在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財產,因而不能真正獨立承擔經營虧損(包括進出口虧損)的財產責任的情況下,不能允許其擁有完全的進出口自主經營權。因為,如果讓這些不承擔進出口損失、因而也沒有內部自我約束機制的企業完全自由地從事對外貿易,可能會導致不計成本的惡性對外競爭,不僅會導致我國外貿秩序的混亂,還會大大降低我國的貿易收益。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也不得不對外貿經營權實行審批制。

此外,由於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民營企業的產權並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因此很難被視為民營企業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天賦權利或自然權利。只有經政府批準,私營企業才能被授予從事進出口貿易的權利。

(二)傳統的產權制度人為地限制了中國企業的擴張。

在傳統產權制度下,由於國家為了保護其所有權和控制權,不鼓勵其他產權所有者投資國有企業,又由於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和職工對企業的凈資產沒有所有權,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和職工沒有不斷擴大企業凈資產的內在動力,導致國有企業缺乏內部規模擴張機制。同時,由於國有企業不是擁有獨立財產的產權主體或市場主體,對其占有的財產不享有所有權。因此,國有企業不可能進行真正的會轉移所有權的並購(所有權永遠掌握在國家手中),這使得我國國有企業缺乏外部規模擴張機制。此外,由於私營企業的財產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私營業主對其財產的長期所有權也缺乏信心,因此中國的私營業主沒有不斷擴大企業規模的內在動力,等等。總之,由於中國企業缺乏內外部規模擴張機制,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在對外貿易活動中缺乏規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C)中國出口產品技術水平低的根源在於體制限制。

因為在傳統的國有產權制度下,國有企業之間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市場競爭,國有企業因為沒有獨立的財產,也不可能真正承擔經營風險或虧損的財產責任。同時,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對采用先進技術形成的企業財產不擁有所有權,技術也無法通過企業的剩余索取權轉化為有回報的投資(楊小凱,1998),所以國有企業既沒有外部壓力,同時也沒有。這些都從根本上決定了國有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能力、動力和壓力,自然會導致我們出口的技術檔次低。

在國內企業競爭力低的情況下,政府很難完全放開進口。

因為傳統的產權制度導致國內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競爭力低,生產成本太高,質量差。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放開進口貿易,國內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可能會因為無法與國外企業競爭而面臨破產的命運。這樣,政府不得不對進口實施事實上的管制政策,以保護國內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可見,中國進口管制的本質是保護國內國有企業和傳統產權制度。

總之,上述分析充分證明,阻礙中國對外貿易自由化並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產權制度的局限性。

第三,產權改革與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根據上述分析,要真正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自由化,使中國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就應該進行制度改革,實現產權分權,使我國所有的微觀經濟主體真正成為擁有獨立財產的所有者或產權主體,並規定所有所有者的產權是平等的。

這種實現產權下放、規定所有所有者產權平等的制度改革,自然會創造出許多真正擁有完整產權(包括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和對外投資活動的產權)和經濟決策權的市場主體或企業。(註: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企業組織形式不再按所有者身份或性質的不同分為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而只按所有者對企業管理的不同財產責任分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所有企業將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自由競爭。在這個基礎上,就不會有“私企”的特殊問題。)這樣,我國所有企業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或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投資。(註: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是否應該成為集R&D、生產、投資、貿易、金融於壹體的綜合性貿易公司或大型企業集團,應完全由企業根據國內外市場情況自主決定,政府不應代替市場主體人為設計企業發展模式。同時,由於產權改革將創造壹個所有市場主體的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制度環境,因此,以保護人民財產權不受侵犯為基本職責的政府,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不能隨意幹預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否則就是侵犯了市場主體的財產權。這意味著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政府將不再能夠利用行政權力直接組織或壟斷經濟活動(包括進出口貿易活動)。由此可見,產權分散的產權改革自然會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市場化或自由化,實現內貿和外貿壹體化經營(即國內企業可以同時自由從事內貿和外貿)。

實現對外貿易自由化,將使我國所有企業都可以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這意味著國內生產企業與國際市場之間的“壁壘”將自動消除,使我國所有企業都可以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而根據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靈敏地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而且,由於中國所有企業都是完全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中國企業必須完全獨立承擔出口損失的財產責任,同時可以完全獨立獲得出口利潤帶來的利益。顯然,這種完全自負盈虧的企業,會真正擁有內部的自我激勵和自我約束機制,在生產和進出口貿易活動中,努力做出最佳的生產經營或進出口決策。從而根據國內外市場情況和自身的比較優勢,出口機會成本最低的產品,進口機會成本最高的產品,即出口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進口利用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最大化。為了實現這壹目標,中國企業將真正擁有內在的動力和壓力。他們會根據國內外價格體系的差異和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不斷地將產品的生產成本與國際市場上消費者願意支付或能夠支付的價格進行比較,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盡力以最低的機會成本生產出國際市場上最需要的產品,從而使我們的產品真正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可見,以產權改革為基礎的貿易自由化,不僅會使在國際市場上可以盈利的產品難以出口,而且會大量出口無利可圖或虧損的產品,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企業之間也將沒有成本約束,導致出口秩序混亂,出口匯兌成本上升。相反,通過市場的篩選、競爭和淘汰機制,只有那些真正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產品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從事大量的進出口貿易活動,而那些效率低下、產品缺乏競爭力的企業自然會被市場淘汰,從而從根本上消除“出口秩序混亂、出口匯兌成本上升”的現象,從而大大提高我國的出口創匯能力和對外貿易效率。而且,由於產權改革會在自負盈虧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出更有效率的根據國際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出口的企業,這將極大地促進中國人均出口的持續增長。

同時,在合理的產權制度下,由於企業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擁有獨立的財產,這就從根本上奠定了企業規模擴張的市場機制。而且,由於企業的投資者對企業財產擁有真實的永久所有權,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也會有真實的內在動力和壓力不斷擴大企業的凈資產,以獲得更多的所有者權益,從而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抵禦經營風險的能力,這就自然形成了企業規模的內在擴張機制。另壹方面,由於中國企業享有其凈資產的所有權,企業之間真正發生市場兼並或收購以爭奪所有權,從而真正形成企業規模的外部擴張機制。可見,產權改革將真正有助於使規模經濟成為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市場力量。

另外,因為產權改革,我們國家的所有企業都必須真正自己承擔虧損的財產責任,這樣我們國家的所有企業才會有真正的內部壓力,把生產經營成本降到最低,以避免虧損。另壹方面,由於產權改革將創造出許多相互公平競爭的企業,中國企業自然會有外部市場壓力,通過最大限度地不斷降低成本來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而且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人們擁有了技術發展所形成的財產所有權,這樣人們也會有真正的內在動力去不斷開發和采用更先進的技術來積累財富。在此基礎上,中國的技術自然會繼續進步,這樣中國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自然會繼續增長,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出口產品技術檔次低的問題。

最後,因為產權改革會不斷提高中國微觀經濟主體的國際競爭力,為中國真正的進口自由化奠定基礎。然而,進口自由化將有助於直接引入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機制,打破壟斷。同時,也有助於直接引入能夠反映國際供求關系的國際市場價格,使國際市場價格信號成為國內資源配置的指標,從而提高國內資源配置效率。

總之,只有產權改革才能真正放開中國的對外貿易,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國的人均出口,真正提高中國出口的技術水平,從而最終真正使中國成為世界貿易和經濟強國。

  • 上一篇:中國最美臺球女神,身穿旗袍氣質十足,如今28歲近況如何?
  • 下一篇:中秋節的起源、傳說和習俗用500字簡明扼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