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很久以前就有祭祀月亮的習俗。據李周介紹,周代就有“中秋夜迎寒”和“秋分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也是秋糧豐收的時候。人們舉行壹系列的儀式和慶祝活動來感謝神靈的保護,這就是所謂的“秋報”。中秋節,氣溫涼而不冷,天高氣爽,明月當空,是賞月的最佳季節。於是,節日的構成逐漸被賞月所取代,祭祀的色彩逐漸淡化,但這個節日卻延續了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儀和習俗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神話傳說等諸多因素,最終形成了壹個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圍繞月宮的壹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訪月宮等。,這些賦予了月宮壹種如七彩霓虹般神秘而華麗的光環,使它充滿了浪漫。唐代中秋節賞月宴飲的習俗壹直相當流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節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嫦娥奔月等神話都與中秋節賞月有關。在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經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然而,在當時,中秋節似乎主要是賞月和玩月,並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的流行,應該是在宋代。北宋時,正式將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出現了“小餅如嚼月,內有酥糯”等時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月、觀潮等節日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節與元旦齊名,成為僅次於春節的中國第二大傳統節日。每到中秋節,家家都要設“月光陣地”,準備瓜果月餅,月餅必須是圓的,切成蓮花狀的齒。市場上有月光紙出售,上面畫著月神、玉兔等圖案。節日過後,燒紙,給每個家庭成員分發水果蛋糕。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人們互相贈送月餅以表達他們的美好願望,許多家庭還舉行宴會賞月,這是節日的壹個盛況。
自明清以來,中秋節越來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在全國各地,在中國和東南亞的許多少數民族中也是如此。在賞月、吃月餅的基礎上,各地逐漸發展出“賣男妓”、“種中秋”、“舞龍”、“走月”等各種節日,使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中秋節更具文化魅力。
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前後,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節日活動,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習俗,也有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
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就像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壹樣,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據說唐代就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但月餅作為壹種食品名稱與中秋節聯系在壹起是在宋代。北宋皇室中秋節喜歡吃壹種“宮餅”,民間俗稱“小餅”。蘇東坡有詩說:“小餅似嚼月,酥中有漿。”南宋文學家周覓在《老武林》中第壹次提到“月餅”這個名字。相傳元末時,人們還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月餅制作經驗。明清時期,面包師曾將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印在月餅上,作為食品藝術畫。清代壹位學者形容為“桃餡月餅,糖霜雪糕”,似乎與現在的月餅頗為相似。到了現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精美,外形美觀,還分為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口味。月餅作為吉祥和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美好祝願,吃月餅、送月餅的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欣賞明亮的滿月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賞月的習俗。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許多詩人的傑作中都有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代,中秋節賞月更加流行。這壹天“貴家裝飾亭臺,民爭酒樓戲月”。明清時期拜月的賞月活動更加廣泛。迄今為止,中國各地有許多古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月亮塔”。文人墨客對賞月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賞月,或泛舟邀月,飲酒作詩,留下了許多名句。比如杜甫的《八月十五日夜月》,用象征團圓的明月來烘托他在異鄉的漂泊之憂;宋代文豪蘇軾,中秋醉酒,寫下《水調歌頭》,比喻人因缺月而離合。直到今天,全家人坐在壹起欣賞天上明月的美景仍然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壹。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不同地區的人們還根據自己的地區傳統和社會習俗慶祝中秋節,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不同習俗。比如很多南方地區流行中秋節,老北京流行男妓。此外,還有廣州的中秋節,安徽的燒塔,香港的舞龍等。許多少數民族也有中秋節的習俗,如跳上月亮和拜月,這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
中秋節的傳說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月宮最迷人的謎團。嫦娥奔月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早期記載“嫦娥服西王母仙丹,後奔月為月精”,意思是後羿向西王母求長生不老藥。嫦娥偷了這丹藥,成了神仙,卻被罰做月宮搗丹藥的醜蛤蟆。後來,這個故事逐漸演變成許多美麗委婉的新情節。比如傳說古代天上同時有十天,莊稼都曬死了,讓人苦不堪言。壹個叫後羿的英雄,力量無窮。他同情苦難的人民,登上昆侖山頂,壹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人民才能安居樂業。沒想到射下來的九個太陽都是天帝的兒子,天帝憤怒地將後羿和妻子嫦娥貶到凡間。Xi很同情後羿的遭遇,給了他長生不老藥。後來,居心不良的逢蒙乘後羿之機外出打獵,強迫嫦娥交出長生不老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決定馬上把藥吞下去。後來,嫦娥輕盈地飛向天空。因為嫦娥牽掛著丈夫,她飛到了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回國後,後羿思念妻子,就在嫦娥最愛的後花園擺了壹桌香案,擺上她最愛的蜂蜜和鮮果,在月宮裏遙祭妻子。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人們在月亮下支起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運和平安,有些地方傳說中秋節就是這樣形成的。
舞鋼砍桂
還有壹個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據說月亮上廣寒宮前的桂花樹生長茂盛,高達500多尺。下面有壹個人經常砍,但是每砍完壹次,砍的地方馬上就合上了。千百年來,這棵月桂樹永遠不能被砍倒。據說砍樹的人叫吳剛,漢代西河人。他曾經跟隨仙人修行佛法,在天庭犯了錯,仙人把他貶到月宮,他每天做這種徒勞的工作以示懲罰。他說自己對學仙不夠重視,天帝為了磨煉他的心性,罰他砍伐桂花樹,並許諾如果他把桂花樹砍了,他就會成仙。於是吳剛在寒月宮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地把它砍了。
於菟道窯
“玉兔搗藥”原是道家奇聞之壹。相傳月亮上有壹只兔子,潔白如玉,故稱“玉兔”。這只白兔拿著玉杵跪在地上。服用這種藥丸可以使他長生不老。久而久之,玉兔成了月亮的代名詞。古代文人寫詩填詞,常以玉兔作為月亮的象征。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造反。朱元璋聯合各種抵抗力量,準備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了壹個妙計,命令部下把寫有“八·壹五起義”的紙條藏在餅中,然後派人分別送給各地的起義部隊。
通知他們響應8月15日晚的起義。起義成功後,朱元璋高高興興地傳話,每逢中秋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把當年開戰時用來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時令糕點送給大臣們。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