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6月,全球已查明黃金資源儲量約為10萬t。其中,南非是全球最大的黃金資源擁有國,已查明資源儲量為3.1萬t;第二是俄羅斯約有7000 t;中國目前已探明黃金儲量達6864.79 t,居世界第三位。
在6864.79 t已查明資源/儲量中,獨立巖金礦產地約占總資源/儲量的71.10%;砂金礦產地399處,占總資源/儲量的7.50%;伴生金礦產地199處,主要伴生在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山中,已查明資源/儲量占總資源/儲量的21.40%(圖1)。
圖1 中國金礦資源保有儲量構成狀況
截至2010年底,我國查明金礦資源/儲量(金屬量)6864.79 t;基礎儲量1863.41 t(其中儲量869.50 t),占總資源/儲量的27.14%;資源量5011.4 t,占總資源/儲量的72.97%。基礎儲量偏低,這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黃金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資源發展趨勢看,金礦保有儲量少,按現有生產規模和產量,儲量與資源消耗比1∶1.7計算,服務年限僅為5~7年,按照國際慣例,找礦周期10~15年計算,礦產資源對經濟建設需求難以保證,資源形勢極為嚴峻。自“八五”末以來,我國金礦勘查工作的力度迅速衰減,其與國際上黃金價格持續低迷,國內地勘單位的改組、改制,黃金地勘投資體制的變化等影響到黃金勘查投入的降低有關。
1 中國金礦地理分布
我國有30個省(區、市)分布金礦(表1),而現已探明儲量主要集中於我國東部和中部的山東、河南、河北、吉林、黑龍江、江西、湖北和遼寧等省(表2;圖2)。
表1 我國各省礦床數統計結果
表2 我國各省礦種及礦床規模統計結果
續表
註:特大型礦床包括超大型礦床。
圖2 我國金礦保有儲量地區分布
2 中國金礦資源特點
2.1 已發現金礦產地數量多、規模小、品位低、分布廣
據已發現礦床規模統計資料(表3),我國現有金礦產地中,已發現礦產地3407個,其中超大型金礦7處,特大型14處,大型97處,中型349處,小型1629處,礦點及礦化點1304處。礦床規模總體以中、小型為主(圖3),但品位總體偏低(圖4)。
表3 礦種及礦床規模統計表
圖3 我國巖金儲量分布區間
圖4 我國巖金礦床品位分布區間
2.2 保有儲量不足,結構不均衡,制約黃金工業發展
獨立巖、砂金礦床保有儲量的分布情況如表4所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保有獨立巖、砂金礦床1137處,保有儲量2988.69 t。保有儲量<3 t的礦區數占我國獨立巖、砂金礦區總數的81%,而保有儲量僅占總數的26%,即占總數81%的小礦平均保有儲量僅有0.848 t。另外19%的礦區卻占保有儲量的74%。尤其是25個保有儲量>20 t的礦床(占2.2%)保有儲量達862.83 t,占巖、砂金保有總儲量的28.93%。小礦多、資源分布不均,加上近年來探礦工作嚴重滯後,使資源問題成為壹大批小礦山致命的癥結。
表4 我國巖砂金礦保有儲量在礦區間的分布情況
從我國金礦保有儲量的結構來分析,在4150.56 t總量中,有1161.84 t為伴生金,只能在開采其他金屬礦種時加以回收利用,不能形成獨立的生產能力。在現有的巖、砂金礦床中,有116 處為“近期難以利用”、“閉坑”、“停采”、“停建”和“近期不宜進壹步工作”的礦區,其保有儲量***計132.76 t。據統計,全國實際可利用的獨立金礦儲量為2855.91 t。我國巖、砂金保有儲量的76.6%已被生產礦山所占用,4.4%是難以利用的儲量,19%為近期可利用的儲量(其中包含了壹些規模較大,但由於選冶技術、建設條件等原因探明後不能得以正常利用的金礦床,如貴州的爛泥溝金礦,四川的東北寨金礦等,保有儲量343.66 t。)
目前全國保有儲量地區分布極不均勻。保有儲量超過200 t的山東、江西、黑龍江、陜西、四川、湖北和河南7省的保有儲量占全國總量的56.5%。全國近半數(48.52%)的獨立巖、砂金礦儲量在山東、陜西、四川、河南和黑龍江5 省中,山東省壹枝獨秀,保有的巖、砂金儲量占5 省總量的40%。
據統計,我國金礦“保有儲量/礦產地數”比值為2.81。即從統計意義上說,壹般情況下,每增加壹處金礦產地,保有儲量將增加2.81 t。因此,如山東省那樣找到壹批大礦無疑是增加儲量最有效的途徑,但對我國大多數省區來說,多找礦、增加礦產地仍是增加金礦儲量的有效途徑。
2.3 勘查工作程度低,探明儲量可靠程度低,高級別儲量比例偏低
從現有儲量的可靠程度來分析,在4150.56 t 保有儲量中,A+B+C 級儲量為1215.73 t,占29.3%,D級儲量為 2934.8 t,占 70.7%。在巖金保有儲量中,A+B+C 級儲量 732.06 t,占29.6%,D級儲量占70.4%。砂金保有儲量中,A+B+C級儲量占48.8%,D級儲量占51.2%。勘探經驗和統計表明,D級儲量升級為C級儲量時,壹般在數量上只剩下原來的1/3。由於觀念、資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這部分儲量的升級工作進展極為緩慢,相當數量的礦山到了“等米下鍋”的境地。
總體上看,我國巖金儲量控制程度較低。A+B+C級儲量比例>40%的僅有湖南省,介於30%~38%之間的有天津、青海、山東、貴州、黑龍江、新疆、內蒙古、湖北、遼寧、廣西和雲南等11個省區,其他16個省區該系數均<30%。尤其是在過去5年中躋身於全國金產量前3名的河南、河北、陜西和甘肅4省,高級儲量的比例均<30%,甘肅省甚至只有14.62%。高級儲量比例過低,成為制約許多礦山規模化開采的瓶頸,對實現黃金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增加了相當大的困難。事實上大量的D級儲量不能利用,加劇了許多礦山的資源危機。因此,加大礦山地勘工作力度,升級和利用現有的D級儲量,是解決壹批老、小礦山資源危機的首要途徑。
3 全國金礦資源潛力分析及區帶劃分
成礦區帶是金礦區域成礦預測的基本工作對象,所謂成礦區帶是指遭受過相似的地球動力學過程和金礦成礦作用,金礦床集中產出的地區或地帶。金礦區域成礦預測可分為信息預測和理論預測。
3.1 全國金礦區域成礦——理論預測
理論預測是指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如系統科學和地球動力學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吸取地質基礎學科的最新成果,基於基本地質規律來開展區域成礦預測。如開展成礦系列和成礦模式等成礦理論研究,為礦產勘查提供新的推動力。
在地質勘查工作中,地質人員並不否認理論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幾乎所有找礦工作均遵循壹定的理論思想,只是有些是經驗性規律(理論),有些是搬用了“純粹的”理論概念而已。由於潛心研究理論的科研部門和從事實際找礦的生產部門的人為分割狀態,造成理論和實際的嚴重脫節,導致了“理論找礦”與“經驗找礦”之爭。這樣,我們面臨壹個如何估價、對待、應用理論的問題。
首先要看到,壹種較為成熟的並有實際意義的理論,多是建立在紮實的野外觀測資料和實驗室數據的基礎上,對多方面資料的系統化和條理化,其中也註意吸收其他學科的最新知識。火山成礦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眾所周知,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在所有礦床類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經濟上看,它是銅、鉛、鋅、銀、金以及錫、鎘、銻、鉍等壹系列副產品的主要來源;從科學上看,它沖擊了傳統的占主導地位的熱液觀點,所以與這些礦床的特征和成因有關的問題要比任何其他類型更多地引起地質學家們的註意。建立這種理論的基本依據,是西歐(如葡萄牙-西班牙黃鐵礦帶等)、日本(黑礦型礦床)、哈薩克斯坦(多金屬礦床)等國家(地區)許多重要礦床實際的觀測資料和實驗資料,並通過後來大量湧現的實際資料(1960年以後發表5000篇以上直接與這類礦床有關的文獻)而得到進壹步完善,近年在東太平洋擴張海嶺上發現高溫(350℃)熱液噴口和現代塊狀硫化物礦床,又得到實際的驗證。這種理論為新的找礦工作提供了壹種有力工具。
有些老礦區,以傳統的熱液成礦理論為指導,發現了地表礦以後,就往往進入了勘查工作的“沈寂”期,壹旦引進這種新的火山成礦理論,就會實現壹系列新的突破。在葡萄牙-西班牙黃鐵礦帶和蘇聯阿爾泰礦區所獲得的成果,可以充分說明成礦理論對於老礦復蘇和尋找隱伏礦床中的指導作用。
哈薩克斯坦阿爾泰地區是壹個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運用傳統的侵入成礦理論找到地表有顯示的幾乎全部的礦床和礦點。按照這種觀點,多金屬礦床的形成與晚古生代花崗雜巖和石英斑巖侵入體有成因聯系;同時,認為依據成礦分帶性,淺部是多金屬礦化,向下應轉化為稀有金屬礦化,所以勘查深度比較淺。普查工作主要采用地表和淺部的礦化顯示,如熱液蝕變、地球物理異常和地球化學暈等“直接”找礦標誌。這套方法,前期收效大,後期找礦效果逐漸降低,1945~1970年間未發現壹個出露地表的有工業價值的礦床。到20 世紀60年代,火山成因假說已被蘇聯地質人員普遍接受,尤其是1967年在著名的列寧諾戈爾斯克礦床上發現了火山-沈積型的“裏傑爾Ⅱ號”礦層(被命名為“新列寧諾戈爾斯克”),才最終形成阿爾泰型礦石建造是在花崗巖類侵入之前、產在泥盆紀火山-沈積巖(玄武巖-流紋巖建造)中的同生層控礦床的概念。這種火山成礦理論提供了新的普查準則:①礦化受壹定的火山-沈積地層層位控制,並根據火山作用的多期性,至少有4個含礦層位,從而揭示尋找深部礦床的前景;②火山成因和火山-構造成因的構造控制著礦化,因此不是首先找侵入巖體,而是要進行古火山再造,查明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火山構造與礦結、礦田和礦床分布的關系。按照這種成礦理論部署新的找礦和預測遠景區取得重要成果,發現了“新列寧諾戈爾斯克”、“十月”等壹批大型的隱伏多金屬礦床,打破了該區找礦工作25年的“沈寂”局面,並且使該區已知礦床金屬儲量中,隱伏礦床占50%。因此,A·M·貝博奇金(蘇聯國家儲委主任)指出:“這些礦是由於重新審查和糾正了以前曾對發展原料基地起了積極作用、最近10年已變成發展原料基地障礙的理論觀點而發現的”。
應當看到,現有的絕大部分成礦理論是不完善的,不少理論只符合或只依據部分實際資料,而不符合或不能解釋同壹礦床類型中其他觀測資料,所以在壹種類型或壹個礦床上出現多種理論概念是不奇怪的。這樣,我們在預測和找礦中運用某種理論時,心理要有準備,思想要開放,壹不宜濫用,二不能絕對化。即使科學的理論,壹經濫用,超出了合理的範圍,將導致錯誤的勘查思想。例如,如果濫用層控理論,把與不整合面有關的礦床看成是層狀礦床,在勘查時去找地層單位,而不是去找不整合面。把成礦理論絕對化也是有害的,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理論的建立,完全排除了花崗巖成礦理論。事實上有許多礦床是多成因的,即使是火山成因礦床中,“花崗巖”近年又以各種形式從“後門”回來了。在加拿大地盾的塊狀硫化物礦床(富蘭克林礦床等)底板賦存有英雲閃長巖-花崗閃長巖巖席,在塔斯馬尼亞的羅斯貝裏礦床下賦存有埋藏巖基,蘇聯阿爾泰多金屬礦床受到花崗巖後期改造,形成脈狀礦化等。由此可見,任何科學理論都有壹定用處,但可以單獨應用的為數不多,也沒有壹種理論適用於所有礦種。在運用各種理論時,必須思想開闊,不拘泥於壹種看法,善於提出問題,尤其要註意那些不協調的現象(美國克萊梅克斯斑巖鉬礦床,就是從“反常地質現象”著眼,建立多期成礦論,“打倒”壹次成礦論的),才能有效地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
3.2 全國金礦區域成礦——信息預測
信息預測是建立在對區域控礦因素(如地層、構造、巖漿、巖相、變質和風化等)等地質信息的歸納和總結,結合物探、化探、遙感等找礦信息來開展區域成礦預測,如金地球化學塊體、地學多源信息預測。
3.2.1 利用地球化學塊體對全國金礦成礦區帶找礦潛力分析
首先是利用謝學錦(1999)等的研究成果,從全局觀點全面研究、比較全國的地球化學填圖資料,提出了地球化學塊體的概念。並圈定了多個Au,Cu(Ag),W的地球化學塊體(圖5)。
所謂地球化學塊體(Geochemical block)是指地殼上具有金屬高含量的巨大金屬異常地質塊體。在平面上表現為具有壹系列套合的從局部異常(<100km2)、區域異常(100~1000km2)直到地球化學省(1000~10 000km2)、巨省(10 000~100 000km2)、甚至地球化學域(100 000~1000 000km2)的地球化學模式,在垂向上可能具有壹定的深度,為具有較大規模立體異常的地殼物質體。地球化學塊體是由大型和巨型礦床或由壹系列大小不等的礦床密集分布在四周所形成的異常,對預測形成大型礦床的可能性,潛在的資源量,以及區域找礦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全國金地球化學塊體分布及其譜系圖(套合程度、異常強度、面積等)的綜合反映(表5,表6),膠東(魯東)、小秦嶺-熊耳山、西秦嶺、松潘-摩天嶺、下楊子、康滇地軸、三江、雲開、西天山、東天山、西準噶爾、岡底斯-拉薩、湘南-桂北、江南古陸、東南沿海、魯中南、燕遼和吉南-遼東等成礦區帶有較大成礦潛力和找礦前景,是區域找礦布局優選區帶。
圖5 中國金的地球化學塊體分布圖
(據謝學錦,1999)
表5 我國部分地球化學巨省與地球化學域級的金地球化學塊體
(據謝學錦等,1999)
表6 我國部分地球化學區域異常與地球化學省級的金地球化學塊體
3.2.2 利用成礦區帶資源量定量預測成果對全國金礦成礦區帶找礦潛力進行分析
圖6 中國金礦成礦遠景區帶分布圖
(據陳毓川等,1999)
陳毓川等(1999)厘定了金成礦遠景區圈定的原則和方法:壹是以有利的成礦構造環境、含金建造分布區作為劃分區帶的依據。主要包括:①不同性質、不同等級大地構造單元結合部位構造-巖漿巖帶,深大斷裂活動帶;②早前寒武紀(太古宙—古元古代)變基性火山巖、矽鐵質巖建造分布區;③元古宙—古生代中基性火山巖、變泥質碎屑巖建造分布區;④中-新生代鈣堿性系列火山巖建造分布區;⑤顯生宙含碳質細碎屑巖-泥質-碳酸鹽巖建造分布區;⑥沿深大斷裂帶產出的同熔型中酸性侵入巖帶和老基底含金建造分布區內產出的重熔型花崗巖類巖漿巖帶。二是已知的成礦區帶或金礦化集中區中研究程度較低,找礦前景較好的區帶,以及金化探異常有較大規模和較大強度顯示的地區。三是以地質構造單元為劃分區帶的基礎,兼顧已知礦化類型的分布特點,以有利成礦地質因素組合作為確定遠景區的前提條件,以金化探異常範圍作為具體圈定遠景區帶的邊界條件。不具備化探資料的地區,以有利成礦地質因素的展布作為圈定遠景區帶的依據。
根據上述原則,在全國範圍內***圈出41個金成礦遠景區帶(圖6;表7),對其資源量進行預測(表8)。其中,金成礦重點遠景區帶資源量定量預測是以模型區帶中已探明金總儲量(包括巖金和砂金)與該區帶內顯示的金化探異常強度之間的關系來建立的。而潛在遠景區帶由於資源預測評價的主要指標——金地球化學異常資料的缺少或部分地區由於化探測試技術等方面原因造成該類指標不明顯而無法使用,區帶的資源特征主要依據地質綜合分析資料得出。
表7 全國金成礦遠景區帶壹覽表
續表
(據陳毓川等,1999)
表8 全國金成礦遠景區資源量定量預測結果壹覽表
續表
(據陳毓川等,1999;潘輝逖,1994)
根據預測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金成礦遠景區帶預測資源量與已知儲量有較大區別,具有較大的資源潛力,特別是西天山、東天山、右江(雲開)、三江、康滇地軸、西昆侖、松潘-摩天嶺、西秦嶺、東秦嶺、燕遼、吉南-遼東和延邊-東寧等區帶找礦潛力很大。此外,岡底斯-拉薩成礦區帶的日喀則-拉薩及唐古拉山東端、三江北段的雙江-瀾滄等成礦區帶,工作程度很低,但也具有較大的資源潛力,對於金礦的找尋及研究具有較高的戰略性指導意義。
3.2.3 利用金礦密集區綜合信息預測成果對全國金礦成礦區帶找礦潛力進行分析
王世稱(1999)利用綜合信息方法預測了全國範圍大型、超大型金礦密集遠景區空間分布(圖7)。在全國範圍內圈定出大型、超大型金礦密集遠景區104個,各成礦區帶包含的密集區見表8。金礦找礦遠景區集中分布在膠東、小秦嶺-熊耳山、雲開(桂東粵西)、右江(滇黔桂)、下揚子(長江中下遊)、湘南-桂北、東南沿海、滇西、三江、東西秦嶺、松潘-摩天嶺、吉南-遼北(華北地臺北緣東段及遼北地區)、遼東(營口-丹東)、西天山、膠東和燕遼北部(華北地臺北緣中段)等成礦區帶內。
圖7 中國金礦床密集區與金異常密集區定位預測成果圖
(據王世稱等,1999)
4 全國金礦找礦戰略布局建議
4.1 成礦區帶劃分
全國的成礦區(帶)劃分采用五分法(陳毓川等,1999,2003;葉天竺,2004;朱裕生等,2007):即成礦域(與Ⅰ級區帶對應),成礦省(與Ⅱ級區帶對應),成礦區帶(與Ⅲ級區帶對應),成礦亞帶(或亞區)(與Ⅳ級對應),礦田(與Ⅴ級對應)。級別由高到低,範圍由大變小,統稱序次排列的成礦區帶劃分體制。
陳毓川等(1999,2003)和朱裕生等(2007)在綜合了全國各類地質資料和現有成礦地質理論認識的基礎上,利用五分法將全國劃分為5 大成礦域、16個成礦省和81個成礦區帶;葉天竺(2004)將全國劃分為5大成礦域、16個成礦省和79個成礦區帶。這些劃分方案經我國20多年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實踐證明是有效的。
金礦作為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地質演化特點階段、區域的產物,其區域分布受我國統壹的成礦地質規律的制約,但金礦床也有自身特殊性。韋永福等(1994)將全國劃分為3個金礦成礦域,18個金礦成礦區帶;陳毓川等(2001)在全國範圍內***圈出41個金成礦遠景區帶。
本書在全國成礦區帶劃分的基礎上,綜合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收集到的全國金礦地質資料和現有金礦地質成礦理論的認識,將我國金礦成礦區帶劃分為5大成礦域、15個成礦省和56個成礦區帶。
4.1.1 Ⅰ-1 天山-興安成礦域
Ⅱ-1 吉黑成礦省
Ⅲ-1 那丹哈達嶺成礦帶
Ⅲ-2 佳木斯成礦帶
Ⅲ-3 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成礦帶
Ⅲ-4 延邊-東寧成礦帶
Ⅱ-2 內蒙古-大興安嶺成礦省
Ⅲ-5 額爾古納成礦帶
Ⅲ-6 大興安嶺北段成礦帶
Ⅲ-7 二連-東烏旗-紮蘭屯成礦帶
Ⅲ-8 大興安嶺南段成礦帶
Ⅲ-9 錫林浩特-索倫山成礦帶
Ⅱ-3 天山-北山成礦省
Ⅲ-10 額濟納旗-烏後旗成礦帶
Ⅲ-11 北山成礦帶
Ⅲ-12 東天山成礦帶
Ⅲ-13 西天山成礦帶
Ⅲ-14 西南天山成礦帶
Ⅱ-4 阿爾泰-準噶爾成礦省
Ⅲ-15 阿爾泰成礦帶
Ⅲ-16 東準噶爾成礦帶
Ⅲ-17 西準噶爾成礦帶
4.1.2 Ⅰ-2 塔裏木-華北成礦域
Ⅱ-5 華北陸塊北緣成礦省
Ⅲ-18 樺甸-撫順(華北陸塊北緣東段)成礦帶
Ⅲ-19 燕遼(華北陸塊北緣中段)成礦帶
Ⅲ-20 烏拉山-大青山(華北陸塊北緣西段)成礦帶
Ⅱ-6 華北陸塊成礦省
Ⅲ-21 營口-丹東成礦帶
Ⅲ-22 五臺-太行成礦帶
Ⅲ-23 膠東成礦帶
Ⅲ-24 魯中南-皖北成礦帶
Ⅲ-25 阿拉善-狼山成礦帶
Ⅲ-26 中條山成礦帶
Ⅲ-27 小秦嶺-熊耳山成礦帶
4.1.3 Ⅰ-3 秦-祁-昆成礦域
Ⅱ-7 秦嶺-大別成礦省
Ⅲ-28 桐柏-大別成礦帶
Ⅲ-29 東秦嶺成礦帶
Ⅲ-30 北大巴山-武當成礦帶
Ⅲ-31 西秦嶺成礦帶
Ⅱ-8 祁連成礦省
Ⅲ-32 祁連成礦帶
Ⅲ-33 柴北緣成礦帶
Ⅱ-9 昆侖成礦省
Ⅲ-34 東昆侖成礦帶
Ⅲ-35 阿爾金成礦帶
Ⅲ-36 西昆侖成礦帶
4.1.4 Ⅰ-4 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
Ⅱ-10 三江成礦省
Ⅲ-37 三江北段成礦帶
Ⅲ-38 三江南段成礦帶
Ⅱ-11 松潘-甘孜成礦省
Ⅲ-39 松潘-摩天嶺成礦帶
Ⅲ-40 巴彥喀拉成礦帶
Ⅱ-12 西藏成礦省
Ⅲ-41 班公湖-怒江成礦帶
Ⅲ-42 岡底斯-拉薩成礦帶
Ⅲ-43 喜馬拉雅成礦帶
4.1.5 Ⅰ-5 華南成礦域
Ⅱ-13 下揚子成礦省
Ⅲ-44 長江中下遊成礦帶
Ⅲ-45 江南古陸東段成礦帶
Ⅱ-14 上揚子成礦省
Ⅲ-46 湘西-鄂西成礦區
Ⅲ-47 江南古陸西段成礦帶
Ⅲ-48 康滇地軸成礦帶
Ⅲ-49 滇黔桂成礦區
Ⅱ-15 華南成礦省
Ⅲ-50 東南沿海成礦帶
Ⅲ-51 南嶺成礦帶
Ⅲ-52 欽杭成礦帶
Ⅲ-53 雲開成礦帶
Ⅲ-54 武夷山成礦帶
Ⅲ-55 海南成礦帶
Ⅲ-56 臺灣成礦帶
4.2 全國金礦區域勘查規劃
將全國劃定的56個成礦區帶規劃為重點勘查規劃區帶、加速普查區帶、戰略遠景區帶和預查探索區帶4類。
4.2.1 重點勘查規劃區帶
此類區帶多是我國巖金生產基地,也是大型、超大型金礦密集區。在這些區帶已經找到和勘查多個中、大型金礦床,並且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和寶貴的地質找礦、地質勘查經驗,為了確保黃金礦山持續生產與擴大生產對金礦資源的需求和可持續發展,必須穩定、加強對這些地區的地質勘查工作。
該類規劃區帶地質勘查工作以提交大中型礦產地為目標,工作安排以普查、(優選部分)詳查為主,外圍預查為輔的資源評價工作。
針對這些區帶,下壹步工作是要做好二次資料開發和第二輪的金礦找礦工作。以地質科研、大比例尺物化探、礦區地質填圖工作為先導,加強對已知礦產地,尤其是已探明大、中型礦山深部及外圍的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研究工作,尋找有利成礦和礦化富集部位,有效指導探礦工程布置;采用槽、鉆、坑探相結合的方法,對礦區內主要礦化體進行控制,探求具有大中型以上規模的資源量。
重點勘查區帶包括佳木斯、延邊-東寧、烏拉山-大青山、燕遼、吉南-遼東、小秦嶺-熊耳山、膠東、西秦嶺、東秦嶺、松潘-摩天嶺、滇桂黔、三江南段、三江北段和長江中下遊14個成礦區帶。這類地區是國家老黃金工業基地所在區或金礦資源接替的重點規劃區。
4.2.2 加速普查區帶
這些規劃區帶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好,有壹定潛在資源遠景,近幾年在這些地區找礦上有壹定突破,發現了壹系列中、大型金礦床。該類型區帶要加大基礎地質工作投入,提供普查後備基地。工作部署要在資料的二次開發或綜合信息成礦預測和靶區優選基礎上,選擇重點成礦亞帶或成礦遠景區開展金礦成礦規律、靶區優選工作。對已知金-多金屬成礦區帶中具有重要找礦線索和明顯找礦遠景的地區,通過中大比例尺物、化、遙工作圈定有利找礦地段,對已發現的礦化線索和綜合異常開展以預查為主、異常檢查為輔的評價工作,發現和評價壹批有望取得突破的礦產普查基地,總體查明該區金礦資源潛力。
該類區帶是化探掃面等基礎性地質重點投入地區;科研立項圍繞兩個方面進行:壹是資料的二次開發或綜合信息成礦預測和靶區優選,二是選擇重點成礦亞帶或成礦遠景區開展金礦成礦規律、靶區優選工作。
該類區帶包括阿爾泰,東、西準噶爾,東、西天山,大興安嶺南、北段,五臺-太行,巴顏喀拉,東南沿海,江南古陸,祁連山、桐柏-大別山13個成礦區帶。這類區帶是國家金礦產資源普查的重要規劃區。
4.2.3 戰略遠景區帶
此類區帶從成礦地質條件、成礦規律分析看,是較好的找礦遠景區,而且在這些地區已經發現壹系列金礦床,但此類地區基礎地質工作薄弱,條件艱苦。對這些地區要立足於遠景評價,為黃金生產發展遠景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該類區帶的主要工作是以現有地質礦產工作程度和成果認識為基礎,以區域成礦理論、成礦系列理論等為指導,從對已有地質資料的綜合分析出發,篩選重點地段開展中小比例尺區域性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和遙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優選找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利用中大比例尺地(路線調查、礦點檢查、重砂檢查與工程揭露等)、物(航磁與重力資料處理等)、化(水系加密檢查與地球化學剖面測量等)、遙(高精度遙感解譯與蝕變信息提取等)綜合方法,加強對各類異常的檢查,圈定成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並結合對區域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的研究,利用GIS技術綜初步評價區域成礦潛力,從總體上推進工作區金礦地質工作程度。
該類區帶工作部署以預查為主,開展區域成礦條件、成礦規律和成礦遠景區圈定工作,目的是重點圈定成礦遠景區,為下壹步工作提供依據。
該類區帶包括北山、額爾古納、魯中南、東昆侖、柴北緣、康滇、岡底斯-拉薩、雲開和海南9個成礦區帶。這類區帶具有良好的金礦找礦前景,是“十二五”期間預查、基礎地質工作重點地區。
其中,額爾古納為原始森林區,海南要建生態省,雖然這兩個成礦區帶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找礦潛力較大,但礦產資源開發不是其首選方向。東昆侖、柴北緣及岡底斯-拉薩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潛力,但工作條件惡劣,工作程度低,需加強預查工作。北山、魯中南、康滇及雲開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但近幾年金礦找礦工作未有大的進展,需加強基礎、預查及綜合評價工作。
4.2.4 預查探索區帶
此類地區從金礦成礦規律分析上看,有壹定找礦遠景。近幾年也陸續發現壹些小的礦床(點)。但是金礦基礎地質工作十分薄弱,條件艱苦。
對於這些地區,應開展壹些野外地質調查和資料收集整理工作,部署少量區域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通過地球化學、遙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和綜合異常檢查工作,優選找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同時開展初步評價工作,提交壹批可供進壹步工作的預查評價礦產地,為下壹步部署評價工作提供依據。
該類區帶包括額濟納旗-烏後旗、西南天山、那丹哈達嶺、中條山、張廣才嶺、阿拉善-狼山、北大巴山-武當山、阿爾金、西昆侖、羌塘、喜馬拉雅和臺灣12個成礦區帶。這類地區金礦資源前景不明朗,需要配合國土資源大調查的地質填圖和化探掃面工作,開展金礦預查選區和資源潛力的初步評價工作。
各規劃區帶之間具有壹定的邏輯聯系,即通過偵察探索區帶確定遠景區帶,從遠景區帶中發現後備普查基地,在加速普查的基礎上,確定出大型項目作為重點勘查開發對象。這種安排在整體上體現為壹個完整的、滾動發展的地質找礦規劃方案,長期規劃為5年,每年再根據新獲得的資料和成果進行更新,如此滾動地向前發展。
(張文釗、卿敏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