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巡回展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巡回展

太極傳,白蛇傳,皮影戲,紫砂壺...這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種類繁多。然而,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日益遭到破壞和毀滅,有些瀕臨滅絕。如何保護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所有中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巡回展北京站(點擊查看圖片)

中國是壹個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多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包含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壹,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各地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精神和有關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第壹、搶救第壹、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國發[2006]18號

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 518項);

壹、民間文學(* * * 31)

二、民樂(* * * 72項)

三、民間舞蹈(* * * 41)

四、傳統戲劇(* * * 92項

五、曲藝(* * * 46項)

六、雜技及比賽(* * * 17)

七、民間藝術(* * * 51)

八、傳統手工藝技能(* * * 89項)

九、傳統醫學(* * * 9)

X.民俗(70項* * *)

自2004年8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我國政府積極履行締約國義務,密集開展了壹系列保護工作和宣傳活動。今年年初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就是集中的體現。這個隨著農歷新年而升溫的展覽,引起了公眾的關註,也引起了媒體的濃厚興趣。各種專版和采訪都很熱烈,“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因此成為當下的壹個關鍵詞。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給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新定義,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種群體、團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習俗、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物品、手工藝品和文化遺址。隨著他們所處環境、與自然的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各種群體和團體不斷創新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具有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傳承價值、審美藝術價值、科學認識價值、社會和諧價值等諸多重要價值。

毫不誇張地說,文化遺產傳承著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也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專家呼籲搶救各族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正在此間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和利用學術研討會上,有關專家呼籲積極搶救少數民族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指出,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是指各類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間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遊戲、建築藝術等藝術。這些民間藝術和社會時代的強勢文化構成了每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往往成為強勢文化的基礎。

長期以來,中國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壹直存在於社會上強大的主流文化的邊緣,在中國各民族的發展史上有著最深的根源和最廣的影響。它是民族感情的寄托,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體現。它們通過神話、傳說、故事、史詩記錄了壹個民族的喜怒哀樂、好惡,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專家表示,如今,關心和保護民族文化的特異性,保護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每個民族對世界和時代應承擔的責任,也是繁榮和發展世界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據介紹,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日益遭到破壞和毀滅,有的瀕臨滅絕。西藏的老紮巴會唱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格薩爾》。1986年中國只錄了25首,其他8首隨著他的去世而消亡。中國過去有2000多部歌劇,但只有幾十部仍在上演。唐河曲作為唐代的音樂復制品,隨著繼承者的去世,由於沒有人記錄,很難聽到它的“贊嘆之聲”。納西古樂、內蒙長調、織錦、服飾、印染技藝、風箏、燈籠、皮影戲、年畫、諺語、歌謠、故事等。正在逐漸衰落或消失,許多民間文化的典型器物也流失海外。

專家表示,搶救和保護民間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改變傳統文化自我毀滅的做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重視、專家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保護機制,本著去糟粕、古為今用的原則,“存昨日、護今日”。

  • 上一篇:中國武術職業聯賽俱樂部
  • 下一篇:中秋節小學生的由來和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