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魔術流派

中國魔術流派

18世紀末,西方魔術開始傳入中國。magic是英語MAGIC的意譯。根據其詞源,希臘語的意思是古代波斯僧侶。魔法通常分為白魔法和黑魔法,黑魔法依靠的是惡魔的魔法。可見,魔法和宗教是息息相關的。

中文單詞“magic”是梵文單詞“magic”的縮寫。《正字通鬼部》在典籍翻譯中引用:“古以‘石’為‘磨’,梁武帝由鬼變。”宗教認為魔法可以擾亂身心,破壞美好的事物。

把英文magic翻譯成MAGIC是非常恰當的。魔法的本義是迷惑巫術。作為壹門藝術,可以解釋為神奇的藝術,這與魔術在中國的本義是壹致的。但是從定義上來說,魔法和幻覺之間有細微的區別。“魔術”這個詞是就它對觀眾的影響而言的;迷人的人,而“幻想”空間就其藝術特點而言:大方多變。從用詞方面來說“魔術”更準確,所以有些演員還是用“魔術”這個名字,但是常規的魔術名字已經越來越普遍了。

現代魔術在中國興起後,與中國傳統魔術融合,經老壹輩藝術家再創造,逐漸形成南北兩大流派。類似於京劇中的祁派和,雖然是同壹個藝術表演,但又各有特色。各流派的差異體現在表演形式和舞臺形象上。

北派的表演形式是壹個人當主角,壹個人當助手,即固定壹個人做作品,壹個人測作品(也有兩個助手)。男主角表演時,配角必須密切配合男主角的動作,如撐、抱、扶、拉、推、送。同時,配角也要和主角對話,兩人壹問壹答,呼應聲音,臉上做出悲、喜、驚、怒的表情,動作幽默,類似相聲演員。

表演。壹些重要的秘密往往掌握在配角手中。雖然名義上是配角,但實際上在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有“三分使人生七分”的說法。

南派演員表演時,也是壹個人演主角,兩到幾個人演配角。有些巨型魔術團隊有四到七八個人分別在前臺和後臺工作。演出前,舞臺上所有的表演者出現在八字形分站的左右兩側。當主角出場時,左右演員立即退入側幕,註意主角的動作。表演者根據表演的需要,從兩側及時、恰當地相互配合,以逆行的方式接受拉、握、推。每個節目結束後,妳會立即退休,等到下壹個節日開始,再出去工作。整個演出過程,就像啞劇壹樣,只是壹個又壹個節日的連續演出。導派老藝術家介紹,早在30年代,南派也有對話和幽默動作,後來由於節目內容越來越多,這些對話和動作就被擠掉了。

然後從節目內容等方面進行比較;北派強調手繪色彩,以精湛的技藝勝人壹籌,充滿生活情趣,而南派則以巨為主,以精致華麗著稱,想象力極強。北派把魔術的神秘感放得很穩,表演滴水不漏,發人深省。南派把魔術師的智慧和聰明放在壹個快速的方式,像雷電,壹氣呵成。

總的來說,南北兩派各有特色和長處,但也有不足。北方學校的優勢是:

1.壹個主演壹個配角,長期合作,相對固定。主角的壹舉壹動,助手都能明白他的意圖,很容易達成默契,收到“以假亂真”的預期效果。

2.男主角和配角,邊說邊演,把過程解釋清楚,很容易突出重點。

3.說白了就是文字幽默、生動、有趣,能提升觀眾的欣賞興趣。

4.雖然每次表演的節目很少,但能讓觀眾更清楚地看到每個節目(壹般北派每次表演30分鐘,* * *表演五到七個小節目,最後以壹個中型或巨型魔術結束)。

然而,北方學派相對產生了以下缺點:

1.表演時,人與人之間往往說話時間過長,導致串音,表演的魔術節目較少,不符合觀眾希望欣賞更多魔術節目的要求。

2.壹般來說,表演技巧與對話相結合,但不太註重服裝、道具、舞臺布置等美化藝術。創新的節目很少,往往是壹些老節目,表演了很多年,沒有變化。

南方魔術表演有以下優點:

1.壹人主演——貫穿始終,無固定對話助手,專業性強,場面恢弘,適合各種場地演出。

2.不用說白了,節省時間,增加節目內容,分階段變化,30分鐘可以表演15-20個小、中、大節目(南方叫閃電表演形式)。

3。註重服裝和道具的美化,特別註重舞臺畫面的藝術,多做創新。

南方魔術表演也有缺點;

有時舞臺上道具太多,演出時助手上下過於頻繁,影響觀眾的註意力集中。同時,閃電式的表演可以讓觀眾欣賞到更多的節目,但前者的疑惑並沒有解開,後者的錯覺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眼花繚亂,看完後者就忘記了前者,無法給每個節目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北學派的形成與各地區的政治經濟生活有關。上海是中國的主要通商口岸,與外國交往頻繁,有利於模仿和創新。明清以後,京津地區慘淡經營5600家。

年,所以我習慣了講傳統,求穩定。在北方,對話幽默的表演形式已經流行很久了。“道光初年,人不為國喪,在酒館裏用詭計做碗,夾雜幽默,是護筋的工具。自此之後,便大行其道。”(《清·錢泳叢書》)可見中國的招數對北方的影響是深遠的。

南北方表演形式的發展趨勢引起了很多專業演員和業余愛好者的爭論。壹種觀點認為,魔術藝術屬於智慧和技巧的表演藝術,不屬於說唱藝術,所以主要靠演員的表演技巧和道具來達到神奇的變化,吸引觀眾收到預期的效果。中國的經典把戲,如“五彩卷軸”、“仙女摘豆”、“鏈條上的巧妙結”,只要壹表演就會響起。關鍵在於演員們精湛的技藝和精彩的表演。另壹種觀點認為,魔術已經成為壹門綜合藝術,有紅花綠葉就要適當運用語言藝術來增強效果。各派說法不壹,要具體分析兩派,揚長避短,擇善而從,形成新的振流。

另外,搞笑魔術應該屬於另壹個流派。解放後,滑稽魔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創造了壹些優秀的節日,但要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滑稽魔術流派,仍需努力練習。

總之,無論哪種流派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既然能長期流傳,有群眾基礎,就有存在的理由。要根據藝術規律和觀眾喜好來發展。我們只有兩所學校,不多。在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前提下,我們需要發展更多的學校。

效果分類

(1)從歷史角度看,中國魔術可分為“中國古代魔術”和“現代魔術”;經常在壹些演出中看到有人擅長“古典魔術”,屬於中國古代魔術之壹。

(2)根據原理和技術:(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不同的原理和技術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交替使用)

操縱——基於操縱技術,妳必須努力練習才能表演。

樂器——用設計巧妙的器官、樂器和道具表演。

心理學-根據心理學原理表演魔術。

科學和技術-基於自然科學知識如化學和物理進行表演。

(3)按道具和規模分為巨型魔術、中型魔術和小型魔術。

(4)按場地分為舞臺魔術、宴會魔術、街頭魔術(也叫特寫魔術)。

(5)根據魔術專題:魔術師擅長某壹道具的魔術,往往將同壹道具的魔術組合在壹起表演,形成專題。主題魔術包括:硬幣魔術、撲克魔術、逃脫魔術、絲巾魔術、繩子魔術、海綿球魔術等等。

(六)根據魔術效果:

美國魔術師達裏爾·費茲奇曾在他的《詭計大腦》壹書中將魔法的效果分類如下:

1.生產-包括外觀、制造和復制(分部)。

2.消失-隱藏實體。

3.位移-固體從壹邊到另壹邊的外觀。

4.轉變-質量和形狀的變化。

5.穿透-壹個固體穿過另壹個固體而毫發無損。

6.恢復——把完全毀壞的東西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7.固定-讓無生命的物體自己移動。

8.反重力——改變它的重力。

9.吸引力——神奇的吸引力也會改變重力,但必須有另壹個有形的物體來吸引它。

10.隱形-反人類的自然現象。

11.身體異常-不正常或畸形的人或動物。

12.Spect AOR失敗——讓觀眾上臺去做,結果不壹樣。

13.***交感反應-操縱壹個物體,而另壹個相同的物體有相同的反應。

14.控制——用意誌力控制無生命的物體。

15.識別——用視覺以外的感官識別單詞或物體。

16.讀心術——讀懂對方的想法。

17.思想傳遞——不用聽寫就把妳的想法傳達給別人。

18.預測-預測將會發生什麽。

19.超感知覺——俗稱ESP。

附:十九種魔法的基本效果

(1)產生:出現,變多(人或物)。

(2)物理匿名:包括人離影、無頭美女、人頭蜘蛛、拿走拇指等。

(3)消失:消失,使其不可見。

(4)觀眾失敗:魔術師使用某種力量使觀眾無法做某件事。

(5)運:從壹個地方消失,從另壹個地方出現。

(6)控制:魔術師可以用內力(不用手)控制活物或死物的動作,比如打鈴,自動伸手。

(7)變換:改變大小、形狀、性質、顏色、標誌等。

(8)識別:如識別觀眾的桌子(多用於卡片和顏色,可以被魔術師或觀眾識別)。

(9)穿透:硬物穿過硬物。

(10)讀心術:魔術師可以知道觀眾的想法,觀眾也可以寫下自己的想法進行對比。

(11)恢復:恢復對象的部分或全部斷肢。

(12)思想閱讀:使某個人能夠知道某個人在想什麽。

(13)動畫:讓死人動起來像有生命壹樣。

(14)預測:記下某件事的發生,比如頭條。

(15)反重力:人或物的動作是反重力的。

(16)超感知覺:用手指看東西,用鼻子聞顏色,用手指摸牌等。

(17)交感反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做出相同的結果。

(18)技能:借助真實技術或道具,制作特效。

(19)刀槍不入:包括吃火、燒煤、劍走偏鋒、吃玻璃、吃刀片、用大頭針切舌頭等。

  • 上一篇:中國武術文化中的美學
  • 下一篇:8月車企銷量排行榜:為什麽上汽大眾\通用還在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