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文化與嶺南文化在近代同構並同步發展,為嶺南文化增光添彩。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嶺南文化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同於其他地域文化的模式。總的來說,嶺南文化有以下特點:
首先,在地理空間上,嶺南主要包括今天的廣東省和桂東地區。廣東之所以叫嶺南,是因為廣東北部邊界的五座險峻艱險的山嶺——大禹嶺、騎田嶺、嶽城嶺、朱蒙嶺、都龐嶺,像壹條巨龍,橫跨粵湘贛三省交界處,成為壹道天然屏障。歷史上,嶺南與中原幾乎是隔絕的,兩者之間沒有交流和文化交流。因此,嶺南文化具有封閉性和開放性的雙重特征。
其次,從嶺南文化的形成過程來看,其形成是漫長而曲折的,這與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的移民高潮和中原文化的影響有關。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還是從表層到深層,都烙上了中原文化的印記。由於明清以來頻繁的海外貿易和西方勢力的逐漸滲透,嶺南文化融入了西方近代文化的諸多元素。所以,嶺南文化從壹開始就註定不是壹個孤立的個體,而是壹個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營養的混合體。
第三,嶺南文化在具體表現和內部結構上表現出自己的特點。追求陽剛之美的嶺南詩詞,清新流暢的廣東音樂,被譽為南方紅豆的粵劇,創新的嶺南畫派,多姿多彩的客家山歌,都直接表達了嶺南人熱愛生活、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大膽創新的浪漫情懷。如非正式的、靈活的管理方法;踏實踏實的工作態度;不斷發展、大膽吸收和創新的精神;永不滿足,註重對現實生活的追求,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鮮明個性,它崇尚實用、開放、多元、動靜結合、剛柔相濟。
任何文化的產生、發展、演變或變異都離不開壹定的時空。不同時間和空間產生的文化現象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特征和結構功能。特別是地理空間的各種因素和條件,甚至對文化生成和文化特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馬克思在談到古代亞洲和日耳曼的不同的原始公社關系時指出,這種差異“取決於氣候、土壤的物理性質、物理條件下土壤發展的方式、與敵對部落或鄰近部落的關系以及引起遷徙和歷史事件的變化。”恩格斯在研究愛爾蘭歷史時,也是從愛爾蘭的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土壤性質、礦藏、氣候等入手,然後進入經濟社會史考察。列寧認為,地理環境的特點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經濟關系和壹切附屬於經濟關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地理環境的關註,至少說明了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和自然產物的多樣性,這既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和條件,也直接導致了不同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據《太平宇宙》記載,香山是指歷史上曾經屬於壹個行政區劃的中山、珠海、澳門等地。她在河流和海洋交匯處的孤獨海洋的邊緣。雖然沒有構成壹個完整的地理單元,但毗鄰珠江口系,在中國翻天覆地的現代化進程中,成為中外交流的關鍵地帶。源於中國傳統,融合外來因素,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質創造、制度建設、行為規則、文化習俗和價值取向的總和,就是香山文化。廣東省社科聯主席、博士生導師嚴澤賢教授認為,香山文化足以成為壹個地域文化概念。第壹,任何文化都逃不過它的地域性,香山文化的地域概念包括中山、珠海、澳門。這壹地區雖然經歷了朝代更替,但整體上仍是壹體的,居民在生產、生活習慣、語言習慣等方面有很大的共性。所以,香山文化首先是壹個地理概念。第二,作為壹種地域文化現象,它既要有大地域文化的特征,又要有區別於其他小地域文化的特征。它在生活中有其獨到之處,香山文化正符合這壹特點。第三,提出壹個文化概念,要有壹系列文化人物和實例的有力支撐。中國近代很多啟蒙人物都出生在象山地區,可以作為建立這種文化的有力註腳。脫胎於此,香山文化包含了嶺南文化體系中的粵閩客家文化特色,本身就獨具特色。特別是近代以來,香山文化與其母體文化——嶺南文化同步發展,演繹了中國現代文明的壯麗篇章,是中華文明的優秀範式。
香山文化在兩個發展階段大放異彩。
香山文化的發展演變經歷了漢唐宋元萌芽期、明清積澱期、近代成熟期和當代發展期四個階段。尤其是在近現代改革開放兩個階段,大放異彩。
自鴉片戰爭以來,象山人第壹次睜開眼睛看世界,率先走出國門,譜寫了中國人民自強復興的壯麗篇章。他們中有為國家繁榮富強作出重大貢獻的孫中山、容閎、唐、鄭早如、楊、楊殷、林為民、蘇,有為推動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和工商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唐、馬應彪、、蔡暢、李,有呼籲思想啟蒙、主張順應歷史潮流的鄭關穎、楊燮。嚴澤賢教授盛贊“香山文化與世界相遇”,指出先進的香山人以中國與世界為廣闊舞臺,在物質、制度、精神、心態等方面對現代香山文化的建設具有深刻而深遠的意義,香山文化也因此充滿活力。原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著名學者章雷教授在《香山文化——歷史投射與現實鏡像》的序言中強調,“由於地緣與人緣的機緣,較早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地區,能夠開風氣之先,引領風氣之先。人文精神高昂,群星燦爛。許多政治家、思想家、學者和藝術家都才華橫溢。不愧為20世紀中國三大巨人之壹的孫中山,以民主革命和現代化先驅的豐功偉績,將香山改名為中山。”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香山文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得到了進壹步的傳承和發展,閃爍著更加壯麗的時代光芒。以中山為例,中山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持走理性發展之路,各項經濟社會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如今,以1%的面積,2.7%的人口,創造了全省3.8%的GDP,經濟總量在全省21個地級市中排名第五,榮獲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獎項。秉承“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中山人壹次次超越自我。開放民主的城市政治氛圍蔚然成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相繼推進。中山人民在城市科學發展的道路上詩意地找到了城市的新坐標,為香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和物質基礎。
香山文化的三大價值取向
崇文尚武。象山人向來推崇和推崇教育。明清以來,特別是近代以來,象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孕育了許多人才,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歷史名人。早在明朝中期,香山文化教育就與中原等地不相上下。嘉靖年間,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與日俱增,考中人數達到180人,其中考中進士16人,其中不乏以德文章聞名的。如黃基、黃佐。黃基勤於著述,被譽為越州先生;黃佐參加了宮廷考試,五次考試都是第壹。他的著作豐富,被廣泛閱讀,在當時被譽為奇才。還有明末官員到內閣大學士,明朝後被南明唐王招為首輔的何,何書軒,都是當時的名人。清代,香山讀書的考生很多。從清初到科舉制廢除的200多年間,共有探花2人,進士107人,721人,盛589人。雖然科舉不是衡量人才的唯壹標準,歷代通過科舉取得功名的人數也不等於香山歷代人才總數,但可以肯定地說,它是古代香山社會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反映了香山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認同,顯示了香山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
順應自然。在古代,香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若幹島嶼。所謂“象山為市,海中孤島,地最狹人最窮”,是指秦漢時期象山地區相對獨立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大海原本是缺乏勇氣和智慧的民族的天然屏障,但象山的先民卻依靠它填海造地,把海島變成了綠洲;大海有時候是壹條充滿隱患的險路,但是香山的先輩和她壹起漂洋過海,開辟了壹條通往金山的坦途。依山傍海,沒有封閉保守的內陸城市,卻擁有廣闊深不可測的大海和有限的陸地活動空間。正是在這山與海的結合中,象山先民體驗到了開放、博大、包容的胸懷和剛柔相濟、開拓創新的文化品格。香山的巨變,壹部分是因為大自然的偉大,更多的應該是大自然人性化的結果。香山先民在持久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學會了適應、改造、轉化、創新。因此,象山文化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建構中不斷得到再造和重生。
關註業務。象山人壹直有經商的傳統。石齊(歷史上被稱為“鐵城”),宋代象山縣的縣城,壹直是各種商品的聚集地。元明時期,石齊山下有十八店的傳說。葡萄牙人占領澳門後,澳門與香山地區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鴉片戰爭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香山靠近港澳和廣州,中外貿易和商品流通發展迅速。除石齊外,縣城、小欖、前山、象州等地也因商業繁榮而成為集鎮。特別是清末民初,受孫中山民主革命和“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象山工商業再次繁榮起來,石齊在縣城的工商業在原有十八鋪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民國時期,盡管屢戰屢敗,商業活動受到影響,但民間市場仍在斷斷續續地進行,對外貿易也沒有完全中止,商業傳統得以傳承。
香山文化包含四種文化精神。
堅持正統與開放創新並存。雖然象山文化是壹個開放的體系,多元文化並存是象山文化開放包容的表現,但從本質上講,象山文化通過不斷吸收外來異質文化,並沒有失去本土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征。相反,香山文化以兼容並包的方式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不斷實現創造性的轉化和提升。孫中山先生說,“於之對於中國革命的思想,是遵循我國固有的思想的人,是有照顧歐洲的理論的人,是有我自己的思想和成就的人。”
務實熱情浪漫並存。香山背山面海,素有重農重商的傳統。面朝大海,他們自然有探索天地的想法;背靠大山,腳踏實地,務實踏實的情懷油然而生。所以象山人有山海相依的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壹方面,他們務實求真,趨利避害,具有時間效益觀、開放效益觀、變化效益觀等商品意識,表現出壹種務實的個性;另壹方面,象山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向往,表現出溫馨浪漫的詩意情懷。
勇敢,堅強,溫柔。象山自古就有尊文尚武的風尚。歷代科舉中,香山籍的文人不少,但也不乏武人。壹方面,象山人愛好練武強身,保家衛國,在歷代抗擊外來侵略者的鬥爭中英勇頑強。比如南宋末年,馬南保滅家解困,奮起做勤王。另壹方面,象山人善舞善寫,吟詩作畫,顯示出儒者風範。香山文化因而具有剛柔相濟、儒道結合的特點。
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的統壹。移民所形成的世界和社會的巨變,說明象山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和條件。象山人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和創造,學會了愛和包容。壹方面,他們善於適應環境和靈活變通,做事從容不迫,穩中求進,表現出務實守信的理性精神;另壹方面,象山人在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網絡中也表現出和諧友愛、互助互愛、尊禮重義的人文精神。因此,香山文化具有科學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文化品格。
香山文化研究的五大價值和意義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於拓寬嶺南文化的研究領域,豐富嶺南文化的內涵。香山文化的研究直接為嶺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實證範例,對嶺南文化的研究是壹個巨大的推動。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於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為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服務。加強香山文化研究,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總結中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建設"宜居創業"的和諧中山的最新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證支撐。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於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深入挖掘象山的方言文化和商業文化,可以促進適合時代需求的文化瑰寶轉化為城市經濟發展的現實資源,進壹步加快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為中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於加強本土文化教育,培養公民的家園意識和人文精神,增強公民的文化歸屬感。象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既保持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特色,又在延續和傳承中不斷創造新的文化因素。學習和弘揚香山文化是豐富市民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研究香山文化,有利於加強中山、珠海、澳門三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文化認同、產業合作。珠海、澳門、中山有著相同的歷史,相同的文化,相似的地理人氣。研究、傳承和弘揚香山文化,可以促進三地經濟文化合作,促進海外香山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家鄉、祖國的依戀,增強香山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香山文化體現了六個文化特征。
在長期的發展、傳承和轉化過程中,象山文化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遺產。歷史上,香山文化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和行政區劃的劃分而分散,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而傳承發展。尤其是孫中山的敢為天下先、與時俱進、博愛的精神,在象山代代相傳。嚴澤賢教授稱贊道:“中山人民正在努力打造中山市和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兩個適宜’和諧示範城市,以應對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新形勢。這壹具有時代意義的偉大實踐,既是對香山文化理念的現代詮釋和作為活態文化的具體證明,也是對嶺南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深刻體現了文化傳承。”包容性。香山文化元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充分說明香山文化具有“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古今中外的雅俗文化,不僅被理解和接受,而且被改造和創新。香山文化實際上是古代南越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融合、轉化和創新的產物。領先。明清以來,香山壹直是風氣之先,風氣之先。香山湧現出許多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傑出人物,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有力地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體現了文化先行者的風範。
民生象山人歷來有務實崇商、重利不忘義的傳統。嚴格來說,象山的經濟屬於民生經濟,關系到老百姓的日常需求。這在象山商業文化博物館的展品中得到了生動的印證。典當行、藥店、布店、茶館、缸瓦店、碼頭等場景,展現了商業社會的繁華與喧囂。與早期的香山買辦壹樣,中國近代百貨商店的四大先驅——石現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的經營理念也體現了強烈的民本思想。
務實。“既務實又激情浪漫”既是象山人勤勞務實精神的濃縮,也是象山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象山人是中國近代工商業的重要開拓者和推動者。在近代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變革中,出現了壹批在當時頗有影響的買辦和實業家。
開放性從歷史上看,象山社會是壹個典型的不斷移民的社會,也是壹個由文化輸入和多元文化構成的開放包容的社會。在這樣壹個開放、包容、多元文化的社會裏,象山人更容易接受來自國外的新事物,善於吸收、模仿和學習國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視野更開闊,思維更開闊,商品意識強,開放意識強。香山文化中壹些民族性、地域性、個性化的東西,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廣泛而有效的傳播。事實上,香山文化在明清時期壹度成為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範本,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西方人的“中國觀”。
香山文化內容的七大板塊
方言文化。豐富多樣的方言不僅是象山社會的壹大特色,也是象山移民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體現。在象山,廣東三大方言語系並存,各大語系之間存在地域差異。就今天的中山而言,粵語分為石岐話、沙田話(近順德話)、三交話(近東關話)、固鎮話(近新談話)。福建語系還有三鄉話、龍都話、張家邊話。象山的客家話語系比較壹致,但與粵東的客家話相比有壹些差異。前者既受周圍三湘話、張家邊話、南朗話的影響,又受現代西方語言文化的影響,有許多異質語言內容。象山地區是典型的方言島。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民間社會生活中傳承下來的文化事物和現象的總稱,包括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香山的民俗與中原的婚喪嫁娶、喜事民俗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在壹些具體的規定和儀式上略有不同。最能體現、最具審美和開發價值的象山民俗文化,應該是象山的民俗文化藝術,包括流行於沙田的高唐歌、鹹水歌、大榭歌,五桂山的客家山歌,沙溪的鶴歌。
買辦文化。買辦和買辦文化是中西經濟文化碰撞融合中的壹種特殊文化現象。它是雙重的:壹方面,它是近代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媒介,許多買辦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奠基人;另壹方面是近代中國特殊歷史階段的記錄,反映了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和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初期的過渡性狀況。香山買辦不僅傳播了現代意義上的西方文化,還將日益成熟的具有嶺南地域特色的香山文化帶到了海內外,使長期默默無聞的香山文化在近代中國脫穎而出,走向歷史前臺。海外華人文化。象山人有移居海外的悠久傳統。目前,祖籍屬於中山的華僑有80多萬人,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量僑居海外的象山人在與祖國特別是家鄉的長期互動中,逐漸形成了豐富的華僑文化和家鄉文化。早在上世紀初,石齊孫文西路就是僑鄉文化的寫照。
商業文化。象山人歷來重視商業,象山商業文化經歷了宋元的孕育期、明清的形成期、清末民初的發展期、新中國後的轉型創新期。近代香山的商業文化達到了壹個高峰,成為中國近代商業史的縮影。同時成功實現了自我歷史的書寫,為中國商業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名人文化。明清以來,特別是近代以來,香山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在中國近代史上獨樹壹幟。最權威的大型綜合性詞典《辭海》收錄了古今中外2000多位歷史人物,其中30多位出自香山。
思想文化。香山的思想文化主要體現在名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情結和民族性格等方面。如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鄭的“商戰”思想、香山買辦和華僑商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香山文化是壹種移民文化。在不斷移民的過程中,香山文化始終保持著開放、包容、務實、進取的精神。在自我更新的過程中,海內外象山人的互動與努力,使象山文化在豐富自身的同時,也逐漸從外圍走向中心,從沿海走向內地,從中國走向世界。
新時期中山人精神的八字是香山文化的現代傳承。
“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的新時期中山人精神是象山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融合的結晶,是象山文化的現代傳承。
愛是中山寶貴的精神元素。是熱愛家園、建設祖國的民族精神的凝結,既有繼承性,又有時代性。在博愛旗幟的映照下,愛國愛鄉之情早已融化在城市生活的每壹個角落。
創新是中山人血液裏流淌的活躍因子。香山人在中國近代商業史上的開拓性貢獻就是明證。改革開放以來,中山人創造了全國多個第壹,包括第壹個萬元產糧戶,第壹個中外合作旅遊飯店,第壹個高爾夫球場,東南亞最大的遊樂場。
寬容是壹種基於自信的開放的文化心態。象山的歷史不僅僅是壹部接受移民的歷史,更是壹部包容的歷史,充分展現了包容的文化底蘊。寬容精神符合現代社會開放、啟蒙、接納、多元的價值取向。在這裏,內外資壹視同仁,內生經濟和外生經濟同步發展。“我們都是中山的建設者”的口號讓外來務工人員倍感溫暖。農民工被推薦當選全國“五壹”勞動獎章獲得者或CPPCC委員,這在廣東乃至全國都是早的、罕見的。
和諧是中山人不懈的追求。自古以來,遠離政治中心,處於和平壹隅的香山,就崇尚“和”的境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好的,自然與美的和諧是美好的”。在歷史演變中,五湖四海的移民匯聚了當地的特色文化,有力地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社會發展,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山文化的孕育和成長奠定了基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既是壹種目標追求,也是壹種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