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目標
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增強國家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學生理解、認同、擁護國家政治制度,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培養良好的政治品質、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和全面發展,為學生終身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根據小學低年級、中高年級、初高中四個階段,提出了分層德育目標。
小學低年級:教育引導學生熱愛中國的黨、祖國、人民、家庭、集體和家鄉,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和社會知識以及關於祖國的知識,保護環境,珍惜資源,形成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形成自信、誠實、勇敢、負責等良好品質。
小學中高年級:教育引導學生熱愛中國黨、祖國和人民,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和民族歷史常識,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黨的光榮革命傳統,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規範和禮儀,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 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形成誠實守信、友好包容、自尊自律、樂觀向上等良好品質。
初、中學:教育引導學生熱愛我國黨、祖國和人民,認同中華文化,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民族精神,了解基本的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樹立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培養公民意識,掌握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方式方法,養成熱愛勞動、自力更生、意誌堅強的生活態度,形成尊重他人、樂於助人、合作互助的精神。
高中:教育引導學生熱愛中國* * *生產黨、祖國和人民,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法治觀念,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正確選擇人生發展道路的相關知識,具備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態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確的。
圍繞德育目標,提出了中小學德育的五大主要內容: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中小學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國情、國家安全、民族團結、法治、誠信、禮儀教育,引導學生牢牢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壹國家價值目標,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壹社會價值取向,自覺恪守愛國主義和職業道德。
3.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開展家國情懷、社會關懷和人格培育教育,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核心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精神內涵,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
4.生態文明教育。加強節約環保教育,開展大氣、土地、水、糧食等資源基本國情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祖國大好河山和地理風貌,開展節糧、節水、節電教育活動,推廣垃圾分類,倡導綠色消費,引導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自我意識、尊重生命、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人生規劃和適應社會生活等教育,引導學生增強心理調適、自救、應對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
《指南》提出了“六大實施途徑”。
1.課程教育。從嚴格實施德育課程、發揮其他課程的德育功能、利用好地方和學校課程等方面來看,課堂教學可以發揮育人的主體作用。
2.文化教育。從優化校園環境、營造文化氛圍、建設網絡文化等方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校園成為處處育人的地方。
3.活動育人。利用節日紀念日、儀式教育活動、校園節日(會議)、團隊活動等。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以明確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
4.實踐教育。通過開展各種主題實踐、勞動實踐、遊學和誌願服務,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管理和教育人。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中小學德育要求從完善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細化學生行為規範、關愛特殊群體等方面貫穿學校管理細節。
6.協作教育。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構建社會教育機制,爭取家庭和社會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
閱讀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