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壹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農歷裏,壹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1.吃月餅
中秋節這壹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餅壹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壹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壹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玩花燈
中秋是華人三大燈節之壹,過節要玩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壹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壹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遊嬉玩賞。
3.賞月
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指八月十五中秋節觀看滿月。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壹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直到今天,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壹。
4.祭拜月神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壹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壹樣。
5.賞桂花、飲桂花酒
在中秋佳節,民間自古有飲桂花酒的習俗。中秋節期間,正值桂花盛開,十裏飄香。用桂花來釀酒,味道醇香,酸甜適口,余香長久。而且,桂花是富貴吉祥、子孫昌盛的象征,中秋節飲桂花酒,寓意家庭甜蜜,富貴吉祥,子孫昌盛。全家人坐在壹起,賞月、飲酒,別有壹番滋味!
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整個華人社會的重要風俗。因為有了美妙的月光而富於詩意,月下正是少年男女踏歌覓偶的最好時光,因而又是追求愛情的節日。少年男女們於月下歌舞嬉戲,見到意中人便可成為配偶。到近代,這類古俗也仍有所存留,富於情趣。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壹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