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才知道中秋節不僅僅是吃月餅那麽簡單。關註它的人都想拜月賞月。現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在《中秋的月亮》中說:“壹般來說,月亮叫‘月婆婆’。中秋節提供素月餅和老南瓜,並提供壹碗涼水。婦女和兒童做完祈禱後,將手指浸在水中,畫出眼睛,祝願他們‘眼睛涼爽’”。這是浙江紹興的習俗。但我依稀記得奶奶在世的時候也有類似的儀式。我記得奶奶會把小桌子放在院子裏,在桌子上放些蘋果、葡萄、桃酥、月餅之類的零食,然後點上幾爐香,等香燒了十幾分鐘,再開始燒紙。分開壹堆堆燃燒的紙,唱著“月亮奶奶”和“地下母親”...以及其他不朽的名字,非常虔誠。燒完紙,我得敲幾個響頭。當然,我雖然不懂,也要跟著學,但是我磕頭的時候,眼睛壹直盯著神壇。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供品要吃的時候,奶奶還想拿壹碗清水,用手指蘸著抹在我的眼睛上,說“月明奶奶”會保佑孫子眼睛好,好好學習,不要得“癤子”之類的話。
更大的,我最羨慕的是那些文人能在中秋節吟詩賞月。相傳被嘉靖稱為天下第壹才子的粵東才子宋湘,約了幾個秀才賞月,即山水歌第壹聯:天上月滿,人間半月;幾個學者都配不上下壹副對聯。直到新年前夕,宋湘都認為明天將是新的壹年。見此情景,他擬下壹副對聯:今夜終,明日年,年復壹年。這是壹個奇妙的組合。賞月吟詩的例子數不勝數,我越來越羨慕和向往。
中秋節有許多習俗。對我來說,最不想提的就是團圓。作為壹個家庭團聚的節日,中秋節在人們的心目中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我的父母早已過世。對我來說,中秋節就是“中秋賞月,月圓不圓,孤獨的人思念親人,卻又不能親近。”每個中秋都像壹把刀,讓我心痛。我想,如果我爸媽在,我壹定會領著老婆孩子,買很多種月餅讓他們壹個個品嘗。蘇式、廣式、蓮蓉、豆沙我都買。還記得有壹年我們吃了壹種博山產的月餅,比我們平時買的那種要軟很多,好吃很多。我媽吃了壹小塊就忘不了,以至於再吃月餅的時候還會提起。現在我知道博山出產的最好的月餅品牌叫“景德東”——如果我父母還在,我壹定會買很多很多“景德東”,如果他們喜歡“金脆”,我也會買很多很多...
但是沒有如果,中秋的月亮還是那麽圓,五仁月餅的入口還是那麽甜。於是,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裏,我總是伴著清涼的月光,滿滿的‘思念’。
中秋經典小品2中秋是壹個美麗的神話,代代相傳了壹千年。中秋節是幾代人持續的向往。
明月* * *中秋
說到中秋節,古人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今夜月滿望,不知誰落秋思”,或“春風綠在江南岸,明月幾時照我”,傷感、思念、沈浮。然而除了對秋天的深情,還有對美好事物向往的快感。
中秋節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節日之壹,因為每到中秋節,爸媽都會放下地裏的活,帶著我和弟弟去兩公裏外的外婆家過年。在奶奶家吃完飯,回到家月亮就出來了。爺爺準備了月餅、水果和飲料來祭月。全家人賞月,吃五味月餅,聽爺爺奶奶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每年都是這樣。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在這個充滿幸福的時刻,壹種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油然而生。當我壹個人在異鄉工作的時候,每次在黑暗中看到又圓又亮的月亮,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時候和家人壹起看月亮的情景,讓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支撐著我度過壹個又壹個難關。
中秋節從古至今,已經超越了傳統節日的意義。多少忙碌的人,因為這壹天,壹家人從異地歡聚壹堂;多少人因為這個精神支柱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我想說,把那些美好的場景留在心裏,在孤獨的時候和自己分享,就像品嘗壹杯醇厚甘甜的茶。然後充滿力量去爭取下壹個目標。
八月十五中秋,明月當空,閑話家常,期待化身星辰,穿梭於宇宙,沈醉於月光,放慢歲月的腳步。人生不長不短。希望所有在異鄉的朋友,都能停下忙碌的腳步,回家看看年邁的父母,讓他們感受壹下童年的溫暖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