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壹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皇帝有壹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據史料記載,“中秋節”壹詞早在《李周》壹書中就有記載。到了魏晉,就有了“告尚書鎮牛惑,中秋夕與左右微服過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代,到明清時期,它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後來貴族學者紛紛效仿。在中秋節期間,他們觀看並崇拜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表達他們的感情。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形成了壹種傳統活動。直到唐代,人們更加重視這種祭月習俗,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太宗》記錄了8月15日的中秋節,這在宋代很流行。中秋節的習俗和形式很多,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中,壹年分為四季,每個季節又分為孟、中、吉三個部分,所以中秋節也叫中秋節。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也被稱為“月夜”和“八月節”。在這壹夜,人們仰望天上如玉的明月,自然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機會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據歷史記載,“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壹書中。到了魏晉,就有了“告尚書鎮牛惑,中秋夕與左右微服過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代,到明清時期,它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按中國歷法,農歷八月在秋中,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中秋”,八月十五日在“中秋”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中秋節有許多綽號:它被稱為“八月節”和“八月半”,因為它在八月十五日;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展開的,所以又俗稱“月亮節”、“月亮節”。中秋節的滿月象征著團圓,所以也被稱為“團圓節”。在唐代,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記》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送月餅以示團圓”。《帝京風光略》也說:“八月十五,祭月,餅圓,瓜錯分,瓣刻蓮花。.....凡有妻回寧者,總有壹天會回到婆家,稱為“團圓節”。中秋之夜,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團圓”的習俗,即烙壹個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餅內有糖、芝麻、桂花、蔬菜,外面壓著月亮、桂花樹、兔子。中秋節過後,家裏的長輩會根據人數把蛋糕分成塊,每人壹份,如果有人不在家,留壹份給他們,以示家人團聚。
中秋節時,雲少霧多,月色皎潔明亮。除了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許願團圓等壹系列活動外,壹些地方還有舞草龍、造佛塔等活動。除了月餅,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節的美味。
中秋節起源的另壹種解釋是,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水稻成熟的時刻,所有家庭都崇拜土地神。中秋節可能是秋報的遺產。
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關於中秋節的傳說也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砸藥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中秋節的傳說之壹——嫦娥奔月
相傳古時候天上同時有十天,莊稼曬死,百姓窮困。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有著無窮的力量。他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民,登上昆侖山之巔,充分利用自己的神力,拉開弓,壹口氣射下九個以上的太陽,命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升降,造福人民。
後羿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娶了壹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打獵,後羿所有的時間都和妻子在壹起,人們羨慕這對美麗恩愛的夫婦。
許多仁人誌士來此求學從師,別有用心的孟鵬也混了進來。
壹天,後羿去昆侖山訪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過的王太後,向她要了壹包仙丹。據說吃了這種藥可以瞬間升天成仙。但後羿舍不得離開妻子,只好暫時把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嫦娥把藥藏在梳妝臺的百寶箱裏,卻被反派孟鵬看到了。他想偷長生不老藥,讓自己長生不老。
三天後,後羿帶領隨從外出打獵,別有用心的孟鵬裝病留下。後羿帶領眾人離開後不久,孟鵬手持寶劍闖入裏屋後院,威脅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鵬的對手。危機時刻,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箱,取出仙丹,壹口吞下。嫦娥吞下藥,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外,飛向天空。因為嫦娥牽掛著丈夫,她飛到了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
晚上,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著訴說白天發生的事情。後羿又驚又怒,拔劍要殺小人。孟鵬很早就逃走了。後羿又氣又心碎,他仰望夜空,大聲呼喚著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有壹個搖曳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地追著月亮跑,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了三步,他退了三步,月亮前進了三步,他無論如何也追不上。
後羿無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來到嫦娥最喜歡的後花園,擺上香案,擺上她最喜歡的蜂蜜和鮮果,在月宮向依附他的嫦娥遙祭。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人們在月亮下擺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運和平安。
從此,拜月中秋節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第二個傳說——吳剛摘得桂冠。
還有壹個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據說月亮上廣寒宮前的桂花樹生長茂盛,高達500多尺。下面有壹個人經常砍,但是每砍完壹次,砍的地方馬上就合上了。千百年來,這棵月桂樹永遠不能被砍倒。據說這個砍樹人叫吳剛,漢朝西河人,曾經跟著仙人上了天,但是他犯了錯,仙人就把他貶到了月宮,每天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工,以示懲罰。在李白的詩中,有“欲在月中,自付寒”的記載。
中秋傳奇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群眾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奮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聯合各種抵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嚴密,消息傳遞起來非常困難。軍事家劉伯溫想出壹個計策,命令部下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進餅裏,然後派人分別送給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夜響應起義。起義那天,所有的反抗者壹起響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久,徐達攻占元朝,起義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極了,趕緊傳話,說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全體將士都要與民同樂,並且要把當年開戰時秘密送來的“月餅”作為時令糕點送給大臣們。此後,“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越來越多,如碟狀,也成為很好的禮品。中秋節過後,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第四個傳說——後羿射日
相傳後羿和嫦娥都是瑤族人。根據神話,在堯時期,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烤焦了土地,曬幹了莊稼。人們喘不過氣來,不省人事。由於天氣炎熱,壹些奇形怪狀的鳥獸也從幹涸的河湖和火紅的森林裏跑了出來,到處害人。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長君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凡,幫助姚擺脫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壹張紅弓,壹袋白箭和他美麗的妻子嫦娥來到人間。
後羿立即開始向太陽射擊。他從肩上取下紅弓,取出白箭,壹個個射向傲慢的孫。壹瞬間,十個太陽有九個被射了。只是因為姚認為留下壹個孫對百姓有用,才阻止後羿繼續射。這就是著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但後羿的豐功偉績卻被其他神所嫉妒,紛紛去天帝那裏造謠中傷,以至於天帝最後疏遠了後羿,最後將他永遠地判到人間。被冤枉後,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靠後羿打獵為生。
嫦娥是怎麽飛向月球的?古籍中有不同的版本。據《淮南子》記載,後羿很同情因其煩惱而被流放到人間的妻子,便去西王母那裏索要長生不老之藥,讓夫妻二人在人間永遠和睦相處。然而,嫦娥不習慣過貧窮的生活。當後羿不在家時,她偷走了所有的丹藥,逃到了月亮上。另壹種說法是屈原(約340封?78)據《田文》記載,後羿後來背著嫦娥偷情,與河伯的妻子發生了曖昧關系,引起了嫦娥的極大不滿,於是離開後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之後,很快就後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時對她的好,想起了人間的溫暖。與月亮上的孤獨相比,她感到淒涼。
關於後羿之死,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孟子(89)和劉安(公元前179?22)《淮南子》壹書中說,他是被壹個反目的弟子逢蒙刺殺的。關於伏擊的手段有不同的記載,有的說是用紅木棍子打死的,有的說是用暗箭射死的。簡而言之,大地英雄死於陰謀家之手。
有的傳說還說,後羿死後,主人公的靈魂徘徊不去,變成了壹個鬼魅般的鐘馗神。這壹說法得到了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1893-1980)根據《淮南子》等古籍記載的考證。這種說法其實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這位不幸逝去的英雄的無限懷念。
各地中秋節的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中,壹年分為四季,每個季節又分為孟、中、吉三個部分,所以中秋節也叫中秋節。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也被稱為“月夜”和“八月節”。在這壹夜,人們仰望天上如玉的明月,自然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機會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我國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在月亮下,把月亮雕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紅蠟燭高高燃燒,全家人
依次拜月,然後主婦會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相傳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她年輕時,對拜月教非常虔誠。長大後,她以優越的品德入宮,卻得不到寵愛。八月十五見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來,他立她為皇後,中秋節拜月由此而來。在月亮中間,嫦娥因其美麗而聞名,所以少女拜月希望自己“像嫦娥壹樣,容顏如明月”。
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在北宋時期。8月15日晚上,全城的人,無論貧富老少,都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向拜月表達他們的願望,祈求月神的保佑。在南宋,人們互贈月餅,這意味著團圓。在壹些地方有活動,如舞草龍和建造寶塔。自明清以來,中秋節的習俗變得更加流行。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香、栽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如今,在月亮下玩耍的習俗遠沒有舊時代盛行。不過,宴飲賞月還是很受歡迎的。人們在求月中飲酒,以慶祝更好的生活,或祝願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
中秋節的習俗和形式很多,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中秋節期間,人們的主要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
欣賞明亮的滿月
每當中秋節來臨,中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賞月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經久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節賞月的起源,據《長安戲月詩序》“秋在時,則夏在冬;八月在秋,季節起止於萌;月中十五夜。從天取之,則忽冷忽熱,從月數取之,則為圓。”換句話說,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八月中旬,因此得名“中秋節”。為什麽人們喜歡中秋節賞月?有詩說:“四時有明月,何必過中秋。瑤臺寶鑒應該是玉宇的最高首長;釋白浩千尺,散入太空色。萬象入我眼,群星避榮,風露助靜。"
從季節上看,現在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糧食要秋收。自古以來,人們就在這個季節飲酒跳舞,歡天喜地慶祝豐收,這在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所描述。從起源上看,中秋節也是“祭月節”,源於古代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在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春秋有兩個節日:對太陽的春節和對月亮的中秋節。起初,祭月的日子是在“秋分”,每年的八月都不壹樣,所以秋分不壹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壹大寵溺,逐漸確立了8月15日為祭月日。從科學觀測來看,秋季地球和太陽傾角增大,中國上空暖濕氣流逐漸消退,而西北風仍然很弱。這樣,在濕氣已經去了,沙塵還沒有起的時候,空氣特別清新,天空特別幹凈,月亮看起來又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機。就像古詩裏說的“艷而明,古今卻賞中秋月,不知是不是月色?”天空中壹片晴朗。"
《禮記》中有“秋暮暮月”的記載,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
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盛於唐宋。在唐代,中秋節的活動相當流行。據宋、朱彜的《舊聞》記載:“中秋節賞月”始於何時?考古學家開始在杜子美創作詩歌。“瀏覽唐詩,的確有不少中秋賞月詩,如王建友詩:“月如圓,色漸凝成,玉盆盛滿水侵緣。讓壹家人晚上睡到天亮。"許寧詩曰:“八月秋月滿,嫦娥校正鮮桂枝;“壹年不如今日夜,十二峰前不能眠。”
到了宋代,民間中秋節更加繁榮。據《東京夢》記載,對北宋京都賞月的盛況有這樣的描述。“中秋之夜,妳家裝飾亭臺,民爭食肆,戲月唱,千裏皆聞,我坐在壹起,直到天明。”《新編醉翁筆記》記載:“青城人之子弟,可自去十二、十三,無分貧富,皆著成人之衣。他們上樓或在中庭的拜月,各有各的時期:男人願意早早上蟾宮,攀上仙桂;女人願意長得像嫦娥,圓得像明月。“在這壹天,北京所有的商店和餐館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在牌樓上綁上絲綢,出售新鮮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非常熱鬧。許多人登上陽臺,壹些富裕的家庭在自己的亭子上賞月,並安排食物或家宴讓子女團聚。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的習俗依然如故。每到中秋節,滿月之時,人們會在庭院和陽臺上擺上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爪等水果,壹邊賞月,壹邊交談,直到明月當空,再為月亮分享水果,其樂融融。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香、栽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中秋節也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拜月”、“淘氣的月亮”、“行走的月亮”、“跳躍的月亮”和“偷月亮”。
藍天如洗,滿月如盤。人們在賞月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思念曾經出國旅遊、生活在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很多古詩都表達了此時人們的思想。唐代詩人尹文貴寫過《八月十五夜》:“萬裏無雲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明月寄杜朗》詩雲:“不知今夜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視家人團聚、親友團聚,* * *在享受天倫之樂方面極為珍貴,歷來被稱為“共度良宵者團圓”。
賞月的十大去處
1.廬山賞月
廬山屹立在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中秋之夜,在匡廬賞月,或許是人生壹次難忘的經歷。廬山素有“清涼世界”、“避暑勝地”之稱,秋天是賞紅葉的好地方。山上空氣清新,森林、花鳥、溫泉、瀑布、懸崖、別墅壹應俱全,形成了壹個完美的休閑勝地。廬山之口是看日出的最佳地點,但也是賞月的好地方。在王婆亭坐下。鄱陽湖碧波蕩漾,漁火陣陣,涼風習習。漸漸地,壹輪明月從湖對岸緩緩升起,中秋的月光在山上看起來越來越清澈,仿佛觸手可及,讓人想隨風而去。或者走在牯嶺鎮上,擡頭看明月如鏡,月光撒在地上,看起來像壹層銀色的光澤。
2.黃山邀明月
黃山的美是壹種多彩而純粹的美。在南國,現在還是初秋的中秋,但黃山已經完全被染了。滿山的紅葉把著名的黃山迎客松襯托得越來越青翠。夜晚,盈盈嶽明輕輕攀上樹梢和山巔,山霧像面紗壹樣罩著它,更顯得朦朧明亮。黃山的月亮好純凈,黃山的夜好安靜。此時,無論是走在山路上,還是在山間賞月,都會不由自主地沈醉在這銀色的世界裏。
3.三峽陽月
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雄偉壯觀。這個峽谷到處都是山和巖石。夜晚,江上有明月,聽著洶湧的江濤,看著遠山的夜景。夜色中的三峽,景色獨特。受長江截流前“告別三峽遊”口號的影響,很多遊客誤以為截流後長江水位會上漲,景點會被淹沒,三峽不能遊泳。事實上,三峽截流後,景點不僅像以前壹樣美麗,還增添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控制工程“三峽大壩”的壯麗景觀。月夜,在豪華郵輪的大觀景甲板上,與三五好友品茶談心,是壹大樂事。
4.西湖賞月遊
杭州西湖的美麗舉世聞名。中秋明月之夜,泛舟湖上,可以領略“煙籠秋水月籠紗”的詩意意境。三灘殷悅是西湖三島之壹,也是自古以來賞月的勝地。三座石塔優雅地矗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每到月夜,尤其是中秋節,塔內點上蠟燭,洞上蓋著薄紙,燈光從裏面透出來,就像小月亮倒映在湖中。明月當空,月色、燈光、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雲影匯成壹個“欲溶秋色的金湖”。
5.石湖撞月
石湖,蘇州城西南九公裏。石湖東面有壹座九環洞橋,也叫興春橋,是石湖賞月的最佳地點。農歷八月十七子夜,月亮偏西時,清亮的光線穿過九個圓孔,直射北方水面。此時微波波光粼粼,在石湖湖面上可以看到壹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蕩漾,這就是“石湖弦月”的奇景。在這兩三天裏,石湖中的燈和船穿梭如梭,絲竹弦的歌聲持續了壹夜。山之上,塔之下,明月當空,萬裏晴空,湖光山嵐壹清二楚。
6.夜月象山
在廣西桂林象山。樹幹和樹幹之間有壹個隱蔽的月洞,河水從中穿過。中秋之夜,乘船至河上遊,駛入水月洞,便見“水下有明月,明月浮水上;水不上月球,月球不倒流。
7.槳聲燈影水鄉月
在浙江,不僅西湖的秋月、三潭印月令人動容,紹興水鄉的月亮也別有壹番韻味。紹興是壹座古老的城市,蜿蜒的河流縱橫交錯,石橋相連,酒店林立。它的水,風景,書法,黃酒,月光都是醉人的。水鄉月夜靈動飄逸如水墨畫。渡船夫坐在紹興特有的吳鵬船上,雙腳在船尾劃動,仿佛騎著自行車,品嘗著米酒和茴香豆。淡淡的月光順著伊乃的槳聲流淌,江面白墻青瓦的小樓裏倒映在水中的光影如夢似幻,讓人對月亮產生疑惑,細細品讀水的情節。在紹興,可以參觀魯迅故居、白草園、三潭印月、蘭亭,參觀嵇山、建水,風景如畫,蘊含文化,各有各的味道。離紹興不遠的寧波,有8月16過中秋的傳統。天壹閣望月,月色年年如是。不知道是給誰的。奉化溪口依山傍水,美麗幽靜。從寧波坐船到海天佛國普陀山,可以看到海上明月的壯觀景象。在潮聲中觀月,別有壹番滋味。
8.峨眉山半月抱秋。
峨眉山,被稱為“峨眉天下第壹”,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壹,因其山峰而得名。整座山長寬200多公裏,萬佛峰主峰海拔3099米。它雄偉美麗,山上寺廟眾多,濃蔭密布,雲霧繚繞。二十四座古剎各有特色。半山觀月,峰如峨眉,月如金盤,靜而奇。望池秋月,波滿影,水用來洗玉,浪用來尋珠。白水秋風,神聖的午夜鐘聲,雙橋飄香,靈巖疊翠的美景此起彼伏,讓人浮想聯翩。尤其是金頂的“峨眉四絕”——日出、雲海、佛光、聖燈、沿途可見的峨眉猴子更是有趣。下了峨眉山,妳可以參觀樂山大佛,參觀樂山以北23公裏的平羌三峽,參觀長江三峽,感受三峽“明月下,落葉如瀑,我看長河滾滾來”的壯美。
9.洞庭湖兩個月就清了。
洞庭的草臨近中秋,壹點風都沒有。壹望無際的蘆葦搖曳在金色的湖面上。八百裏洞庭的炊煙搖曳著藍天,葉舟夕陽。1700年的風雨並沒有使嶽陽樓老去,它每天爬上樓梯,秋明楚天千裏,水隨天去。晚上上樓可以看到明月和明河的影子,裏外都很清晰。《洞庭秋月》《遠蒲歸帆》《漁村落日》可見瀟湘八義。湖中小島君山,名勝古跡眾多,有費翔廟、六藝井、川樹亭等,斑竹、李連竹等竹子在翩翩起舞。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去3小時車程的長沙,逛逛嶽麓山和嶽麓書院,看看橘子洲的金橘熟了,天心閣古墻上的月光有壹種古樸蒼涼的味道。
10.天野無垠的月亮是寂靜的。
甘肅蘭州以南美麗的大草原,貫穿夏河、碌曲、瑪曲、合作等7個省市。這裏的秋天雖然沒有夏天那麽絢麗,但格桑花、香柴、菊花、蒲公英點綴著色彩,營造出甘南遍地花的意境。草原與山、河、湖息息相關。在藏傳佛教古剎的點綴過程中,增加了壹些神秘和誘惑。夏河是贛南之旅的第壹站。有“小西藏”之稱,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藏傳佛教藏品——格魯派寺院中的拉蔔楞寺。桑葚草原,格桑花草原,此起彼伏。瑪曲的草原也很美,瑪曲的黃河很壯觀。黃河從這裏流過,突然拐彎,形成了“天下黃河九彎十八灣”的第壹道美麗景觀。秋夜,半個月亮爬下來,月光照在黃河岸邊連綿不斷的山峰上。微風習習,草原變得越來越安靜,連牧羊犬都聽不到了,仿佛壹切都已沈睡。明月之下,黃河幹凈寧靜,帶著嬌羞;月下的草原更加空寂。天空與荒野的情結,凝聚在天邊的草原月光中。碌曲郎木寺有很多寺廟。寺廟掩映在郁郁蔥蔥的山谷中,金碧輝煌。佛邸、僧房、民居都是木頂石墻,風情各異,藍天白山,綠草綠水的景色猶如瑞士風光。
吃月餅
中國城鄉的人們都有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日滿,中秋月餅甜又香”。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的《梁璐夢》中。在那個時候,它只是壹種像淩華蛋糕壹樣的蛋糕形狀的食物。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與品嘗月餅結合起來,月餅象征著家人團聚。
月餅最初是在家裏制作的,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月餅的做法。到了現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也越來越精細,餡料精美,外觀精美。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譚印月”等。以圓月示人團圓,以圓月餅示人永生,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祈求豐收幸福,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心願。月餅也被用來作為禮物送親戚朋友和聯系感情。
其他中秋節習俗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慶祝方式也多種多樣,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人們在中秋節要穿過南浦大橋才能活得更久。在建寧,中秋之夜掛燈籠是向月宮要孩子的吉兆。上杭縣的人們慶祝中秋節,他們的大多數孩子在拜月時都會被邀請去看望他們的父母。龍巖人吃月餅時,父母會在中間挖出直徑兩三寸的圓餅給長輩吃,意思是不能把秘密告訴晚輩。這種習俗源於傳說月餅含有反元殺的信息。在金門過中秋節之前,拜月應該去祭拜上帝。
廣東潮汕有中秋節拜月的習俗,主要是針對婦女和兒童。俗話說“男不滿月,女不祭竈”。晚上,明月升起時,婦女們在院子裏和陽臺上立起壹個箱子祈禱。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擺滿了上好的水果和糕點作為祭品。當地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潮汕有句俗話:“河對嘴,芋頭吃。”八月,是芋頭的收獲季節,農民習慣用芋頭祭祖。這當然和農耕有關,但民間還有壹個流傳很廣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南宋,建立元朝,殘暴統治漢人。瑪法保衛潮洲對抗元朝。城破之後,百姓被屠殺。後人為了不忘記胡人統治的苦難,就以芋頭與“胡頭”諧音,形似人頭,以此祭奠祖先,代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節晚上燒塔在壹些地方也很流行。塔的高度從1-3米不等,多為碎瓦砌成。大塔也是用磚砌成,約占塔高的1/4,再用瓦片疊起來,頂部留壹個塔口,供燃料輸送。在中秋之夜,它會被點燃燃燒。燃料是木頭、竹子、谷殼等。火旺的時候會澆上松香粉助威,非常壯觀。還有燒佛塔的民間規定。誰把佛塔燒到滿屋誰就贏了,在燃燒過程中失敗或倒塌的人就輸了。獲勝者將由主持人頒發彩旗、獎金或獎品。據說燒塔也是元末漢人反抗殘暴統治者和中秋起義的起源。
中秋期間江南的民俗也是五花八門。南京人中秋節愛吃月餅,壹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應該是桂香的時候上市,肥而不膩,好吃。喝完之後壹定要吃壹小塊糖芋頭,澆上肉桂漿。美不言而喻。“桂漿”因屈原《楚辭·少思明》“助北閉關飲桂漿”而得名。肉桂果肉是壹種桂花,在中秋節前後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善於把詩詞歌賦變成餐桌上的佳肴。南京人和家人壹起賞月,叫“慶團圓”,團坐喝酒叫“滿月”,趕集旅遊叫“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和戲月橋。清代獅子山下建有觀月樓,都是供人賞月的,玩玩月橋的人最多。當明月高掛時,人們壹起去月亮塔玩月亮橋,以看玉兔為樂。“戲月橋”位於秦淮河夫子廟,名妓馬湘蘭的豪宅旁邊。這天晚上,文人聚集在橋上吹笛子,唱歌,追憶牛渚把玩月亮,給月亮寫詩,所以叫把玩月橋。明亡後漸衰,後人有詩曰:“風流南宋已盡,留西風長板橋,但記得坐玉人橋,月下教笛。”龍板橋,原月亮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進行了修繕,修復了壹些明清時期的亭臺樓閣,疏浚了河道。直到中秋節,妳們可以壹起享受玩月亮的樂趣。
在江蘇省巫溪縣,中秋之夜要燒香。香桶周圍貼有紗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