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初年,蘇州富商王開傑舉家來此創業。
王開傑是個很有頭腦的商人,深知“要得富、先修路”。他獨資建造了東陽村大橋、青墩大石橋,使當時白米至沙崗壹線交通十分便利。
王開傑也因此博得了“大善人”、“活菩薩”的稱號,生意越做越大。但有壹件事總是令王開傑耿耿於懷,他年過三十,雖有壹妻壹妾,卻膝下無子。
有壹次,王開傑回蘇州向義青禪師告知心中的煩惱。義青為佛教大德高僧,曹洞宗門派的祖師之壹,對推動蘇北地區的佛教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義青禪師對王開傑說:“施主,妳只需在東陽莊建壹座寺廟,菩薩就會保佑妳子孫滿堂了。”回到東陽莊後,王開傑決定出巨資修建寺廟。
在東陽莊大橋南面,臨街西側購地十余畝,建起了山門殿、大雄寶殿以及十幾間廂房。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寺廟落成。
王開傑率領家人及當地僧侶數十人乘大船去蘇州恭請義青禪師來此擔任方丈。老和尚來到這裏,時值盛夏,見到百姓夾道歡迎他,心中十分感動,進廟後,他揮筆寫下了“水鄉澤園多凈土,蛙聲蟬鳴盡禪機”的條幅,並將此廟定名為凈土寺。
後來,王開傑喜得四男三女。當地百姓都覺得凈土寺的菩薩靈,上廟進香的人日益增多。
王開傑也因為子孫較多,成了婁莊鎮赫赫有名的王氏家族。他的兒孫們在東陽莊河西又建起了莊院,蓋起了房屋,成了後來的小樓莊。
由於凈土寺地處三縣(海安、姜堰、東臺)交界,水陸交通便利,壹年四季,香客不斷。香火甚旺之時,方圓三裏都能聽到晨鐘暮鼓聲和僧人吟誦經文之聲。
凈土寺的香火延續了近二百年,其間高僧輩出,不少從這裏出家的小沙彌後來成了名剎的方丈。抗日戰爭期間,為避戰禍,僧人紛紛外出,寺院從此衰落。
新中國成立後,最後壹代住持悉明和尚去了鎮江竹林寺,廟中只留洞明、愛明二僧看家護院。“文革”期間,寺廟遭到嚴重破壞,佛像、典籍被付之壹炬。
上世紀80年代,東陽村將廟宇全部拆除,改建成村辦廠、大隊部。至此,古凈土寺蕩然無存。
不久,當地壹位名叫嚴靠山的居士在古凈土寺遺址上自費建壹小廟,擺設香案,供奉佛像。1997年,應當地僧俗的要求,經省政府批準,婁莊鎮政府決定重建凈土寺。
考慮到原址偏僻,交通不便,遂移址建在婁莊鎮樹人西路。消息傳出,很快得到海內外各方資助。
婁莊鎮先後投資500余萬元,按照當年建築風格重建凈土寺。寺廟奠基時,熱鬧非凡,盛況空前。
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明陽長老、揚州大明寺能修方丈、凈土寺原住持時任常熟市佛教協會會長的悉明法師都抱病前來參加盛典。2000年,應當地僧俗及各界著名人士之請求,在上海玉佛寺供職多年的學賢法師來凈土寺擔任住持。
2001年,學賢法師拜謁中國佛協第壹副會長凈慧長老,在河北省柏林禪院接受法卷,成為佛教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傳人。2002年4月,凈土寺被公布為姜堰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春,學賢法師舉行了隆重的升座儀式。參加儀式的除中國佛協和兄弟省、市佛協的有關負責人,各大寺院的大德高僧外,還有新加坡、美國等地的華人信徒、地方領導及僧俗數千人。
2.凈土寺的歷史沿革天水凈土寺又稱曼殊寺,曼殊寺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後以“寄骨寺”、“京都寺”、“凈土寺”而演更。是聞名全國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這裏山奇、水秀、林茂,兼具北雄南秀之風格。 歲月滄桑,數經變遷。曾經輝煌壹時的聖景,也曾被百年歲月湮隱,至九十年代初,曼殊寺已經荒廢到只有五間茅草屋,周邊山野樹茂,走獸遍行,壹片落沒的景象。
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師父於1991年初來到曼殊寺,開始矢誌建寺,重修佛剎。籌劃初期,海正師父帶領弟子風餐露宿、吃野菜喝山泉,了解地形地貌;他獨自壹人數十次南下閩粵十方化緣,籌措建寺資金。建寺初期,他親臨施工現場,規劃寺院布局,設計佛堂殿舍。在天水市政府和北道區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歷時十三年壹座極具規模的大般若正宗金剛道場——曼殊凈土寺豁然屹立在人們的面前。
向左轉|向右轉
3.臨汾堯廟的歷史淵源堯, 據說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名放勛,號陶(音yao)唐氏,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壹個古帝。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惟天為大,唯堯側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可見堯王功德無量,眾民愛戴。後人為了紀念我國古代的第壹個名君——堯王,便在臨汾城南四公裏的地方建築了堯廟。其所在地叫堯廟村。由於帝堯建都臨汾,因而史稱“堯都平陽”。堯廟建於臨汾,更證實了這壹說法的正確。
4.上海凈土寺歷史清乾隆初年,蘇州富商王開傑舉家來此創業。
王開傑是個很有頭腦的商人,深知“要得富、先修路”。他獨資建造了東陽村大橋、青墩大石橋,使當時白米至沙崗壹線交通十分便利。
王開傑也因此博得了“大善人”、“活菩薩”的稱號,生意越做越大。但有壹件事總是令王開傑耿耿於懷,他年過三十,雖有壹妻壹妾,卻膝下無子。
有壹次,王開傑回蘇州向義青禪師告知心中的煩惱。義青為佛教大德高僧,曹洞宗門派的祖師之壹,對推動蘇北地區的佛教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義青禪師對王開傑說:“施主,妳只需在東陽莊建壹座寺廟,菩薩就會保佑妳子孫滿堂了。”回到東陽莊後,王開傑決定出巨資修建寺廟。
在東陽莊大橋南面,臨街西側購地十余畝,建起了山門殿、大雄寶殿以及十幾間廂房。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寺廟落成。
王開傑率領家人及當地僧侶數十人乘大船去蘇州恭請義青禪師來此擔任方丈。老和尚來到這裏,時值盛夏,見到百姓夾道歡迎他,心中十分感動,進廟後,他揮筆寫下了“水鄉澤園多凈土,蛙聲蟬鳴盡禪機”的條幅,並將此廟定名為凈土寺。
後來,王開傑喜得四男三女。當地百姓都覺得凈土寺的菩薩靈,上廟進香的人日益增多。
王開傑也因為子孫較多,成了婁莊鎮赫赫有名的王氏家族。他的兒。
清乾隆初年,蘇州富商王開傑舉家來此創業。王開傑是個很有頭腦的商人,深知“要得富、先修路”。
他獨資建造了東陽村大橋、青墩大石橋,使當時白米至沙崗壹線交通十分便利。王開傑也因此博得了“大善人”、“活菩薩”的稱號,生意越做越大。
但有壹件事總是令王開傑耿耿於懷,他年過三十,雖有壹妻壹妾,卻膝下無子。有壹次,王開傑回蘇州向義青禪師告知心中的煩惱。
義青為佛教大德高僧,曹洞宗門派的祖師之壹,對推動蘇北地區的佛教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義青禪師對王開傑說:“施主,妳只需在東陽莊建壹座寺廟,菩薩就會保佑妳子孫滿堂了。”
回到東陽莊後,王開傑決定出巨資修建寺廟。在東陽莊大橋南面,臨街西側購地十余畝,建起了山門殿、大雄寶殿以及十幾間廂房。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寺廟落成。王開傑率領家人及當地僧侶數十人乘大船去蘇州恭請義青禪師來此擔任方丈。
老和尚來到這裏,時值盛夏,見到百姓夾道歡迎他,心中十分感動,進廟後,他揮筆寫下了“水鄉澤園多凈土,蛙聲蟬鳴盡禪機”的條幅,並將此廟定名為凈土寺。後來,王開傑喜得四男三女。
當地百姓都覺得凈土寺的菩薩靈,上廟進香的人日益增多。王開傑也因為子孫較多,成了婁莊鎮赫赫有名的王氏家族。
他的兒孫們在東陽莊河西又建起了莊院,蓋起了房屋,成了後來的小樓莊。由於凈土寺地處三縣(海安、姜堰、東臺)交界,水陸交通便利,壹年四季,香客不斷。
香火甚旺之時,方圓三裏都能聽到晨鐘暮鼓聲和僧人吟誦經文之聲。凈土寺的香火延續了近二百年,其間高僧輩出,不少從這裏出家的小沙彌後來成了名剎的方丈。
抗日戰爭期間,為避戰禍,僧人紛紛外出,寺院從此衰落。新中國成立後,最後壹代住持悉明和尚去了鎮江竹林寺,廟中只留洞明、愛明二僧看家護院。
“文革”期間,寺廟遭到嚴重破壞,佛像、典籍被付之壹炬。上世紀80年代,東陽村將廟宇全部拆除,改建成村辦廠、大隊部。
至此,古凈土寺蕩然無存。不久,當地壹位名叫嚴靠山的居士在古凈土寺遺址上自費建壹小廟,擺設香案,供奉佛像。
1997年,應當地僧俗的要求,經省政府批準,婁莊鎮政府決定重建凈土寺。考慮到原址偏僻,交通不便,遂移址建在婁莊鎮樹人西路。
消息傳出,很快得到海內外各方資助。婁莊鎮先後投資500余萬元,按照當年建築風格重建凈土寺。
寺廟奠基時,熱鬧非凡,盛況空前。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明陽長老、揚州大明寺能修方丈、凈土寺原住持時任常熟市佛教協會會長的悉明法師都抱病前來參加盛典。
2000年,應當地僧俗及各界著名人士之請求,在上海玉佛寺供職多年的學賢法師來凈土寺擔任住持。2001年,學賢法師拜謁中國佛協第壹副會長凈慧長老,在河北省柏林禪院接受法卷,成為佛教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傳人。
2002年4月,凈土寺被公布為姜堰市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春,學賢法師舉行了隆重的升座儀式。
參加儀式的除中國佛協和兄弟省、市佛協的有關負責人,各大寺院的大德高僧外,還有新加坡、美國等地的華人信徒、地方領導及僧俗數千人。
5.臨汾華門的歷史故事三百字左右談到門,大家都很熟悉,國有國門,城有城門,院有院門,宅有宅門。
對人類而言,門自古就有,無處不在,它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也是人類建築的古老組成,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標誌很多都體現在門建築上,比如中國北京的天安門、法國巴黎的凱旋門等。那麽,臨汾堯都為什麽建有華門,又稱天下第壹門呢??首先,華門是壹座華夏文明紀念碑。
大家知道,山西南部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發祥地,早在四千多年前先祖帝堯就建都臨汾,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格局,開創了中國上古社會的文明,被尊為文明始祖。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明之門就是由堯舜開啟的,華門就是為紀念帝堯統壹華夏,開啟文明之功,展現中華民族歷史淵源而建設的。
因此,華門也就是華夏文明之門。由於它代表和體現的是中國最久遠的歷史文化,堪稱文化上的"天下第壹門"。
其二,華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門建築。華門景區總占地150畝,建築面積22000平方米,寬80米,高達50米,象征著上下五千年。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門是舉世聞名的法國凱旋門,高49.6米,是1806年拿破侖戰勝奧俄聯軍凱旋歸來歷時30年而建造的。而華門三年建成,比凱旋門高?0.4?米,雄居世界第壹,在建築規模和高度上堪稱"天下第壹門"。
人常說,不看凱旋門等於沒去法國,那末在中國不登臨華門也將是壹大遺憾。?第三,華門是中國第壹座門文化旅遊景觀。
中國是文明古國,門文化淵源流長,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但門文化旅遊卻壹直盛行在歐洲,如法國、意大利等都有著名的門建築景觀。
中國的天安門雖然舉世聞名,但它並非獨立的門建築景觀,而是作為北京故宮的出入口和故宮景區的壹個部分而體現的。華門的建成使門建築成為獨樹壹幟的文化景觀,開辟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嶄新領域,填補了門文化旅遊的空白。
由此可見,就旅遊文化而言,華門又是中國旅遊的"天下第壹門"。?華門景區是堯都區自力更生、獨立完成的大型文化工程。
宿青平區長就是華門的總設計和創建者,從2002年動工,到2004年竣工,歷時三年,無論設計、施工、還是資金投入都是依靠堯都自己的力量。可以說,華門的建成是堯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體現,也是堯都兒女為華夏文化所做的貢獻。
華門的建設博采世界門建築精華,不僅外觀氣勢雄偉,造型獨創,而且功能豐富,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建築、歷史、文化、藝術、旅遊、商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下面我們將通過十大景觀使您感悟華夏文明的悠遠深遂,體驗登高望遠的愉悅心境。
?。
6.臨汾有哪些歷史遺跡臨汾千佛洞
詳細地址: 在山西鄉寧縣城東5公裏營裏村縣巖上
景點介紹
千佛洞俗名佛洞廟。在山西鄉寧縣城東5公裏營裏村縣巖上,呂梁山南端。山上,呂梁山南端。山上樹木茂密,花香撲鼻,在叢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壹方,長寬高各20米,體積近800立方米,佛洞即開鑿於巨石之腰。洞高3.1米,寬深各4.5米,四壁滿雕神龕及佛像,刀法簡練,姿態莊重,局部後代繪有壁畫,內容為佛傳故事,窟頂雕出藻井圖案,按其造像風格,應是隋唐作品。洞前寺宇兩進院落為明清建築,有山門、廂房、配殿、獻殿等,巨石位居最後,千佛洞則成為寺後佛堂。寺宇規模不大,布局嚴謹,殿堂結構簡潔,形制典雅,與四周山石樹木相互輝映、頗富雅趣。寺內石碑,載信徒禮佛盛況及寺宇重修經過。
掛甲山石刻
詳細地址: 在山西吉縣城南裏許掛甲山
景點介紹
掛甲山石刻在山西吉縣城南裏許掛甲山。此地背依錦屏山,面臨清水河,楊柳夾崖,拱橋如虹,景色優美。據縣誌記載,唐尉遲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錦屏已掛甲,更名掛甲出,也有傳說唐太宗與秦瓊奔赴長安,曾掛甲山巔,故名。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山腳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區,每區二至三龕,龕人火焰式,龕內內多為壹佛二菩薩,龕為座為覆蓮瓣束腰須彌狀,菩薩脅侍兩側。其中臥佛壹龕,右手托腮,左膝徽曲,造型生動,神態自如。雕造手法剔地突起與線雕相結合,與其他石窟中圓雕相較,別具壹格。
丁村
景點介紹
位於晉南襄汾縣著名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遺址”所在地丁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村至今比較完整地保存著 明萬歷二十壹年(1593)至清鹹豐年間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處,33座明清時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時代北方農村的村莊格局,分北、中、南三個建築群。多數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門多在東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過廳、門樓、廂房,均為磚石木質結構。建築構件上有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古典戲曲、歷史故事等木雕、磚石雕圖案,是我國明、清民居建築中的佳作。博物館利用其中部分庭院陳列著近萬件文物,並把晉南壹帶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繪制成畫或制成模型予以展示。館的第壹院有10個展室,展出了晉南民間歷代相承的歲時習俗。館的四合院裏,主要陳列清末民初以來民間迎婚嫁娶的禮儀風習以及“十二屬象相克相合圖”、晉南壹帶的其他禮儀習俗、祝賀、侍奉父母等。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所建的前後兩進的院裏,陳列著晉南城鄉廣為流傳的刺繡、剪紙、木板畫等民間工藝品以及歌舞、小戲、皮影戲、木偶戲的實物和資料。此外,還有民間書畫、民間鏡子、民用瓷器和生產用具等展覽室。
7.臨汾堯廟有多少年的歷史了,位於山西的南部吧堯廟始建於西晉,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
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堯廟是壹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
堯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平陽成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壹,素有華夏第壹都之稱。其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長廊內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龍刻雲,工藝不俗。
由於老的廣運寺已毀於火災,現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來重新修建的。 位於山西的南部臨汾市秦蜀路南端。
8.臨汾堯都賈得柴村歷史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陜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壹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壹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壹;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是晉南經濟重鎮,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二。2009年,臨汾在中國113個國家環保重點城市排名位居第29位,較2005年進步84位,二級以上天數由2005年的187天增加到2009年的334天,已經摘掉了全國汙染的“黑帽”。
9.凈土寺塔資料凈土寺塔 江蘇省高郵市凈土寺塔,又稱東門寶塔。
該塔建於明朝神宗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今年恰好400歲。1906年(清光緒年間),曾大修過壹次。
民國34年因戰爭被炮火損壞壹角,次年修復。1963年高郵中學學生朱廣榮等攀上塔頂,從寶剎中取出文物若幹交文化館。
其中有明代萬歷年間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等40余卷,現存南京博物院。塔內原有樓板和扶梯可以攀等,後漸毀壞。
1957年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而從去年7月至今年4月份的大修,可謂是從裏到外,從腳到頭進行了壹次強身健體的大修。
高約三十米,磚砌,呈八角形。壹九五七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凈土寺塔與鎮國寺塔(又稱西門寶塔),遙遙相對,壹個雄偉峻峭,壹個墩實厚重。民間還有壹個美麗的傳說,這兩座寶塔壹雄壹雌,每到夜晚,它們就會相聚在壹起…… 十多年前,高郵有識之士在民間搜集整理出的《珠湖的傳說》壹書中記載:“塔男塔女塔兒集”、“高郵寶塔的傳說”、“張邋遢爬寶塔”等的民間傳說,去年維修凈土寺塔(俗稱東門寶塔)時從塔身發現並取出三顆未爆炸的炮彈,又壹次引起了廣大市民的關註。
多年來,東門寶塔在郵城人的心目中不但是高郵標誌性的歷史文化建築之壹,同時,還伴有不少傳奇故事和神秘色彩。在去年的修葺東門寶塔的過程中,筆者懷著好奇和探秘的心情不止壹次地走近它,尋訪它的歷史,感知它的滄桑。
在查閱大量有關它的歷史記載的同時,還走訪了解到了壹些鮮為人知的有關東門寶塔的背後的故事。借此機會,把它壹起“和盤托出”,以饗讀者。
凈土寺塔探秘 去年6月筆者第壹次登上東塔。過去不知有多少次在不同季節、不同位置從遠處拍攝過它的雄姿,而此次卻是這麽近地接觸它、審視它、拍攝它,心裏充滿獵奇和沖動。
在塔內底層仰頭向塔頂望去,所有樓梯蕩然無存,壹覽無余,滿眼全是破損不堪的斷墻殘壁,大有走進古城堡遺跡的淒涼悲愴感覺,從塔外沿新搭建的腳手壹層接壹層往上攀爬,眼前便有許多過去未曾見過或從未近距離觀察過的磚雕、燈龕等各種古建築裝飾構件出現,盡管有些已經破損,但其精湛的工藝仍讓人感到驚嘆不已, 有的不是親眼所見簡直不敢相信。在40多平米的塔頂上滿眼看到的是雜樹叢生。
離地面40多米的塔頂,竟然能長出幾十棵大小不壹、品種各異的樹木,真使人無不為自然界的頑強的生命力而折服。其中,最多的為榆樹、楝樹、桑樹,最大的壹棵樹直徑有20多公分,枝葉所覆蓋面積近10平方米,以東北角和西南角兩棵為首。
當然,由於長年缺水風化,有的樹整棵都枯死在塔頂上。有的地方由於樹根拱起將塔頂的披水磚頂翻,塔頂由下而上呈30至40度角的斜坡上,大部分披水磚都已松動。
直插蒼穹的塔尖中心也向東北方向發生偏移,在塔頂東南角還發現了壹個洞,猜想大概就是當年幾個學生從此爬出來上塔頂取經書的惟壹“通道”。整個塔身墻體厚度有2米多。
最使人感到驚訝和贊嘆的是塔頂上的剎件,構造設計既美觀大方,又精致協調,令人嘆為觀止。據古建築行家們介紹,塔剎是整座塔的鳳冠,也是寶塔的點睛之處。
塔剎***有6個部分組成,從下往上分別是覆缽、寶珠、露盤、相輪、鳳蓋、寶瓶,整個剎件除頂尖上的寶瓶為黃銅外,其他均為鑄鐵件。最底層像兩口大鐵鍋正反對扣的叫覆缽,其直徑近2米,周邊外側刻有精美的裝飾性花卉圖案,排列有序,由下而上的七級相輪,最大輪圓圈直徑也有1.9米,每圈高20公分左右,鐵圈厚度2公分。
在它上面的鳳蓋,由內向外朝著八個不同方向伸出栩栩如生的龍頭來。頂上的銅質寶瓶高1.5米,中間“肚子”部分最大直徑有1.4米,分三級安裝。
特別讓現代人無法想象和稱奇的是——從塔內第五層起往上,壹直到塔頂的竟是壹棵高20米,直徑60公分左右的楠木圓柱。其重量和高度讓人難以想像400年前的能工巧匠們是怎樣將他們安裝到位的。
在柱子的西側面至今還清晰地刻著這樣壹豎排字:“掘港營官員人等在此”。經考證,“掘港營”三字為清朝軍隊海防建制,“掘港”為地名,在江蘇如東境內,現為“掘港鎮”,此字為順治三年(1646年)留下的。
這就是說,該塔建成後的40年,就有駐守在如東縣的海軍官員到此壹遊。可見當年凈土寺塔早就成為高郵的壹名勝古跡。
有關此柱的安裝,據負責維修東塔的工程技術人員推測,當年這根又粗又重的剎柱,很有可能是在砌第壹層時,就把它放在了塔的中間,四面用繩索之類拉緊慢慢朝上加高的;也有壹種猜測為砌第壹層時將它放置塔裏面,待到砌至第五層時,壹次性用繩索或類似簡單滑輪的東西將其吊裝;再有壹種推測,就是用最傳統的辦法——在塔的四周用泥土堆積作為腳手,然後從腳手順坡而上進行運輸和安裝等。,這就像當年古埃及的金字塔建築壹樣,至今還給後人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
浙江省黃巖凈土寺塔 凈土寺塔在黃巖區西潮濟鄉瑞巖,建於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系樓閣式磚塔,五層六面,以菱角牙子疊澀出檐。自下而上逐層收分。
各級各面設壺門,塔剎已殘。此塔為縣誌所佚載,按塔磚上有“瑞巖院僧了性造”,並有至元癸巳年等字,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