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煤炭煉鐵以來,中國的冶鐵壹直處於絕境。到了明代,隨著人口增長開始明顯超過社會財富的增長,包括冶鐵在內的中國科技開始衰落,開始出現逆淘汰現象。明顯的例子是坩堝煉鐵法和摩擦法的普及。坩堝煉鐵產品的質量之前已經說明過了。到清末,這種廢鐵占中國傳統煉鋼工藝的30%以上。足見中國冶鐵業的沒落程度。如果說坩堝煉鐵法可能和古代關系不大,那麽搓是百分之百的古代發明。拓片法也是宋《天工開物》卷十《錘鍛》最早介紹的:“凡統轄大地的生物,都是用熟鐵鍛造而成,熟鐵屬鋤頭鋤頭,生鐵熔化,水淬,即成堅固。每把鐵鍬和鋤頭重壹斤,澆生鐵的比率是三錢。少則不強,多則過於死板。”據* * *和中國初檢,北京昌平農具廠名優產品“雙早花”牌鋤板刀片金相組織如下:外層為白口鑄鐵熔覆層,厚度為0.14 mm,內層為高碳鋼層,厚度為0.11 mm,第二層為* * *析出層,厚度為0.05mm。
夠了!難道我們就是靠這些碳含量不均,硫磷含量超標,缺乏鍛煉,沒有經過錘煉,到最後連鋼都不是,既不是鍛造也不是焊接的東西來領導世界的嗎?欺負老百姓是不是太過分了?
那麽有沒有可能以犧牲質量來獲得數量呢?不會的,明初實行冶鐵專營,每年冶鐵只有9000多噸,依然取之不盡。到1385時,積壓已達15000噸,於是停產冶煉8年,直到1393才恢復冶煉。兩年後積壓增加到19000噸,於是朱元璋下令停止國營煉鐵,開放民眾自由冶煉,但只有五分之壹的產品被國家收歸國有。從那以後,壹直到朱瞻基統治的第九年,全國鐵收入才27.7萬多公斤,相當於全國核算鐵產量4160噸。這些數字是明朝皇帝記錄的(見《明太祖實錄》卷176和卷242以上;《明宣宗實錄》(卷115)即使在朱瞻基統治的前九年數字逐年增加(雖然中國的鐵產量從朱迪統治的第十五年開始上升很慢,16年只增加了300噸),到1500年,中國的年產量也只有1萬噸左右。即使不計入收入的私人小規模煉鐵產量與有記載的鐵產量相當(雖然這種可能性極小),我國的鐵產量也只有2萬噸。同期歐洲統計的鐵產量是多少?德國3萬噸,英法1萬噸。中國人口是德國的6倍(德國人口是根據世界人口史地圖集估算的,中國人口是根據中國人口史估算的),但鐵產量還不如後者,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歐洲這個時代的鑄鐵基本上只用於鑄槍,不用於煤鑄鐵,大部分鋼鐵是塊狀煉鐵。當時歐洲軍隊已經普及了鋼甲、鋼臂弩,傳統的刀槍也沒有沒落。民用農具壹般都是按照鐵包鋼的原理鍛造的。再加上回火的普及,性能遠超中國鋼鐵。可以說,此時中國的冶金工業已經落後於歐洲。關於冶金理論,通過比較G·阿格裏科拉的《金屬論》與上述明末關於技術的著作,可以了解中國與歐洲的巨大差距(阿格裏科拉只是文藝復興時期眾多冶金技術作家之壹)。
其實中國人自己也早就知道自己的冶鐵業不行。自唐代以來,與漢族政權敵對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冶鐵業不再處於劣勢,而是處於優勢。遼國的濱鐵刀,西夏的冷鍛鎧甲,都是宋朝望塵莫及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漢族的鍛焊技術長期沒有大的進步,用煤煉鐵也很愚蠢,導致在冶鐵方面原有的優勢減少甚至消失。唐朝以後,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鬥爭長期處於劣勢,這與冶金的落後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元朝開始,以杠桿式投石機的引進為標誌,中國開始從西方大量進口先進武器,這種狀況壹直保持至今。元朝從伊朗大量進口武器,以至於明朝中國士兵的盔甲就像是西亞的翻版;明朝初年,越南火槍其實是仿制的,後來又引進了土耳其火槍和歐洲火柴棍。最後,到了清朝,中國早期的單兵火器被仿火柴棍取代。我們還引進了葡萄牙的副炮和英國的大炮(弘毅大炮被認為是無敵的,但它實際上只是英國巡洋艦上的壹門普通大炮。不知道中國人遇到真正的歐洲火藥武器系統會怎麽樣)。就連普通的刀槍也要從日本大量進口。戚繼光語重心長地說:“鐵要多煉,刃要精鋼。”到了16世紀中葉,壹個不是冶金出身的人不得不提醒制刀人,鐵要多次加熱鍛造,要用碳含量均勻的鋼。可見這樣壹個國家的冶鐵技術落後到什麽程度。到清朝初期,超過2000名中國士兵,大部分是強壯的滿族人,裝備了大炮和火槍。面對駐紮在又小又簡陋的民間堡壘裏的826名俄軍,幾個月都無法攻克。俄羅斯仍然只是歐洲的壹個落後國家。。。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冶鐵技術不是落後,而是誤入歧途。中國人總是害怕鍛造,寧願選擇非鍛造技術。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符合邏輯的。在中國青銅時代,是壹條重鑄輕鍛之路。但在青銅時代,中國與其他偉大文明的聯系還沒有建立起來,落後於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但在鐵器時代,中國與其他偉大文明的聯系已經暢通,甚至難以原諒。妳可以把日本作為中國最好的對比。日本長期是壹個又小又窮的國家,它的孤立甚至比中國還要孤立。而日本人剛剛師從老師,走上了壹條重視鍛造的道路,獲得了現代冶金史家的贊譽。他們真的有理由鄙視中國的冶鐵業。
那麽為什麽中國的冶鐵業會走上如此歧途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壹是青銅時代鍛造經驗不足的後遺癥;
第二,缺乏與其他偉大文明的交流,基本上是因為中國的地理環境;
第三,長期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不重視技術,反而輕視技術,導致國家對技術發展重視不夠;
第四,儒家歧視工人和商人。由於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國家采取各種政策歧視工人和商人,導致他們缺乏積極性;
第五,公民社會始終沒有建立起來,人民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
6.由於長期的國內和平和儒家對軍人的壓制,軍事需求無法轉化為國家政策,制約了武器的發展,進而制約了冶金的發展(軍事是科技發展的最大動力);
7.盲目追求人口增殖。宋朝以後,尤其是明朝以後,人們越來越窮,買不起先進復雜的——也就是昂貴的鐵器。坩堝鐵的出現和搓揉技術與本文有直接關系。
而歐洲則依賴於地中海的便捷交通,歐洲人長期以來與西亞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青銅時代積累了豐富的鍛造經驗。進入鐵器時代後,始終堅持表面滲碳鍛造的道路。雖然在中世紀因為基督教的影響走了很長的彎路,但是統治階級壹直重視軍事,軍事技術促進了民用技術,所以鍛造技術並沒有太大的衰落。在阿拉伯的影響下,我終於擺脫了愚昧的統治。此時,長期的鍛造經驗使歐洲擁有了大量熟練的鍛造者,市民社會的興起使工人們充滿了活力和創造力。由於壹夫壹妻制,晚婚晚育,農牧結合,人口增長壹直在合理範圍內。14世紀以後,人民富裕,對先進復雜的技術產品有很高的購買力。永遠和西亞保持聯系,不要羞於向其他文明學習先進的冶金技術。比如煉銀的院子法就是從極其落後的墨西哥傳入的。人口與農牧業相結合的合理的農業結構,可以保持植被的完整,在17世紀以前壹直可以用木炭煉鐵;希臘科學萌芽於文藝復興的土壤上,文藝復興給了技術發展強有力的科學支持。
中國古代冶金的偉大成就有:冶煉白銅、金屬鋅、鑄鐵、液壓鼓風機、炸鐵、蘇鋼、用焦炭煉鐵。這其中,世界上最重要最有決定意義的,我覺得應該是鑄鐵和炸鐵。前者使歐洲人能夠迅速發展真正強大的大炮;後者是冶煉熟鐵非常經濟有效的方法。如果不是中國人堅持用鑄鐵,恐怕世界很難這麽早就有大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