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壹周定為七天?
據《舊約·創世紀》記載,神第壹日造晝夜,第二日造空氣和水,第三日造各種植物,第四日造日月星辰,第五日造水中各種動物,第六日造地上各種生物和人,天地萬物都被造出來。第七天被定為休息日。所以中國人壹周七天醒太晚了?
這個要從做七開始~
做七又叫“齋戒七”、“理七”、“焚七”、“做七”、“做壹日”、“七七”。漢族的舊喪葬習俗在全國各地都很流行。即人死後(或喪事後),從“頭七”起設靈柩座,供木主每天哭泣祭拜,早晚祭祀。每七天舉行壹次佛事儀式,並舉行齋戒儀式,依次於“七七”第四十九天結束。
源於佛教起源論,形成於佛教傳播至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從初唐開始突破信徒範圍,走向世俗化。都說人生有六條路。壹個人的死與生之間,有壹個“陰體”階段,如壹個少年的形,在陰間求緣,以七日為壹期;如果到七天結束還找不到緣分,可以繼續七天,到第七個七天結束,就有位置了(見瑜伽)。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裏,每隔七天就要翻身祭奠。這種脫胎於佛教“命論”的做七事的習俗,形成於南北朝時期,自然應該算是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
源於道教,與道教地獄結構和功能的宣傳壹致。清代趙翼在《玉琮考》卷三十二中,也結合七事之俗發源於和北齊的歷史背景論證了這壹點:“據說,道士寇謙之教盛行,而道士方士拜鬥,以749天為斷,故推其法到底,有此77塞耳。
換句話說,做七的習俗源於先秦時代的“聚魂散魂論”:始生,以七日為蠟,壹蠟成壹魂,故其壽四十九日,七魂圓滿;死忌七日,壹忌散,故老人死四十九日,七靈散。做七的意義是祭祀死者。另外,如果天道以陰陽、金木水火土五行發展萬物,則稱為“七政”,人以陰陽、五常有“七情”,那麽天道只有七,人之氣也只有七;而《易Xi賦》說“七日再來”,《禮記·談公》說“七日不入水漿者”
“7”是壹個神奇的數字,也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數字。為什麽人類會把這個數字作為時間段?為什麽不是“10”或者“12”?將星期設置為10天或12天是非常合理的。10是手指總數,12是壹年中的月數。人類就是不把它們設為壹周的天數,這還得從古人對自然數的理解說起。
因為古代人類不知道遞進制度,所以理解數字非常困難。每壹個自然數都要有壹個發音,這對於語言不是很豐富的古代人類來說,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它們只能識別較小的自然數。
在古代,人類對於潮汐的潮起潮落和月亮的陰晴圓缺都是非常神秘的。漲潮和月亮消失是很有規律的。漲潮時,從中線位置到潮水最高位置需要7天;從潮水最高位置回到中線位置需要7天。低潮時:從中線位置到最低潮位置需要7天;從潮水最低位置回升到中線位置需要7天。七天是潮起潮落的時間段。
對於月亮:從半月到滿月,時間為7天;從滿月到半圓月,時間是7天。從半月到消失,時間為7天;從消失到半月又是七天。七天也是月亮盈虧的周期。
古人不明白潮汐是由月亮引起的,但他們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和聯系。潮起潮落,月圓月缺是同步的,都是四個7天。由於沒有使用十進制,古人不表示28這個數,所以選擇了7這個數。因為對月亮的觀測屬於天文現象的觀測,類似於對太陽和星星的觀測,所以稱之為周,周期就是周期的意思。“7”的漢語發音與開頭、結尾、時期、歌曲諧音,意為往復,即循環往復。7是天象中月亮盈虧的周期,對應的是天數,而10只對應手指,不是天象,古人無法理解和接受;12不是循環,12後面有個大尾數。另外,12超過10,這是古代人類在遞進體系之前無法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