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治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曾壹度占據主導地位。其核心是教導人們培養自律精神,履行社會責任,建立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禮在治國理政、管理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起到了維護社會穩定和秩序的作用。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法治理念的傳入,禮治不斷受到批判。今天,學術界對禮制文化進行了重新研究和重新審視。學者們認為,去其糟粕,對構建社會秩序、道德教育、實現社會和諧具有獨特的價值。儀式是壹種社會規範。
禮起源於原始宗教中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儀式活動,是祭祀活動的規則和程序。《說文解字》中說:“業戶各司其職,故蒙神賜福。”因為儀式是由祭祀演變而來的,所以人們對儀式的態度是敬畏的。同時,這種規範體現了對同宗的崇敬和信仰,因此更容易被遵守。
隨著社會的發展,儀式從壹種宗教儀式規則擴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儀式中蘊含的秩序和等級觀念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儀式對秩序的影響是雙重的,即規定了現實的社會秩序,強化了人們對秩序的認同。壹方面,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規範和原則是由外在的強制秩序確立的;另壹方面,禮儀在人們心中內化為道德,違反禮儀就是違反道德,道德控制和教育著人們的行為和觀念。
因此,儀式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法律規範。禮是用來規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的。禮使人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明辨是非,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即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同時,禮貌也是壹種道德規範,引導人們善良自律。通過禮儀的教化,將社會規則內化為人們內心的道德標準,通過讓人們認識和遵守禮儀來實現“治國、定國、定民”的作用。儀式承擔著社會規範的基本功能。首先是建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等級制度。在禮所構建的社會中,人們根據自己的角色、身份、等級來確立自己的地位。這種地位秩序是不能隨意破壞的,否則人家做的就是“非法侵入”或者“非禮”。二是明確社會中每個個體的責任和義務。“君、臣、父、子、子”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義務和責任,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使社會中各種職位的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從而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三是促進社會成員的正確行為和自我修養。禮對個體道德的提高和人性的陶冶有著重要的作用。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地對人民進行禮義教育,就壹定會提高人民的道德自制力,從內心深處遵守社會規範,從而維護社會穩定和秩序。
秩序和道德是禮的追求。
禮作為傳統社會維持秩序的有效手段,具有很深的封建落後性。它強化了等級觀念,與現代社會的平等觀念格格不入。“業主平等,老少有別,貧富皆稱”。禮儀所建立的等級秩序是不可違背和逾越的。這種等級秩序以國家權力為中心,強調服從和特權,而忽視了對人自身價值的關註,這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人權和自由。“禮”以其復雜的等級制度強化了王權至上,對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禮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壹部分,維護社會和諧,重視道德教育,對今天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仍有借鑒意義。
禮儀以壹定的禮儀規範和社會習俗為基礎,使社會各個階層以壹定的方式形成壹個整體,呈現出良好的秩序。禮界定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制定了相應的行為準則,在分化的基礎上建立秩序,明確了每個個體的責任意識。人在社會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言行要遵循壹定的規範。只有每個人都遵守禮儀,社會才能實現和諧。例如,孩子應該孝順父母,學生應該尊敬老師。在當今社會,每個公民也應該樹立秩序意識,認可並遵守社會規則,不做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積極承擔作為社會壹員的責任和義務。只有這樣,整個社會的和諧有序才有堅實的基礎。
禮儀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並不是完全強制執行的,更多的是通過內化轉化為人類的道德意識。禮儀強調人的自覺,禮儀的外在表現是循規蹈矩的行為,需要內在道德觀念的支撐。《禮記》說:“聖賢為禮而行,使人有禮貌,從禽獸中認識自己。”可見,禮強調的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轉變。傳統的禮儀規則維持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但這種制度的實現不是嚴厲的懲罰,而是道德教育,通過道德教育可以避免不良行為的產生和危害。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除了外在的強制性法律,還有很多內在的自覺的道德約束。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能按照社會規範建立自己的行為標準,並用這個標準來約束和檢查自己,不斷提高道德境界,整個社會就更容易實現規範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