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國對外貿易經歷了建國後近30年的長期低迷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為中國和世界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3.據商務部統計,從1990到2006年,中國累計進口額高達4.2萬億美元。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壹)拉動經濟增長,外貿出口與投資、消費壹起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二)促進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機電產品出口已占出口總額壹半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占近30%;
(3)創造就業機會,與外貿直接相關的從業人員近1億人;
(4)增加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進口稅收占全國稅收收入的1/5,是僅次於國內增值稅的第二大稅源。國家外匯儲備已超過6543.8+0,000億美元,提高了抵禦外部經濟風險的能力;
(5)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經濟建設服務。國內能源、原材料、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的進口占進口總額的90%。
4.但就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和對經濟的深層次拉動作用而言,我們與美、德、日等世界貿易強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因此,深刻把握貿易大國和貿易強國的本質內涵,加快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將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五、衡量貿易強國的標誌:結構第壹
交易權和交易權是壹組相對的概念;
1,既有定量依據,也有定性指標,定量和定性指標也是相對的。
2.據此,我們認為貿易大國主要考慮貿易數量,而貿易強國地位主要考慮貿易質量。
3.貿易強國的標誌是貿易結構的不斷優化,包括貿易條件的不斷改善、貿易主體的積極表現、貿易內容的不斷豐富、貿易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和貿易市場的多元化。
4.在進口方面,我們主要進口壹些資源和低附加值產品,以滿足國內經濟增長的需要。在出口方面,我們通過出口高科技和深加工產品來延伸產業內的鏈條,並將更多的附加值放在中國。通過開發和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產品和企業在世界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企業具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更高的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能力。
6.中國是貿易大國:當之無愧。
(1)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外貿進出口體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更重要的是來自市場的積極因素和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新動力,我國外貿實現了快速發展,實現了三大跨越:
1,1986紡織服裝產品取代石油成為第壹大出口產品,標誌著中國擺脫了以資源為主的出口結構,進入了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時期;
2.外貿出口結構在1995發生決定性變化,機電產品首次超過紡織服裝產品成為我國第壹大出口產品,推動外貿出口分別邁上1994和2000的臺階。
3.世紀之交,中國抓住入世和以IT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制造環節向中國轉移的機遇,大力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促進外貿增長的新格局。2004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突破6543.8+0000億美元,對外貿易實現第三次跨越。
(2)十五之初,中國貨物貿易額世界排名第六,已經開始被世界輿論稱為貿易大國;當我們站在進入“十壹五”的重要時刻,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躍升至1,7606.9億美元,相當於“十五”初期2006年5438+0的3.4倍,不僅實現了中國外貿史上的重大跨越,而且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排名第三。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對外貿易自2002年以來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
2.與此同時,圍繞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這條主線,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也在悄然改善。
3.從2001到2005年,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從90.1%上升到93.6%(1980年,工業制成品僅占我國出口總額的49.7%),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從44.6%和17%上升。同期,初級產品占中國進口商品的比重從18.8%上升到22.4%。
4.中國初步形成了以20個城市、25個基地、12種商品、1000家企業為重點的“科技興貿”推進體系,培育了海爾、聯想、TCL、華為、中興等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和自主品牌。中國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達到52%,與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全面增長。
(3)對外開放的中國,現在已經完全進入了國際貿易的康莊大道,快速前進,不斷刷新著壹個又壹個的歷史紀錄:
1.繼2004年對外貿易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後,2005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再次躍升至142265438+2億美元的峰值,其中貨物出口總額7620億美元,而中國貿易順差創造了102億美元的最好成績,中國外匯儲備增加。
2.而且,激動人心的阿拉伯數字在2006年再次被放大:2006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654.38+0.76069億美元,同比增長23.8%;其中,出口9690.8億美元,增長27.2%;進口791,61億美元,增長20%。
3.與之相對應的是,外貿順差打破了2005年創下的年度紀錄,達到6543.8+0774.7億美元,增長了74%,我國外匯儲備已經超過6543.8+0000億美元。“中國制造”,在大步走向國際舞臺的過程中,勇敢地把自己的國家放在貿易大國的突出位置。??中國要成為貿易強國:任重道遠。
(1)中國看似世界貿易大國,但還不是“貿易強國”。中國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國際層面看,我國出口產品附加值低、效益低,企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與美、德、日等貿易強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1,總量大國,人均小國;貨物貿易大國,服務貿易小國。
1.1.目前中國人均貿易額只有1354美元,而世界人均貿易額是2400美元。
1.2,其中,美國人均貿易規模為8427美元,日本為7136美元,韓國為7920美元。中國只是貿易總規模的大國,人均貿易規模的小國。
1.3,同時也是貨物貿易大國,服務貿易小國。雖然中國服務貿易正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長,但2005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僅占全球出口總額的3.4%,而進口卻占全球進口總額的3.6%。
1.4.雖然我國也進入了世界服務貿易大國的行列,但與經濟規模和實際需求(包括貨物貿易)相比,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仍然滯後。
2.壹個貿易總量大國,壹個貿易結構弱國。
2.1.雖然中國出口商品結構明顯改善,但在高技術商品領域,我們仍然是凈進口國,中國對外貿易仍然呈現出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費品換取資本產品的格局。
2.2.從世界經濟分工來看,我國外貿出口在加工貿易中占有很大份額,且大多處於加工下遊的低利潤環節。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都比較低,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只占29%多壹點,有影響力的品牌很少。是有形商品大國,無形品牌小國,是貿易量大貿易結構弱的大國。
2.3.從理論上講,在要素稟賦上,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仍主要體現在勞動力要素供給充足,相對而言,資本、技術和知識要素供給不足;尤其是密集使用技術和知識的產品的生產,並不具備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
2.4、根據國際分工中不同貿易夥伴的比較優勢,中國大部分產業(甚至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和貿易)仍處於低端分工。
2.5,也就是說,在國際分工的低端位置,中國的產品或生產環節具有國際競爭力;但在中高端分工上,中國的產品或生產環節總體上不具備國際競爭力。
3.數量巨大,效益低下。
3.1.中國大部分出口都是加工貿易的形式,國內的收入只是微薄的加工費。即使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電子信息產品,也有很大壹部分只是為壹些跨國巨頭代工加工。
3.2.由於我國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加之長期堅持“出口創匯”的指導思想,出口產品數量增加,但價格下降。
3.3.出口產品價格的普遍下降,加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擡頭,導致外國對中國提起的反傾銷案件越來越多。
3.4.很多外貿企業規模效益低下,出口競爭過度,與人討價還價,靠退稅勉強微利或生存。出口效率低下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3.5,壹個突出的問題是,很多出口企業只能靠出口退稅生存,給政府財政造成了沈重的壓力,也給對外貿易保護主義者提供了借口。
4.地區結構和企業結構發展不平衡。
4.1.中國東南沿海成為出口大贏家,但西部並不理想。例如,2005年前10個月,東部10個省市的出口占全國份額的91%,而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的出口增幅都在20%以上,但與此同時,幾個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卻在萎縮。
4.2與此同時,中國本土企業並沒有擺脫低利潤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惡性競爭。中國出口表現的亮點仍然主要來自外資企業,尤其是獨資企業。數千萬農民工仍未能合理分享經濟增長的蛋糕,中國企業仍處於國際反傾銷的陰影之下。
5.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5.1.中國通過引進大量先進適用技術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但國內企業創新能力沒有同步提升,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對外技術依存度在50%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在主要國家中仍處於中下水平。
5.2.創新能力弱,加上技術水平低,勞動力素質低,嚴重限制了中國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5.3.要改變我們用6543.8+00億條褲子換來壹架波音飛機的尷尬,需要在制度和技術創新方面做出更加艱苦的努力,加大人力資源的投入。
6.總之,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中國在四個方面存在明顯差距:
6.1.貿易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質量和效益有待進壹步提高。
6.2、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自有品牌和營銷網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還很少。
6.3.出口產品層次低,許多產品仍處於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附加值低。
6.4.壹大批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能夠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企業尚未形成。
行知部落——為什麽中國還不是貿易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