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能蘭德重慶冉校長2019-03-21 19:28:42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基礎。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壹起,稱為"五常"。
1、仁。修心,優為聚靈,敬天愛人,是為仁。“仁”—— 會意字。從人,從二。意思是兩個人在壹起。
兩個人願意走在壹起,表明相互之間都有親近的要求,否則就不會走在壹起。
因此本義是——兩個人親近友愛。
另壹種說法從人,從上。指社會中的上等人,並引申出精華的意思。
最早寫作"|二",即壹豎二橫,壹為陽,二為陰。
“仁”也可代表數目字,復數。指"不僅是我壹個人,還有我以外的很多人“;比如“同仁”,情感深厚的同事,“同仁”就比“同事”要高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心比心對待每壹個人。
“仁" 是中國古代壹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所以排在最前面
仁,親也。--《說文》
仁者,情誌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親謂之仁。--《禮記·經解》
溫良者,仁之本也。--《禮記·儒行》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禮記·喪服四制》
▲動物界的愛心: 雞媽媽帶小鴨子。有愛心吧。
▲動物界的愛心: 東北壹個動物園壹只母老虎早產,第壹次當媽既沒有奶水又不會帶娃,還可能傷害虎寶寶。動物園向社會求救“找奶媽”,壹個市民把剛生產的哈士奇貢獻出來當奶媽。哈士奇母性大發,愛心滿滿,這也是“仁”!哈哈
2、義。對利,能拿六分,只拿四分,是為義。“義”的繁體字為“羊+我”,會意字。
"我"是兵器,又表儀仗,而儀仗是高舉的旗幟,"羊"表祭牲。合起來的意思是為了我信仰的旗幟而犧牲。
本義:為了我信仰的旗幟而不惜犧牲。
▲ 最有名的桃園三結義。可見“義”字之在國人文化中之分量!
以前有“起義”,傅作義也是"起義",深明大義,跟了這邊。在此不展開。
現在的“義工”、“明星義演”、“義診”、“義賽”“義捐”都是——不拿錢幹活!
可敬可敬!
《論語·裏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同本義,義固不殺人。——《墨子·公輸》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義。—— 諸葛亮《出師表》
度義而後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義,堅持正義。)——宋·蘇洵《六國論》
以忠義勉其子,過庭多長者之言。——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禮。做人,對上恭敬,對下不傲,是為禮。關於禮,最有名的說法孔夫子的:“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
《說文解字》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初的禮是指宗教祭祀拜神中的規矩、講究,再歷夏、商、周而形成壹套比較完善的典章制度,再歷經孔、孟子及其追隨者、後代的儒家,們不斷充實其內容,成為了壹套區別貴賤、尊卑、長幼、親疏的社會秩序的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依規矩行事,其含義與最初的祭祀拜神有很大的不同。
▲ 繁體字中的“禮”,由“示”“曲”“豆”組成,要演奏曲子,用農作物大豆來拜祭。
▲ 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 兩種和平的暴力,就是法律和禮貌。
有壹種內在的禮貌,它是同愛聯系在壹起的。它會在行為的外表上產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禮貌。 ——歌 德
禮貌比法律更強有力。 ——卡萊爾
禮貌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 ——梅裏美
禮貌對於人性,猶如熱力之對於蠟。 ——Arthur Schopenhauer
壹個人的禮貌是壹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鏡子。 ——歌 德
尊敬別人就是尊敬自己。 ——高爾斯華綏
永不向權勢低頭,但要摘帽為禮。 ——Jim Fiebig,NANA
禮所以決嫌疑,定猶豫,別同異,明是非也。 ——吳兢
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襞也。 ——孔子
4、智。做事,大不糊塗,小不計較,是為智。“智”——會意字兼形聲字。聰明,智力強。
字從知從日,知亦為聲 zhi。
“知”=“矢”+“口”,說出去的話像弓箭壹樣準,壹語中的,精準表達。
“智”=“知”+“日”,每天都知道,妳說是不是智慧聰明呢?
▲ 智者孔明諸葛亮。
然後智生於憂患。--《荀子》引《孟子》
甚智其子。--《韓非子·說難》
不可謂智。--《墨子·公輸》
智術淺短。--西晉·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
少年智則國智。--清·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5、信。對人,表裏如壹,真誠以待,是為信。“信”=“人”+“言”。
會意字。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
信,誠也。《說文》
諸已之謂信。《孟子》
信,言合於意也。《墨子經》
信者,誠也。專壹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謂之信。《國語·晉語》
期果言當謂之信。《賈子道術》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禮記·經解》
信誓旦旦。《詩·衛風·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