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專業的***同特點是,需要經驗。
經驗是難以標準化批量生產的,因此很有價值。
比如醫生,為什麽疑難雜癥要去找老專家,因為這個病癥太罕見,放到醫學院的教材裏意義不大,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去學最通用最普遍
的東西。
而老專家在多年行醫中,看過無數患者,即使是罕見病,他也會見過,留下相應經驗。
我壹個同學,大學入學體檢,是個老大夫,測心肺功能時,聽了幾下,然後就直接換到另壹側去聽
了。 這學生就挺驚訝,他是鏡像人,器官位置和常人是反的,壹般的年輕醫生,聽半天,然後會懷疑聽
診器壞了,直到他告訴醫生自己是鏡像人。?
而老大夫應該是見過這個情況,左邊聽不到,趕緊換右邊,而不是懷疑聽診器壞了。
聽診器並不容易壞,這應該也是老大夫聽了幾十年後,總結的經驗。記得當年我們上法學院的時候,刑法學試卷考了壹個非常冷門、生僻的罪名,大家普遍沒有答出
來。
有些同學不滿,抱怨教授們出的卷子太偏。因為大家考前復習的時候,都只復習了重點罪名,也就
是那些常見的罪名,對不常見的罪名,沒有過多關註。
壹、大家默認考試不會考。結果這次考試就出乎
意料。
刑法教授可能也知道這個問題,還專門在課堂上做了解釋。
他說,等妳們以後成了法官、檢察官、律師,妳們就會知道,犯罪分子,不會專門挑妳們熟悉的重
點罪名犯事。同學們因此啞口無言。教授的話也有道理,在法學院課堂上,大家學的都是重點罪名、重點法律條款,非重點罪名、條款
壹帶而過,但是到了實務中,犯罪分子不會專門挑重點罪名犯事,當事人也不會挑重點法條作為維
權依據來請律師,作為法律職業人士,必須對每壹個罪名都有所了解,否則無法在第壹時間作出判
斷。
隨著實務經驗的增長,資深的法律職業人士,他對法條、法律知識掌握的廣度和深度,已經遠遠不是法學院的學生以及初出茅廬的人能比的了。
他們掌握的很多法條和法律知識,在法學院課堂上不會教,但是在實務中卻經常用。這就是他們與
初出茅廬的同行相比的優勢。
另外,在法律行業廝混很久的人都知道,我們國家有兩套法律,壹套是白紙黑字的,壹套是藏匿於
實踐中的。這兩套法律都在起作用,初出茅廬的人,往往只學到了前者,而沒有學會後者。而老律
師,則兩者皆通。
這也是所謂的律師等傳統職業越老越吃香。
二、我以前聽說過壹個笑話。
某律所招個司機,月薪三千,招很久都招不到人。後來改招律師助理,月薪壹千,需要有駕照,烏泱泱來壹群人。
這就是原因啊。
招醫師助理,不要求助理證,大專學歷勤懇好學即可,總得給人開個五千朝上的薪水。
妳看影像科招技師都月薪上萬的。
招規培生,月薪三四千外面排隊去。
我聽過教師吐槽,早上7點就要到學校,有課上課無課坐班,晚上還有晚自習。
學生高中三年,他覺得自己高中三十年,不想幹了。
說完還是玩命幹,別問,問就是熬,熬到高級教師直接養老。?
我說高級教師憑什麽養老啊,他說看妳能耐,真的有本事可以跳槽,人脈廣往上升,想繼續帶學生
也可以帶。
但最重要的是,可以憑資歷,拒絕代課,拒絕當班主任,反正工資擺在那裏了,少帶點課也不影
響。
越老越吃香,因為有年輕人在吃翔啊。
吃翔的年輕人越多,老了就越吃香。
當然,等妳老的時候,有沒有這麽多年輕人來吃翔,我可不保證啊。還有的職業是大起大落的,受政策影響比較明顯。比如說信托行業,在資管新規出來前,做通道賺
得飛起;再比如券商,牛市 熊市的差異是很大的。這種行業是很看時運的。
三、而像是律師這種行業,它的曲線是平緩上升的。除去壹些紅圈所,這個行業的收入起點是很低的,但是這個賽道是符合巴菲特 “滾雪球”理論的,它的賽道足夠長,復利效應十分明顯。經驗、人
脈、影響力與執業年限是有著很強的正相關性的。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律師行業是無法大富大貴
的,但是它勝在穩步增長。而“越老越吃香”的說法,正是對其職業路徑通俗化的描述。客觀的說,人這個物種,隨著年齡上升導致的精力體力下降是無法避免的。所以如果只是單純的從
技術層面來講的話。肯定是壯年時期是職業黃金期,此時經驗也有足夠的積累,同時體力精力都還
沒有太過於明顯的下降。對於高強度的體力腦力工作都還能承受的住。
四、但是人這個東西吧...就是喜歡論資排輩,前面的為難後面的。比如上世紀70-90年代的時候,醫療資
源極度緊缺。醫學生從醫學院畢業之後,到了醫院立馬就把妳拉上手術臺了看壹臺,跟壹臺,做
壹臺,這就是那個年代的常事。還規培輪轉?哪有那麽多時間給妳那時候的那幫人正是現在各大
醫院裏的開宗立派那批人。這幫人就是這麽摸著過來的,22歲畢業,30歲就是科裏頂梁柱,40歲就
是專家了,然後就壹路這麽專家下來了。
教師這個行業也差不多,50往上的教師,更本就沒那個精力認認真真的帶壹兩個班了。所以那些成
名的教師,要不就是上上電視,做些不鹹不淡的講座。或者帶壹個學校的重點班,這種學生自己本
來就能學會,而且不當班主任。技術性行業是不可能存在越老越吃香的。只有金融那種依托人脈資源的才有年齡優勢。我看之前有人提到有的老醫生看過很多罕見的病例,所以比年輕的醫生有經驗。事實是,老醫
生根本跟不上醫療知識的更新速度,甚至很多老醫生的用藥習慣還停留在上個世紀。而且那種壹年
都不壹定能見到壹次的病例根本沒有任何參考價值。病人個體的差異完全就抵消到疾病的***同性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