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但更重視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更重視豐富的知識和服務社會、服務世界的能力,而不是外在的物質積累和財富增值。是道德的仁而不是物化的利益,是公德的心而不是私欲。所以,中國社會道德價值觀的走向,不是建立在追求個人物欲和私利基礎上的個人主義,而是建立在自我、奉獻社會、精忠報國、放眼世界的集體主義。在這種道德價值觀中,誠信處於至關重要的地位。
修養是人格完善的核心環節。追求人格完善和道德完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壹。大學體現了中國古代個人修養和人格完善的目標和路徑。大學之道分“三等八階”。三大原則,即“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分別從三個方面揭示了君子人格的目標取向和理想狀態,即要求個人通過壹系列努力達到道德昌盛、思想更新、個人人格完善、社會道德完善的崇高境界。八個目標,即八個環節,即“要誠實、要正直、要正直、要水平”,從外到內、從物到人、從自然到個人、從個人到社會,構成了壹步步達到完美目標的現實路徑。
誠信是個人修養的根本要求。誠信是個人修養的內在基礎和根本要求,是實現個人人格完善和道德提升的關鍵因素。孔子特別強調誠信在個人修養和人格完善中的重要地位。在他看來,仁義是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誠信是實現的基本途徑。能誠實接近仁義,即“信接近義”,即學習做人的基本道理,“廣交朋友,守信用。”雖然沒學過,但我會稱之為學習。“在修養的闡述中,大學提出:“事隨知,知隨誠,誠隨對,對隨修養”。在這裏,認識事物是個人獲取知識進而達到修身養性的基礎,而真誠和正直則是個人修身養性的關鍵環節和核心內涵。朱明確指出“誠心者,先修行自己。“真誠不是自欺,就是高度的自律和涵養,做到“內誠於中,外誠於外”,自覺抑惡揚善,做到內心對善的高度認同和自覺,對惡的堅決拒絕和自覺抵制,註重個人的自我約束而不是外在的強制約束。義即心性不偏,排除物欲私利和各種影響個人人格完善和道德提升的私心雜念,從而達到內善尊德,實現修身養性。在朱看來,誠信是個人修養的“當務之急”,絕不能忽視。
誠信是社會道德和價值評價的核心。誠信是個人道德的終極追求,也是社會道德評價的根本標準。《中庸》指出,“誠為天道”,“誠為事終,不誠則無。”也就是說,誠信是聖人真實無邪的美德,是人們最高的道德追求目標。同時,誠信也是個人道德境界的根本衡量,是社會道德評價的最高標準。“唯有天下至誠,才能體悟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本,知天地之教。”每個人都應該把誠信作為內在的道德追求和至高無上的價值目標,正如孟子所主張的“逆誠而樂。”信仰是壹個人的基本行為準則,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準則。孔子主張壹個人必須“言而有信,行而有果”,“無信之人不知所能”。守信才能取信於人,才能獲得朋友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在人際交往中立足,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在當今時代,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傳統文化中積澱的誠信道德原則不僅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發展目標,而且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倫理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從而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誠信符合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在《生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資產階級社會的“將是這樣壹個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壹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這裏,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也是對社會和人類精神的改造和提升,是個人道德和人格的提高和完善,是主觀與客觀、自然與社會、物質與精神、文化與道德有機統壹的綜合目標。在《1857-1858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三種社會形態理論,科學地論述了人的個性發展的三個境界。人類發展的第壹階段是人直接依賴的人格獨立階段,人是相互依賴的,能力低下;第二階段是建立在人對事物依賴基礎上的獨立階段。雖然人的能力提高了,人格相對獨立了,但是社會不平等,發展不完善。第三階段是個人的全面發展和分享社會財富的人的獨立。人不僅可以掌握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掌握精神發展的規律。每個人都實現了高度的自主發展,能力提高,人格完善,實現了人的全面解放。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得到貫徹、發展和完善。毛澤東在鄧小平明確提出了“五種人”的道德境界和“四有”的標準。在這些話語中,人格完善和道德提升始終是壹個重要的指標。
誠實的道德原則,特別強調誠實和對外界的信任。壹方面,把內心的真實和純真作為內在的自我約束,強調個人道德的自律發展,實現人的自覺精神和人格發展境界;另壹方面,把人與人之間的誠實守信作為基本行為準則,謀求社會的和諧共處和人與人的共同發展。這無疑體現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符合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標誌。
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道德。從理論上講,市場經濟是壹種交易經濟。不同的市場交易主體按照市場規則平等交易各種生產要素和商品。以物為中介的公平平等交易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契約和法律是維護公平平等的外在保障,各類交易主體的道德自律是確保公平平等的內在基礎。在這些道德自律中,誠實是壹個基本原則。現代市場經濟的理論鼻祖亞當·斯密在提出“看不見的手”之前,高度強調了“內在的人”。在《國富論》出版之前,他在《道德情操論》中深入探討了人的良知和道德情操問題,提出了“內在的人”的概念,認為人的理性、道德和良知是人類社會存在可能性的道德基礎,也是市場存在的道德基礎和約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壹個重大缺陷就是背離了亞當·斯密所論述的市場經濟的倫理基礎,只追求私人利益和剩余價值而忽視道德情操的約束,從而陷入了不可避免的道德滑坡和倫理危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吸收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同時也努力克服其嚴重缺陷。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有機結合起來,使經濟在健康的軌道上發展。另壹方面,在建立和完善各種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的同時,高度重視市場主體的道德約束,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倫理,把公平交易作為最重要的交易準則,把誠信經營作為市場主體的基本規範。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發展和完善,必然繼承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各種優秀成果,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社會主義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 * *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正確處理普遍文明與制度要求、民族文化和全人類知識的關系;充分吸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反映中國人民* * *共同願望和理想追求,反映人類* * *共同理想願望和價值追求。因此,我們既不能全盤西化,也不能全盤盤古,而應該立足和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發掘和弘揚傳統優秀價值觀的精髓並賦予其時代價值,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培育、建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中國文化發展邏輯的當代延伸。
誠信道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獲得了新的時代內涵。它強調內在真理和內在道德自律,註重個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獨立精神的發展,體現了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獨立人格追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人的內在精神發展中的體現;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真誠、平等和友好,註重和諧人際倫理的形成,體現了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同性戀關系,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人際關系中的重要體現。也正因為如此,誠信被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來倡導和弘揚。
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誠信被視為道德建設的基本遵循。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過程中,要從個人認同與社會氛圍、內在意識與外在規範、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角度,提升誠信道德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影響力。
提高個體踐行誠信道德的自主意識,讓人不願意不誠信。每個人都應該在利益多元化、誘惑眾多的情況下加強道德自律,真正把誠信道德作為個人的自覺追求,自覺提升個人道德情操,完善個人人格,理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以審慎獨立的精神約束和審視自己,把對誠信道德的追求轉化為提升個人道德境界的內在動力,貫穿於個人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中。
形成踐行誠信道德的社會文化氛圍,讓人忍不住要誠信。加大誠信文化宣傳力度,使誠信道德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集體認同、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和全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誌;加強誠信道德模範的宣傳,建立鼓勵和弘揚誠信的國家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體系,舉辦誠信文化儀式,使誠信道德具體化、儀式化;加強誠信道德的正面引導和公益宣傳,形成崇尚誠信、踐行誠信的社會氛圍,使誠信道德成為人們生活和生活方式的內在因素。
強化踐行誠信道德的法律規範,讓人不敢不誠信。對那些違背誠信道德的行為和個人,要批評糾正,加強規範約束和制度控制;對於那些追求個人私利,嚴重背離誠信道德,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危害的行為和個人,需要法律的制裁,使其承擔相應的法律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