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條西方諺語,對古羅馬帝國來說確實當之無愧。當年,古羅馬只是南歐臺伯河畔的壹座小城。但曾幾何時,它戰勝了周圍壹些民族的入侵,並發展成為壹個橫跨歐、亞、非的強大國家,把古羅馬的道路鋪向了全世界。這些,當然與古羅馬軍隊的英勇作戰密不可分。因此,對於古羅馬軍隊戰鬥力為何長期強盛的探究,便成為軍事史學家們的永恒話題。著名學者維吉秀甚至斷言,“羅馬人是掌握了戰神的某種奧秘,才組成他們的軍團的。”
史海回眸
古羅馬帝國曾經顯赫壹時,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政權之壹。古羅馬人的統治延續了近千年時間,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今天的西方,語言、法律和地理景觀,依然鐫刻著古羅馬的印記——“要生存,就要以武力征服對手”。古羅馬人非常精明,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或武力,帝國的軍團逐漸蠶食著附近地區:從意大利境內的敵對城邦到西班牙、法國、巴爾幹半島,甚至北非和中東地區,壹路所向披靡。
古羅馬,中國古書稱為“大秦”,是古代羅馬文明的壹個階段。古羅馬先後經歷了古羅馬王國、古羅馬***和國和古羅馬帝國三個時期。從歷史角度來看,只有古羅馬帝國時期的軍隊才真正屬於國家武裝力量,所以本篇著重向廣大青少年朋友介紹古羅馬帝國時期的軍隊情況。
公元前30年,愷撒的養子蓋烏斯·屋大維擊敗對手——愷撒軍隊的指揮官馬克·安東尼,平定了古羅馬內亂,吞並普托雷邁奧斯王朝統治下的埃及,推翻了古羅馬***和國,建立了古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成為古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而古羅馬帝國也名副其實地掌握了古地中海世界的霸權。
蓋烏斯·屋大維建立帝國後,創立元首制,稱奧古斯都。古羅馬帝國壹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92年)和後期帝國(公元193年—公元476年)兩個階段。前期帝國經朱裏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代)達到鼎盛。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古羅馬的黃金時期。
蓋烏斯·屋大維,古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
後期帝國從三世紀危機起,經伊利裏亞諸帝、戴克裏先的四帝***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國,至狄奧多西壹世死後將帝國正式分為東西兩部分(公元395年)。西部在內憂外患中衰落,在公元476年奧多亞克廢黜最後壹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部帝國直到公元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史學家更多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
值得壹提的是,古羅馬本是起源於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國家,由於連年的軍事擴張,使羅馬超出了壹個城邦的概念,成為壹個帝國。古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圖拉真統治時期。圖拉真,第壹個出身行省貴族的皇帝,他主張興建公***設施和積極對外擴張。圖拉真時期是古羅馬帝國疆域最大的時期。從公元101年起圖拉真就率兵入侵達西亞,至公元106年完全征服達西亞,設達西亞行省;在公元105年,圖拉真占領阿拉伯北部,設阿拉伯行省;公元114年,圖拉真並吞亞美尼亞,設亞美尼亞行省;圖拉真繼續東進,擊敗了帕提亞軍隊,於公元116年占領帕提亞首都泰西封。
羅馬帝國的版圖
當年年底,圖拉真兵抵波斯灣,他是古羅馬統帥中唯壹壹個到達過此地的;公元117年,圖古拉真病重撤軍,設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個行省。古羅馬帝國最盛時,其面積達173萬平方英裏(1平方千米約為0.3861平方英裏),人口達6000萬~7000萬,均居世界第壹位。
古羅馬恒久不衰的統治力,主要歸功於它靈活多變、順應潮流的政治體制。但作為政治的強力工具,打垮了難以計數的敵國、粉碎了異族的壹次次入侵、鎮壓了對統治階層所有反抗的強大古羅馬軍團,同樣不容忽視。從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國家到拜占庭帝國,長達2000年的古羅馬帝國史,同時也正是壹部帝國的中流砥柱——古羅馬軍團縱橫馳騁的歷史……
軍團編制
古羅馬帝國軍團,如此龐大的戰爭機器,到底是如何保持著井然的秩序和強悍的戰鬥力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壹起走進古羅馬軍團的軍營,親身去感受壹下這支龐大的隊伍所帶給我們的震撼吧。
古羅馬軍團的名稱,在這裏不能不提。因為名稱的由來是壹件既復雜又有趣的事情。
古羅馬軍隊其實包含著數十支軍團,但每當人們提及這個國家的戰爭機器的時候,總是習慣統稱為古羅馬軍團,軍團在拉丁語中有“征兵建軍”的意思。在古羅馬***和國時期,也就是在屋大維建立古羅馬帝國,創立元首制的前期,古羅馬軍隊下轄的軍團最多的時候竟然有40支之多,這些軍團多屬於軍隊將領個人掌控。在古羅馬帝國建立後,屋大維將軍權集中在個人手中,並使軍人職業化。他壹邊大力裁撤軍隊(古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全境的軍團數目基本在30支左右浮動),壹邊加大軍隊整治力度,建立各種條令來約束和管理軍隊,使得古羅馬帝國軍團完全成為國家的正規軍。
軍紀中要求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軍隊中亦有各種刑罰,從鞭打到處死都有。逃跑的軍隊會被實行“十壹抽殺律”,即每十人中抽出壹人處死。同時,古羅馬軍團的綽號很有特色,其中很多來源於該軍團曾經獲得過榮譽的行省,例如第五“馬其頓”軍團。當然也有以指揮過軍團的著名將領的名字命名的,例如比較早期的穆基那戰役中從屬屋大維壹方的第四“馬爾斯”軍團。軍團的名稱並非是壹成不變的,壹段時間後原有的稱號就有可能被新的所取代。在軍團稱號中常會出現壹些專有詞匯,這些詞匯可以在壹定程度上說明這個軍團的歷史。比如“Gemina”這個拉丁詞匯的含義“雙”,如果壹個軍團的稱號中出現了這個詞就是說此軍團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前軍團整編而成的。“Augusta”的意思是莊嚴、偉大,這同樣是屋大維成為皇帝後的稱號,因此獲得這壹稱號的軍團是無比光榮的。“PiaFidelis”則是忠誠的意思,它往往作為榮譽稱號被賜予那些在兵變和叛亂中保持對皇帝忠誠的軍團。“Victrix”毫無疑問是勝利的意思,這是所有軍團在每次重大戰役勝利後都能獲得的榮譽。
古羅馬軍團中的百夫長和他身後的士兵
古羅馬帝國軍團是古羅馬王國時期的軍隊在其崛起、強盛的過程中,經歷了多年的戰爭,吸取了寶貴的作戰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的繼承、完善和發揚。古羅馬帝國軍團的編制組成基本是從古羅馬王國時期沿襲下來的。每個軍團基本上以步兵為主,***分為10個步兵大隊,滿編5120人。第壹步兵大隊擁有最精銳的800名士兵,其余大隊各480人。但在實際運用中,為了保證軍團步兵實戰能力的均衡以及運用方便,壹般情況下軍團總兵力大多為2000~3000人,最多不過4500人。
步兵大隊是擁有高度機動性和自由度的獨立戰術單位。軍團司令官得以將壹至數個大隊作為總預備隊配置在陣地後方,適時出擊;或是隨時從本隊中分派出以大隊為單位的分遣隊,隨心所欲地排布構思中的理想陣形。這種“科霍爾斯戰術”在以步兵為主力的歐洲戰場上無往不利。步兵大隊又分為若幹百人隊,百人隊的長官叫做百夫長。5120人的軍團是重裝主體,有時也輔以輕裝軍團。輕裝軍團來自北非的努米底亞。發石車手壹般是希臘克利特島或西班牙巴利阿裏群島的居民,騎兵則來自高盧和德國。
在這種編制下,古羅馬帝國軍團是如何行軍作戰的呢?原來羅馬人主要采用三列棋盤布置,即第壹線配置4個大隊,二、三線各3個大隊;每個大隊中包含並立的小隊,每個小隊是200人;每條線右翼是後備兵、中間是主力、左邊是槍兵。
百夫長的盔甲
古羅馬帝國時期建立的正規化軍事編制使得古羅馬軍團的協調能力達到了壹個高度。細分的編制和體制,加上使用軍旗來分別隊伍和發出信號,大大地加強了其龐大的軍團間的協同作戰能力,更利於指揮。同時軍隊中嚴明的紀律和鮮明的上下級隸屬關系,還能使得各單位在戰場上能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此時,古羅馬帝國軍團已經成為壹支真正意義上的最先進的軍隊。舉個例子來說,其布於側翼的槍兵,其任務可能就是對攻擊側翼的敵人進行防禦,不必等到軍團指揮官下達命令,大隊的指揮官就能自覺地改變隊形,進行防禦。這樣,羅馬帝國軍團的指揮官們對側翼的顧慮便大大地減小了。
標致性裝備
古羅馬帝國軍團在歐洲戰無不勝,不僅依靠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也得益於精良的裝備。盔甲、短劍、方盾和投槍是古羅馬帝國軍團武器配備的標誌。
軍團士兵的標準裝備——短劍
軍團士兵身穿金屬和皮革制成的盔甲,頭帶金屬頭盔保護頭部、臉和脖頸。
公元前3世紀末,古羅馬帝國軍隊淘汰了用於砍殺的劍,改用壹種稍短的雙刃劍,稱為“格拉蒂斯”。其長約2英尺(1英尺約為30.48厘米),寬約2英尺,重量十足,劍頭十分尖銳,用起來非常靈便,用途更加廣泛,可作為劈刺式兵器,其作用十分重要。
由於短劍的作用距離較近,不能距敵於較遠的距離,對士兵的保護功能相對差壹些。為彌補這壹缺陷,羅馬人對盾牌作了較大改進,將盾改成了結實的長圓形凸面體,高約4英尺,寬2英尺,用木頭做成,上面蒙有獸皮,並用窄金屬條加固,可以將身體的大部分遮蓋住,其形狀有些像琵琶桶的平面,這種盾也稱作“斯邱托姆”。這壹改變使得古羅馬帝國軍團的機動性大大增強。另外,盾上面還寫清楚了持盾者所屬的兵團名字。
利用盾牌相接而成的“龜甲陣”標準盾牌所屬軍團名稱寫在兩組翅膀紋樣之間的長方格內重標槍是古羅馬帝國對兵器的壹項重大發展。這種重標槍被稱作“皮魯姆”。它是標槍的壹種,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這種標槍容易投擲,穿透力大,它壹半是金屬桿,壹半是木桿,即將壹根4.5英尺的鐵桿插入壹根4.5英尺的木桿,中間用兩個銷釘連接起來,總長度約為7英尺,在金屬桿的壹端加有壹個堅硬的鐵槍尖。這些投槍構造獨特,壹旦刺中目標,槍頭就會折斷,以防被敵方反擲回來。重標槍用單手投擲,最大投射距離約60英尺。作戰時,軍團士兵可壹齊投出,可以取得最大的心理威懾效果。起初,重標槍只是劍的輔助兵器,到了公元前1世紀,它的作用就變得跟劍壹樣重要了。除用於投擲外,它們也能充當普通長槍使用。
除了以上的基本作戰裝備外,軍團裏還有壹類特殊的士兵,他們身披狼皮,帶銀質面具,顯得猙獰可怕。不穿重甲,只穿相對輕便的鎖子甲。手中也沒有標槍,而是換成了旗桿,這就是“掌旗手”。列隊時,他們站在百夫長身旁;沖鋒時,無論自己受到什麽傷害,也要保證手中的旗幟高高豎立。如果說指揮官是壹個軍團的靈魂,那麽掌旗手就是軍團的精神。
士兵手中的重標槍
在指揮官陣亡時,只要掌旗手手中象征著軍團榮譽的旗幟還豎立著,古羅馬軍團的士兵就仍會士氣高昂地奮戰到底。所以,掌旗手都是由英勇無畏、經驗豐富的勇士或者老兵充任,給士兵們以精神上的鼓勵。如果軍團旗幟被敵人奪走,這比整個軍團全軍覆沒還要恥辱。
作戰方式
古羅馬帝國的將軍們都強調打進攻戰,只要有可能,就盡量找機會襲擊或逼近敵人的側翼。他們總是力爭占領制高點,以增加投擲的距離,增強沖鋒時的沖擊力量。
軍團掌棋手
古羅馬帝國軍團進行進攻作戰時,先以輕步兵進行小規模襲擊或用投擲進行騷擾後,雙方的主力橫隊開始互相接近。待相距20碼的距離時,第壹橫隊的前面兩列士兵便將標槍投出。與此同時,軍團往往已經采取半方陣式的疏開隊形。軍團的主力幾乎總是在主力橫隊開始跟敵人進行白刃戰前發起沖鋒。這時,第壹橫隊的8或10列士兵就迅猛地沖向敵人,但只有前面的兩列士兵能夠用上劍,後面各列士兵則將手中的標槍從混戰中的己方士兵的頭頂上擲過去。幾分鐘後,雙方的第二列士兵便上前替換正在交戰中的士兵。這樣周而復始的交換著打下去,直至戰鬥結束。與此同時,輕步兵要負責給後面各列士兵補充標槍。這些輕步兵除了要掩護軍團的後備和側翼外,還要負責找回所有可能要到的並能使用的標槍。若第壹橫隊的進攻未能取勝或者被敵人壓住,那麽第二橫隊的士兵就穿過第壹橫隊的士兵的6英尺間隔向前推進,第壹橫隊中筋疲力盡的士兵則退下來休息並重新編隊,最後便作為後備隊的第三橫隊使用。因此,在整個戰鬥中,橫隊中的各列士兵以及兩個或三個主力橫隊之間都在連續不斷地進行調動。要進行這樣的調動和調換,軍隊必須要有高度的紀律性和嚴密的組織。正因為古羅馬帝國軍隊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才能在高明的軍事將領的指揮下,不斷戰勝強大的敵人。
風流人物——貝利紮留·貝利薩留
貝利紮留·貝利薩留,東羅馬帝國(也稱為拜占庭帝國或後羅馬帝國)查士丁尼壹世時期著名軍事領袖人物,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將領之壹。作為古羅馬軍事傳統中最後的重要人物之壹,他促進了東羅馬帝國對北非和意大利的收復。
貝利紮留·貝利薩留(約公元505—565年)
貝利薩留出生於巴爾幹半島達爾馬提亞的壹戶農家。年少時便英勇過人,性情堅韌。後加入軍隊,最初擔任皇帝查士丁尼壹世的親隨侍衛。公元527年,他率軍參加對波斯的戰爭。公元529年任禁衛軍長官。次年任德拉總督,采用騎兵伏擊戰術,擊敗4萬波斯壹阿拉伯聯軍,名聲大振。時年25歲。公元532年鎮壓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義,解救被困的皇帝,又立新功。公元533—534年,奉命率步兵1萬、騎兵5000人侵入北非,滅汪達爾王國並俘其國王,凱旋首都,被授予執政官稱號。這個最高獎賞是他為查士丁尼進行侵略戰爭而贏得的,是他壹生征戰事業的頂峰。值得壹提的是,貝利薩留的妻子安東妮娜與皇後提娥多拉原都是馬戲演員,交情甚厚。通過這層關系,他的妻子也為他提供了壹些重要的幫助。
公元535年,為了完成查士丁尼攻占東哥特王國以收復意大利本土的使命,貝利薩留再次率軍遠征。是年冬,他的軍隊登陸西西裏島,但是未及北上又被召去非洲鎮壓了壹次叛亂。公元536年攻入意大利南部,後北上攻占羅馬。公元540年攻陷東哥特都城拉文納,俘東哥特王維蒂吉斯。東哥特人曾以立貝利薩留為王作為投降條件,他佯裝同意,但受降後又拒絕王位。此舉卻引起查士丁尼的猜疑,年底被召回,從此受到冷遇。
公元541—544年,他再次率軍對波斯作戰,取得幾次勝利,但對紀律松弛的雇傭軍控制不力,被查士丁尼斥為不忠,剝奪了他的軍權。幸虧皇後幹預,才免於身敗名裂。此時,東哥特人造反。貝利薩留於公元544年再次去意大利征戰東哥特。由於長期戰爭使出征意大利的部隊疲憊不堪,皇帝仍對貝利薩留心存疑懼而不予增援,故對東哥特人的征戰失利。公元548年貝利薩留被召回解職。公元559年匈奴人入侵,他再次被皇帝任用,率軍擊退匈奴人。公元562年被指控參與謀反,被捕入獄。次年獲釋後不久去世。
貝利薩留戎馬壹生,英勇善戰,為東羅馬帝國立下赫赫戰功,當時即被人們稱為“常勝將軍”。他在軍事上註意改進軍隊的戰術和裝備,在作戰中以善於使用騎兵著稱。他所建立的新型騎兵,身披護身鐵甲,裝備有日耳曼人的長矛和波斯人的弓箭,具有強大的作戰能力,當時就被稱為“鐵甲軍”。他所留下的騎兵,後來壹直成為捍衛東羅馬帝國的骨幹力量。
經典戰例——提卡米倫戰役
公元533年6月,東羅馬帝國開始了對北非汪達爾王國的征服。東羅馬軍隊的指揮者是誰呢?就是我們剛剛介紹過的,壹貫以作風英勇而著稱的貝利薩留,而汪達爾軍隊的指揮者則是國王吉裏米爾。貝利薩留僅憑1.5萬人的兵力,以積極的進攻和迅速的行動,在汪達爾王國連戰連捷,最後在迦太基附近的提卡米倫大敗吉裏米爾的軍隊,完成了東羅馬帝國對汪達爾王國的吞並。
本文的開端,我們講過,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但在這座廢墟之上,卻先後又建立了壹系列的國家:意大利和達爾馬提亞壹帶有東哥特王國,不列顛東南部有盎格魯—撒克遜等王國,高盧有法蘭克王國和勃艮第王國,西班牙有西哥特王國,北非有汪達爾王國。此時的東羅馬帝國正處於強盛時期,當查士丁尼壹世即位後,決定重建羅馬帝國的輝煌。通過分析對比,查士丁尼認為,北非的汪達爾王國內外交困、防衛薄弱,在新興的王國中政權是最不牢固的,於是決定把該國作為征服計劃中的第壹個目標。在公元531年的時候,查士丁尼的機會終於到來了。原來,在北非的汪達爾王國中,壹個叫吉裏米爾的人推翻了他的叔父——汪達爾國王希爾德裏克的政權,取得了王位,希爾德裏克被投入了監獄。希爾德裏克在年輕時代與查士丁尼曾是盟友,因此查士丁尼要求吉裏米爾釋放希爾德裏克。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吉裏米爾好不容易才到手的政權又怎麽會輕易還回呢?這也正中了查士丁尼的下懷,他可以以此為借口發動對汪達爾的征戰了。
公元533年6月22日,由貝利薩留率領的遠征軍踏上了征程。這裏我們有必要對這支隊伍的構成作壹簡單介紹。這支隊伍數量不多,只包含了1萬名步兵和5000名騎兵。步兵幾乎全部由非民族性的雇傭兵組成。所謂非民族性的雇傭兵,顧名思義,就是從東羅馬帝國各地區招募而來的,大部分是匈奴人,雖然他們也具備高度的訓練水準和戰鬥力,但是忠誠度卻不高,當勝利時,他們會像野獸壹樣兇猛,可壹旦失敗,很有可能反噬主人。貝利薩留就帶著這樣壹支軍隊開始了對北非汪達爾的征討。當東羅馬帝國的遠征軍離開首都君士坦丁堡,經海路進發的時候,汪達爾的新國王吉裏米爾對此情況全然不知,因為他所關註的卻是撒丁島的叛亂,當然這個叛亂也是由查士丁尼壹手煽動起來的,在這種情況下,吉裏米爾的精銳部隊在其兄弟特查宗的率領下,正在撒丁島平叛。
在9月初的時候,貝利薩留的部隊到達非洲海岸,並在當地四處散發公告,說遠征軍只討伐吉裏米爾壹人,絕非對當地人民作戰。稍作安頓之後,貝利薩留便率領部隊向汪達爾的首都迦太基開進。此時吉裏米爾得到消息,但得知東羅馬帝國的遠征軍人數不多的消息時,吉裏米爾決定集中身邊的軍隊解決這場戰爭。為此,吉裏米爾制定出了壹個自認為無懈可擊的計劃,他打算從三個方向向貝利薩留進攻,即他的另壹個兄弟安馬塔斯率領迦太基的守城部隊攻擊貝利撒留的前衛,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攻擊貝利薩留的右翼,同時他的侄兒吉巴莫德穿越山地,攻擊貝利薩留的左翼。但吉裏米爾在制訂計劃時忽略了時間的因素,在壹個沒有鐘表的年代,要想使三個縱隊同時作戰,根本不可能,這也是導致吉裏米爾計劃落空的根本原因。
結果可想而知,吉裏米爾的軍隊大敗,他的兄弟安馬塔斯戰死,迦太基城失守。貝利薩留帶領軍隊進駐迦太基,立刻修城固防,而吉裏米爾則對到距迦太基160千米的布拉裏吉亞,壹邊收攏殘部,壹邊等待在撒丁島平叛的特查宗的救援。當特查宗趕到後,吉裏米爾的兵力再壹次強大起來,數量上達到了東羅馬遠征軍的10倍之多。
重整軍備之後,吉裏米爾便開始向迦太基前進。首先,為把貝利薩留軍隊逼出迦太基城,他破壞了供給城內的水道;其次,為分化瓦解對反改的力量,他利用貝利薩留軍隊中的匈奴人對於服役條件不滿的矛盾,派人去遊說匈奴人,使他們答應在下壹次戰鬥中倒戈。此後,他就退往壹個距離迦太基城29千米的叫提卡米倫的地方,建立設防營地,靜候貝利薩留出擊。
貝利薩留得到他的匈奴部隊想要倒戈的消息,立刻利用各種手段進行籠絡,最後,匈奴人決定在會戰中保持中立。大約在12月的中旬,貝利薩留決定帶領騎兵進行攻擊。戰鬥開始了,首先,貝利薩留的部下約翰帶領精銳騎兵前衛,經過三次沖擊,終於將吉裏米爾的整支隊伍沖散,並殺死吉裏米爾的兄弟特查宗,貝利薩留則率領主力騎兵隨後對潰散的敵軍進行砍殺,此時,匈奴人見貝利薩留占據主動,也加入戰鬥,隨後進行出擊,就這樣,汪達爾的軍隊被逐回其設防營地。貝利薩留並沒有就此收兵,而是趁機帶領騎兵乘勝追擊,吉裏米爾本人見大勢已去,上馬逃走,而吉裏米爾的軍隊見到國王已經逃跑更是無心戀戰,各自逃命去了。就這樣,貝利薩留占領了吉裏米爾設在提卡米倫的營地,並領兵再追。壹直到公元534年3月,吉裏米爾投降,貝利薩留才勝利回國。
歷史評價
古羅馬帝國軍團戰鬥力之強悍可謂在當時是無國可敵。究其根源,可謂秘密只在羅馬人自己身上。古羅馬帝國公民的勤儉、勇敢、愛國、尚武的精神,超常性與嚴酷性相結合的訓練,完善的軍隊編制,精良的武器裝備和科學作戰方式,造就了這樣壹支神話般的軍團,而這壹切也給我們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隊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但是,由於受整個國家政治腐敗和奢華縱欲風氣的影響,軍隊中也滋長起奢靡腐化之風,最終被哥特等“蠻族”打敗而導致帝國覆亡。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對此曾說過壹段意味深長的話:羅馬人堅守住了壹些優秀品德和科學的制度,才造就了自己的偉大;後來卻因為奉行與以前完全相反的壹套東西把自己搞垮了。我們姑且放下古羅馬帝國的成敗,單單看古羅馬帝國軍團雄視歐洲戰場數千年的豪邁,也會令今人贊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