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國的古建築同出壹宗連基本的結構形式都差不多但是日本現代建築文化程度要稍微領先壹些吧他們出了幾代的建築大師 把東方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有機的結合 創造了適合本地發展的現代建築 脫離了完全西化的建築設計的束縛 這是比較先進的地方吧中國古代的建築文化 特別是木結構建築無論是建築造型或技術都是登峰造極 但是現代建築的發展就不盡如人意了 壹個是因為木不適合作為現代建築的材料 也就是說我們最擅長的建造方式被推翻了 需要重新摸索 還有 我個人覺得就是沒有“融會貫通”還是在搬別人的東西 這可能與中國本土的政府管理模式也有關吧 批量生產的東西適合 2 戰後的重建工作 現在是戰爭剛結束?東西方建築理念的差異 中國人歷來都是以含蓄為美,這是中國人的美德,也是壹種文明,是屬於人性的東西。中國藝術則講究壹種意境美, 它是朦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達藝術家的主觀意識本身,客觀事物僅僅是表達的載體,比如詩歌,文字和語言都是載體,而藝術家融入了個人的感情。西方藝術偏重直接去贊美客觀事物,他們更關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現認識客體,而不在於表現認識的主體‐‐人的情感因素。中西方藝術差異性對中西室內設計的影響1、西方室內設計的特點 英國室內裝潢雜誌的專家認為:90 年代以來,居室設計的最大特點是增加空間感。空間是居室的最大財富, 室內裝潢與設計就是要盡量增加空間容量, 居室不僅僅是為了看而設計,更重要的還應該實用,換句話說,就是看上去舒服用起來便當。因此人們不再玩技巧,而是設法讓居室變得更加休閑、寬敞與舒適,更為理性實用。眼下,現代居室裝飾也崇尚返璞歸真,體現出人與物的本來面貌,並顯示人們居住環境的特點,這就使設計與工藝手法貼近自然,回歸自然,現在人們之所以崇尚自然,是因為在都市中工作生活節奏快,人們精神緊張,而終日身居鋼筋水泥森林中,更有壓迫感。加之環境汙染,人們渴望寧靜,向往自然,求得身心得到放松。 2、我國室內設計的特點 中國傳統建築室內設計,通常還表現為室內對稱的空間形式,在多數的宮殿和廳堂中,梁架、 鬥拱等都是以其結構和裝飾的雙重作用成為室內設計表現的壹種藝術形象。 從裝飾上說,大量建築室內天花藻井、家具、陳設等上面的圖案,無不含蓄的表達出喜慶祥和、光耀門楣、長壽多福、家和興旺之類的期望與祝願。從空間布局上說,室內除了固定的隔斷外,還有移動的屏風、半敞開的罩、博古架等與家具相結合,這些半開半閉的通透的隔斷造成含蓄內斂的氣氛,中國傳統文化有壹種藏的精神,都體現在這亦隱亦現之中。 建築層舉例子從根本上說, 中西方建築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於材料的不同: 傳統的西方建築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築則壹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築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築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中西建築形式上的差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 1. 建築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 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 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鬥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壹不是用石材築成,無壹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 。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 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壹切。 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采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壹”的宇宙觀。 “天人合壹”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壹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系,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系的結果。 2. 建築空間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區別。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壹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壹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 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 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壹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采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 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 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 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築占據著地面,那麽西方建築就占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裏西姆大鬥獸場高為 48 米, “萬神殿”高 43.5 米,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 60 米。 高 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 137米。這莊嚴雄的建築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 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壹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築的發展不同,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從建築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築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築形式和所用的材料 3000 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築經常求變, 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 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壹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 2500 余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築形態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築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於獨辟蹊徑,勇於創新的精神。 4. 建築價值的不同,顯現中西方審美觀念的異殊。從建築的價值來看,中國的建築著眼於信息,西方的建築著眼於實物體。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不靠計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邏輯的方法構思,而是靠師傅帶徒弟方式,言傳手教,靠實踐,靠經驗。我們對於古代建築,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築的認識,多從文獻資料上得到信息。歷代帝王陵寢和民居皆按風水之說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經營。 為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和諧, 以趨吉避兇,招財納福,在借山水之勢力,聚落建築座靠大山,面對平川。這種“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國特有的壹種文化。古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歐幾裏得首創的幾何美學和數學邏輯,亞裏士多德奠基的“整壹”和“秩序”的理性主義“和諧美論” ,對整個西方文明的結構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壹切科學和藝術,它們的道路都被這種理念確定了命運。翻開西方的建築史,不難發現,西方建築美的構形意識其實就是幾何形體;雅典帕提隆神廟的外形“控制線”為兩個正方形;從羅馬萬神廟的穹頂到地面,恰好可以嵌進壹個直徑 43.3 米的圓球;米蘭大教堂的“控制線”是壹個正三角形,巴黎凱旋門的立面是壹個正方形,其中央拱門和“控制線”則是兩個整圓。甚至於象園林綠化、花草樹木之類的自然物,經過人工剪修,刻意雕飾,也都呈獻出整齊有序的幾何圖案,它以其超脫自然, 駕馭自然的 , “人工美” 同中國園林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情調,形成鮮明的對照。早在 2000 年前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築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這壹經典性的建築三要素觀點,被後人奉為圭臬,世代相傳。17 世紀初建築師亨利伍登提出優秀建築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築物的第壹和第二原則。因而當中國古老的建築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毀壞或“煙消雲散”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築依然完好地保存著,用實物體形象演繹著自己的文化。通過對中西方建築的比較可見出中西方在觀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上的不同。1.中國傳統建築在材料上以木材為主 中國古代建築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結構的方式。 現在保存下來的古建築絕大部分也是木質結構,即使壹些磚築的佛塔和地下墓室,雖然用的是磚石結構,但他們的外表仍然模仿著木結構的形式,可見木結構在中國古建築所占的統治地位。木架結構,即采用木柱與木梁構成房屋的骨架,屋頂的重量通過梁架傳到立柱,再通過立柱傳到地面。墻在房屋的架構中不承 、擔主要重量,只是隔斷作用。所以漢語中有“墻倒屋不塌”“拆東墻補西墻”之說。從大量的木架構的古建築中,可以看到他們的木構架具有三種基本方式,即擡梁式、穿鬥式和井幹式。 1)擡梁式結構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主要形式。這種構架的特點是在柱頂或柱網上的水平鋪作層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數層疊架的梁,梁逐層縮短,層間墊短柱或木塊,最上層梁中間立小柱或三角撐,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鄰屋架間,在各層梁的兩端和最上層梁中間小柱上架檁,檁間架椽,構成雙坡頂房屋的空間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過椽、檁、梁、柱傳到基礎(有鋪作時,通過它傳到柱上)。 擡梁式構架至遲在春秋時已經有了。 目前所見最早的圖像是四川成都出土東漢庭院畫像磚。唐代它已發展成熟,並出現了以山西五臺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順天臺庵正殿為代表的殿堂型和廳堂型兩種類型。《營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講的是擡梁式構梁,明確提出較重要建築的構架有殿堂型、廳堂型兩個類型,並用圖說明兩者的差別。 2)穿鬥式結構 又稱立貼式。穿鬥式構架的特點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檁數立壹排柱,每柱上架壹檁,檁上布椽,屋面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不用梁。每檁下有壹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據 、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檁三柱壹穿’‘五檁五柱三穿’……‘十壹檁十壹柱五穿’等不同構架。隨柱子增多,穿的層數也增多。這種結構的優點是能用較小的料建較大的屋,而且由於柱與穿形成網狀,結構牢固,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屋內柱、枋多,形不成較為開闊的內部空間。穿鬥式構架以柱承檁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縱架有壹定淵源關系,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漢代畫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漢代穿鬥式構架房屋的形象。 3)井幹式結構 壹種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結構。這種結構以圓木或矩形、 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 中國商代墓槨中已應用井幹式結構, 漢墓仍有應用。 目前所見最早的井幹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獻都屬漢代。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器中就有雙坡頂的井幹式房屋。 《淮南子》中有‘延樓棧道,雞棲井幹’的記載。 井幹式結構需用大量木材,在絕對尺度和開設門窗上都受很大限制, 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擡梁式構架和穿鬥式構架。 中國目前只在東北林區、 西南山區尚有個別使用這種結構建造的房屋。雲南南華井幹式結構民居是井幹式結構房屋的實例。它有平房和二層樓,平面都是長方形,面闊兩間,上覆懸山屋頂。屋頂做法是左右側壁頂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檁,椽子搭在脊檁和前後檐墻頂的井幹木上,房屋進深只有二椽。 2.西方建築石材為主 作為西方古建築代表的古希臘、羅馬帝國,其建築決大多以石材為主要材料,希臘早期的建築,同中國壹樣,也是木構架的,易於腐朽和失火,到公元前 7 世紀之末,除了少數用木材之外,已經全用石材建造了。 石造的大型廟宇的典型型制是圍廊式,因此,柱子、額枋和檐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決定了廟宇的面貌。 希臘建築藝術的種種改進,也都集中在這些構件的形式、 比例和相互組合上。公元前 6 世紀,它們已經相當穩定,有了成套的做法,這套做法以後被羅馬人稱為“柱式” ,通常有以下幾種柱式:古希臘的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克林斯柱式、還有人像柱式;見圖古羅馬的多裏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幹柱式和組合柱式。 中國傳統建築特別註重“線形美” ,講究線條的婉轉、流動和節奏韻律,擅長以線造型,以線傳情。故中國畫無論是繪畫工具還是繪畫語言,無不與線有關。中國傳統建築采取木質的梁、柱恰恰能適應這種 “線”的藝術感染力。故中國傳統建築無論是單體建築的外輪廓線,還是群體建築的天際線,都與中國繪畫重的勾、描有相同之處。即使在音樂藝術上,如中國傳統音樂的京劇,似乎亦可感覺到壹種線的流動。西方建築講究“體積美” ,在古希臘、古羅馬自然科學高度發展的歷史條件下, 人們對於數與幾何圖形有特別的認識, 極其重視表現對象富於邏輯的幾何可惜性。 美的建築就是有明確的幾何形體與幾何比例關系以及確定的數量關系構成的。 所以他們往往借助數的組合和幾何形來塑造建築的形式美, 而不規則的石塊恰恰能滿足這壹需求。在繪畫上,他們追求的是寫實藝術,以塑造出物體的體積感、空間感為目的,他們先天有壹種征服壹切的欲望,好像畫的越寫實,就是征服了這個事物;在音樂方面,他們的傳統音樂講求聲音渾厚,體現著壹種“體積感” 。此外,建築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的審美情調的不同。木質輕盈、熟軟給人以溫暖、親切、的審美情調感受,中國人比較感性,追求的是壹種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質陰冷堅硬,給人壹冷峻,生硬的感覺,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觀求實際。中西方建築的造型和布局和諧之美 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風格以“和諧”之美為基調。盡管我國先秦時期的建築也曾有過高臺榭、美宮室,氣勢磅礴、壯麗輝煌的陽剛之美,但隨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響,漢以後,中國傳統建築這種展現對抗力度的陽剛之美逐步走向“和諧”與含蓄之美。以內封閉的內部空間組合,紆余委曲的建築序列層次,婉轉、舒緩的建築節奏韻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築裝飾設計,給人以親切、溫馨、安閑、舒適的審美心理感受。 在中國傳統建築多數是向平面展開的組群布局,個體服從於整體,追求和諧。正如李澤後先生所言: “中國建築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結構的可能和特點,壹開始就不是以單壹的獨立個別建築物為目的,而是以空間規模巨大,平面鋪開,相互連接和配合的群體建築為特征的。它重視的是多個建築之間的平面整體的有機安排。 ” 2.對抗之力 西方古典建築的藝術風格重在表現人與自然的對抗之美。 石頭、混凝土等建築材料的質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濃,缺乏人情味。在建築的形體結構方面,西方古典建築以誇張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築的永恒與崇高,以體現人之偉力。那些精密的幾何比例,那些充滿張力的穹窿與尖拱, 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廟壇,處處皆顯示出壹種與自然的對立和征服,從而引發人們驚異、亢奮、恐怖、等審美情緒。就連以山水自然之美為題材的園林建築,亦壹反中國式的“天人合壹”,而表現天人對立,人定勝天為主題。在西方造園家眼裏,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對象,而是改造的對象,因而西方古典園林的造景多以體現人工偉力的建築為主,山水花木不過式建築的陪襯。並且這裏的山水花木亦並非保持自然的生長之態,而被修剪成各式規整的圖案。園林的布局,亦按人的意誌劃分為規則的幾何形,表現出古代西方人勇於征服自然的抗爭精神。 西方古建築的空間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發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同時,西方古典建築突出建築個體特性的張揚,橫空出世的尖塔樓,孤傲獨立的紀念柱處處可見。每壹座單位建築,都不遺余力的表現自己的風格魅力,絕少雷同。這反映了西方傳統文化中重視主體意識,強調個體觀念。 1 制造空間的方法上,西方確立室內空間,墻起重要的作用。首先先通過墻確立空間,上面加頂就像壹個蓋子,只是壹個覆蓋物而已。在東方正好相反,屋頂是最重要的建立空間的因素。通過由柱子支撐的屋頂確立空間而後再填充墻。 2)第二個區別在於空間本身的狀態。西方世界強調的是積極空間,即發揮建築物本身作用的內部空間。然而在東方主要強調的卻是消極空間即建築物周圍的外部空間。 3)第三個區是於東方的基本建築原則和風格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西方的風格卻不斷進步。在東方,壹種建築風格只是簡單的重復。而西方卻越來越強調建築物作為壹個獨立個體的個性,其結果就是建築風格和特點的持續改變 。日本建築為何起來了?世界建築發展大潮中,日本建築無疑是令人矚目的。作為經濟、文化、科技三者結合的產物,日本當代建築創造了建築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日本的當代文學、美術、音樂似乎還沒有日本當代建築這樣高的成就。中國建築界壹直關註日本建築界的發展動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馬國馨院士的《日本建築論稿》(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9 年版)就是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築論稿》包括《日本建築文化淺析――吸收與創造》和《日本建築國際化的第四次浪潮》這些很有分量的長篇論文,還有關於丹下健三、黑川紀章及日本女建築師的專題研究,還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館、日本桂離宮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賴特和日本等問題,內容十分豐富,顯示了作者的淵博學識。本書最吸引人的當然是作者對日本建築近現代步伐和新時代新發展的精彩論述。馬國馨認為:日本有著與眾不同的強烈的傳統文化,有著固有的獨特的建築觀,同時又存在著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創作方法上,日本存在著多種理論和流派,比如老壹輩建築家村野藤吾就始終和現代建築保持著壹定的距離;丹下健三則壹直致力於日本的的現代建築運動,使之逐漸在日本建築界占統治地位;磯崎新使用的視覺語言,是在世界的文脈中找出他認為適當的語言;黑川紀章則要在東洋的思想中表現現代日本的主題;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簡潔的質感體現了低技――高手工技術。這些建築家各有不同的立場和方法,主要觀點有三:其壹是努力研究和提煉日本的特點,然後用現代的手法來加以實現。其二是追求“無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壹種曖昧的形式來加以表現。其三是壹種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時壹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風格,又都只是表層的內容。在實際創作中,日本的建築家常常在這些觀點之間搖擺、仿徨,從中努力尋找新的結合點,尋找壹條新的出路。 本書論述的“日本建築國際化”亦是讀者感興趣的問題。80 年代後半期到 90 年代初,日本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經濟”,出現了壹時的建築熱潮。國外建築師尤其歐美建築師大量湧入日本建築市場,隨之出現了日本建築國際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築史學家鈴木博之語)。馬國馨在本書中討論了日本建築國際化的第四次浪潮,分析了其中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從世界級大師到後起之秀,從建築設計到室內設計,從歐洲到美國,最引人註目的大師如美國的格雷夫斯、埃森曼、屈米、貝聿銘,英國的福斯特、羅傑斯、斯特林,意大利的皮阿諾、羅西,瑞士的波塔等都在日本留下了作品,表明日本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有數的建築活動的中心和熱點。這次浪潮,如鈴木博之認為追求的是壹種“同時代性”,即不僅是追求壹種異國情調而是和別的國家“現時”同壹水準的內容,是日本建築和外國建築的“平起平坐”。馬國馨則認為從另壹個角度來考察,尚沒有完全達到“平起平坐”的地步,引進本身就是壹種學習,就是要付出壹定的代價。這次浪潮將深刻影響到日本建築界。這種外來建築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築文化之間包含著復雜的內容。他們既有彼此在壹定時期內***存的壹面,也有產生激烈沖突的壹面,由此將引起日本建築系統整體結構的變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建築界在吸收與創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樣值得中國建築界思考。在西方建築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況下,日本建築界作出了有力的回應,日本建築文化因此成為當代世界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丹下健三、磯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為國際知名的建築家。而中國,雖經過長期的奮鬥,但似乎還未能在國際建壇上起主要作用。整個 20 世紀,能在世界建築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國建築師恐怕只有戴念慈壹人,他是具有保守傾向的古典主義大師(這裏的“保守”指壹種文化態度,沒有貶義)。而力圖創造中國現代建築的建築師,則因為沒能解決世界性的難題而不為國際建壇所關註。追求創新的建築師,有時卻只能落得“勇敢的犧牲”的結局。面對中國建築的現狀,日本建築的發展應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上一篇:中西方婚禮差異有哪些?下一篇:鄉村振興包括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