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華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

為什麽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華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

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提煉和建構起來的包括個人倫理、家庭倫理、國家倫理乃至普世倫理在內的相當成熟和完整的道德價值體系。這壹體系是對人類道德生活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傳統美德是傳統道德規範體系的核心,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傳統道德來自於人類道德生活的長期實踐。在人類共同生活的中國古代社會,人們遇到的最常見的倫理關系是血緣關系。“親”——愛自己的家人,愛自己的人,壹直是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相傳堯舜時代有“五教”,即以“孝”的觀念來教化百姓。春秋戰國時期,倫理學家對“孝”等倫理道德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尤其是孔子構建了完整的道德規範體系。他把知、仁、勇作為三種美德,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禮、孝、忠、恕、敬、容、信、敏、智、柔、善、儉”這些美德中,仁是最高原則。孟子繼承孔子,首次提出了道德的序列。“孝、信”是首要道德,“仁、禮、智”是主要道德原則,“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是“仁、禮、智”在人際關系中的應用,是做人的五個最基本的準則,即仁、忠、慈父之恩。

除了儒家,其他學派也提出了壹些類似的道德主張。例如,墨子提出了“兼愛”理論,將“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為道德原則,認為“兼愛”可以統領利、忠、孝、護等美德。老子要求回歸最初的“孝”。他說:“應仁棄義,民以孝為先。”同時,我重視“節儉”。“我有三寶,我持有和保護。壹是善良,二是節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善者可勇,儉者可廣,吾不敢為天下第壹。”管仲提出了“四維七體”,四維是禮義廉恥,七體是孝、恩、敬、信、比例、整潔、節儉、樸素、和諧。

在中國道德規範體系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很多道德規範條目,價值體系也是多元的,非常復雜,但上述“仁義禮智”始終是主體,貫穿著中國傳統倫理的整個發展過程。四者中,“仁”是核心,其他美德是“仁”的擴展和體現。可以說,仁、禮、智是中國的四大美德,與希臘的“四德”——理性、正義、節制、勇敢形成對比,體現了不同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這些道德規範在現實社會中的體現,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中國的傳統美“善良孝順、謙虛有禮、誠實正直、忠誠愛國、克己奉公、勤政廉潔、誠實大度、勇敢堅毅”被當下的學者總結為十大美德。

善良和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來源,是壹種美德,是不變的美德。“仁”的核心是愛,根源是孝。什麽是孝順?即父親善良孝順,兄弟善良恭敬,善良是對孩子的愛,孝順是對父母的愛,關愛兄弟是對親人的愛,這就是所謂的“親”的方式。從家庭延伸到社會,就有了所謂的“忠恕”,即忠恕要求盡己所能,推己及人,其具體內容是壹個人要做第壹人,壹個人要做第壹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善良孝順的美德就從愛親人延伸到愛別人的親人,從被愛的東西延伸到不被愛的東西,甚至延伸到人民的壹切事物。基於此,中國人形成了“四海皆兄弟”、“萬物為伴”、“老有所老、幼有所幼、幼有所幼”的博大情懷和熱愛世界的社會風尚,使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從而為中國的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突出的精神。禮貌、禮儀、禮讓作為道德修養和文明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禮”根源於人們出於對長輩的尊重和對兄弟朋友的謙讓。所以,禮包裏包含了謙遜。謙虛就是謙虛,謙讓,所謂“滿了吃虧,謙讓受益”,謙虛也是傳統美德之壹,表現在榮譽和利益面前的謙遜和不爭,以及人際關系中的相互尊重。而和諧,則表現為待人接物的和善,人際關系的和諧,價值取向的和諧。禮、謙、和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情操,謙、禮已成為中國人立足於世界的重要美德。

誠實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誠實,即真實與純真,是天道之性,是道德之本。荀子說:“修心大於至誠”,中華民族的很多美德都與此有關,比如為人正直,對人真誠,對事業忠誠。信仰與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之壹。守信用是中國人公認的價值觀。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國家大事,前輩們都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比如微生信守女友的承諾,諸葛亮七擒孟獲等等。知恩圖報,就是知恩圖報。中國人強調報答父母、長輩、朋友和國家的恩情。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積澱中,了解新聞已經成為中國人道德良知的重要組成部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已經成為世俗生活中公認的美德。

忠誠和愛國是中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崇高品德,也是壹種氣節和民族氣節。付諸實踐就是自覺報效祖國,獻身國家和民族,尤其是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時,更是為國捐軀。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如屈原的“顧楚”,他自己死於汨羅;陸遊的“卑職不敢忘憂國”;嶽飛是“精忠報國”;文天祥的慷慨赴死,以及“以丹心為鑒”都是感人至深的愛國故事,反映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就是公利先於私利,個人利益服從社會公共利益的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中國人壹直把“大公無私,天下為公”作為自己的價值理想,信仰壹代代得到豐富和發揚。到了明末,範仲淹、顧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對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推倒了克己奉公的傳統思想。

強調修身律己,自我超越,從而維護人際關系和整體秩序,構建道德自我。它的基本精神是“為自己而求”。子曰:“君子謀己,小人謀人。”“修身”是儒家處世、實現人的價值的根本。《大學》說“從皇帝到庶人,無不以修身為本”,從而形成了壹套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身方法,如慎獨、自省、自訴、尊人、聚義、養氣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謹慎獨立”,也就是壹個人的時候嚴格要求自己。修身律己的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踐行道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塑造了許多品質高尚、節操堅定的君子人格。

它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美德。以義為人的根本特征和價值取向,成就了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不僅形成了“以義生”、“以義生”的人生觀,而且升華為中華民族“殺身成仁”、“舍身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這種道德精神是激勵有誌之士義無反顧投身民族大業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

勤奮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國人民歷來通過勞動自強自立,節儉奢侈,形成了熱愛勞動、艱苦樸素的優秀品質。這種品質在我國代代相傳,成為壹種民族美德。古代聖賢也吸取了“儉以養其廉”的教訓。便宜,壹是要求官員清正廉潔,這就是“幹凈”;二是指正義,要求當政者辦事公道,秉公執法,剛正不阿,不徇私情,這就是“正直”;三是求官取義,這是“幹凈”;第四,普通人也要修德,祛邪,嚴於律己,孟子稱之為“老實人”。

忠厚老實的性格是在長期的農耕生產方式中形成的,是壹種樸實的性格和務實的精神。這種樸素務實的價值取向,形成了中華民族寬厚的美德。“地勢廣闊,君子以德載物”,意思是君子的胸懷要像大地壹樣寬廣厚重,可以承載和生長壹切。這種寬厚的胸懷,使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能夠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寬以待人”。正因如此,中國文化的務實性和包容性,使得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成員能夠努力工作,和諧相處,從而形成了壹個連續的民族歷史和不竭的生命力。

勇氣和毅力是中華民族在道德實踐上,或者說在道德意誌上的美德和美德。孔子把“知、仁、勇”作為三德,仁是核心,知是知仁之理,勇是行仁之理。孟子認為,要達到人格修養而不被得失所動搖,就要有“勇”的品格,如舍身取義就是勇的體現。易是在艱難困苦中堅持不懈的毅力,包括在各種情況下恪守道德規範的毅力。“士不可不屈”、“富貴不可淫、貧賤不可移、權貴不可屈”都是建立在毅力、勇氣和剛毅之上的。勇氣和實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知行合壹,才能成為聖人。人格的完善,社會的進步,重點不在知與說,而在做。所謂“說得慢,做得快”,也是壹種恥辱。正是這種勇敢堅毅的美德,形成了中華民族朝氣蓬勃、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涵蓋三個方面: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作為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它們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傳統美德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崇高的民族精神,在價值觀念上形成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和靈魂。因此,我們可以說,傳統美德不僅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也是當代中國道德文明建設必須從傳統美德中汲取的基本精神。

  • 上一篇:臨沂有傳統產業嗎?
  • 下一篇:《解讀行政績效評估》征文標題。向上帝求助。需要論證+論據+案例+分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