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消極解讀行政績效評估的意義
績效評估的重要性可以從正反兩個角度來解釋。正面解讀是從正面論述測量的積極意義,負面解讀則側重於不測量或測量不準確可能造成的負面後果。
經濟學家沃爾夫曾經從消極的角度討論過績效評估的意義。在他看來,沒有決心或決心不準會導致幾個負面後果:
1,公共產品供給過多,成本上升,浪費。“當非市場活動的產出和運作無法被準確衡量時,非市場活動的總供給,或特定非市場活動(例如,政府的防務和計劃職能)的供給,會趨於更高。當它們的質量和數量經不起考驗時,就需要更多的投入(或成本)來生產這些產品。由於缺乏準確衡量成本的標準,超額成本可被視為浪費。”
2.鼓勵官僚們最大化他們的預算。由於缺乏利潤作為標準來促進或評估其運作,非市場機構“根據其成員和下屬單位為擴大預算和保護預算免受削減所做的貢獻來評估其行為。”組織內部的動力來自於獎勵那些能夠‘證明成本合理性而不是降低成本’的成員。"
3、導致公共機構內部的私人目標。由於缺乏直接的運行指標,公共機構必須制定自己的標準,“這些標準用於在非市場組織中建立目標,並用於指導、規範和評估機構的運行及其人員的行為。”公共機構有‘私人’的內部目標,這背離了公共服務的宗旨。
(二)積極解讀行政績效評估的意義
1,行政績效評估體現公共管理新思維。
時至今日,在行政管理實踐中,以韋伯為代表的層級模式壹直占據主導地位。科層制行政模式以政府壟斷為基礎,其主要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規章制度嚴格剛性、控制機制過程化、官員非人格化等。等級制相對於小農經濟時代的行政管理是壹大進步,最適合煙囪眾多的大工業時代。然而,人類已經進入後工業時代和信息社會,層級行政模式被認為已經過時,新時代呼喚“後層級行政模式”。
學術界根據當代行政改革的實踐,歸納和總結了公共行政的新範式和新思維。從下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績效評估為公共管理的新思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行政績效評估與市場模型。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是基於政府對公共服務的壟斷,而現代管理模式強調市場機制和個人選擇。市場機制主要是壹種競爭機制——公私組織和公共組織之間的充分競爭,其主要形式是市場考察、合同租賃和內部市場。科學的績效評估在公共管理“市場模式”中的作用在於:幫助最高決策者根據實際績效水平選擇理想的公共服務提供者;幫助決策者密切監督和控制合同的執行;提供各類公共服務機構的績效信息,引導公眾做出正確選擇;在公共部門內部形成強烈的競爭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
行政績效評估與分權改革。傳統行政模式的壹個主要特征是依靠繁瑣的規章制度進行權力的高度集中和嚴格的層級控制。過度的集權和僵化的規章制度壓抑了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導致效率低下。現代行政的新範式是“分權政府: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合作”。政府內部的分權改革實現了從直接隸屬關系向契約關系的轉變,上級對下級的控制從註重工作過程向註重工作結果轉變。對於分權機構,主管部門不再直接指導和幹預其日常工作。其主要職責是:調配資源,主要是調配資金;建立工作要求、結果和產出的具體指標;設計具體的程序和測量方法來監控和評估獨立單位的工作。顯然,績效評估是分權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分權改革順利實施的技術保障。
行政績效評估和成果管理制。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重投入,不重結果”,而現代政府是“結果導向型政府”。基於結果的管理要求“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分配資金”,而按效果分配資金的前提是對結果(即績效)的科學確定。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很少取得成效,因為它不衡量效果”。反過來,現代管理要想取得成效,就要對成效進行科學的衡量。績效評估是實施基於結果的現代管理理念的前提和保證。
2.行政績效評估是提高政府績效的有效工具。
現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問題是提高績效。管理學家阿姆斯特朗指出:“要提高績效,首先要了解當前的績效水平是什麽”。“衡量是績效管理的關鍵環節:如果妳不能衡量它,妳就不能改進它。除非就衡量績效目標實現程度的方法達成壹致或諒解,否則所有確定績效目標或標準的努力都將是徒勞的。”在公共部門管理中,績效評估具有規劃輔助、監測支持、報告、政策評估和激勵等多種功能,對政府績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在克林頓推崇的《改革政府》壹書中,作者用許多生動的例子來說明績效評估對提高政府績效的重要作用:衡量可以促進工作;不衡量效果,就分不清成敗;沒有看到成功,就不能給予獎勵;如果妳不能獎勵成功,妳可能是在獎勵失敗;看不到成功,就學不會成功;失敗是看不到就無法改正的。
3.行政績效評估有助於提高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展示結果可以贏得公眾的支持。績效評估是向公眾展示工作效果的機會,展示結果可以贏得公眾對政府的支持。表演可以促進公眾對政府的監督。許多政府部門的服務處於壟斷地位,無法與其他地方或部門相比——公民無法體驗其他部門的服務,甚至無法直接體驗自己領域的服務(如消防、國防等純公共產品)。績效評估的本質是壹種信息活動,其特點是評估過程的透明性和信息的公開性。因此,評估和公布績效狀況是公眾“體驗服務”的壹種方式。對政府各部門和公共服務機構的績效進行全面、科學的描述並公之於眾,無疑有助於廣大群眾了解、監督和參與政府工作。
行政績效評估有助於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績效評估不僅顯示成功,也暴露缺點和失敗。曝光不足和失敗不壹定損害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相反,它有助於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因為它向公眾展示了政府為提高績效所做的不懈努力。
作為壹種需求導向的活動,組織績效評估對任何組織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當代西方行政實踐證明了績效評估對改善公共管理的重要意義。我國的組織績效評估還沒有制度化、規範化,基本停留在壹種自發、半自發的狀態,體現出盲目性、單向性、封閉性等特點。,帶來了體育行政的弊端和檢查評估中的不正之風。因此,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探索和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組織績效評估理論框架、方法體系和操作程序,使組織績效評估規範化、系統化、制度化和科學化,已成為中國行政現代化的迫切要求。
行政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行政績效評估是運用不同指標衡量政府績效的過程。因此,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活動的基礎和核心。行政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是指行政組織按照壹定的價值標準設定的壹系列數據和標準的總和,作為衡量行政績效的尺度。如前所述,行政績效評估具有多目標性和靈活性的特點。行政機關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必須為公眾利益服務。但是,社會層面的公共利益範圍廣、內容多,政府所追求的價值也是多種多樣的,這為行政機關的行為設定了多種目標和價值取向,也對行政績效評估提出了系統化的要求。將行政績效指標簡單化、簡單化,會抹殺行政組織的價值多樣性,對其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強調要教育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加強政風建設的重要內容。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就是要克服現實中以單壹經濟指標和數字評價政績的錯誤傾向,引導績效評價考核逐步走向全面、科學、綜合。
根據不同的標準,行政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
(壹)根據行政績效內容的性質。
1.經濟發展指標
經濟績效體現在持續的經濟發展上。國民經濟在結構合理的前提下,不僅有量的擴張,還有質的提高。壹般來說,壹個國家的行政和經濟績效主要指宏觀經濟發展水平,主要指標有:
(1)人均國民收入水平;
(2)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
③社會就業率;
④進出口總額;等壹下。當然,也有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美國馬裏蘭大學兩位經濟學家穆裏爾教授和奧爾森教授指出,為了更準確地衡量壹個國家經濟的真實表現,需要考慮其實際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與其潛在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之間的差距。換句話說,良好的經濟表現意味著壹個國家能夠盡可能地挖掘其經濟增長的潛力,縮小其實際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與潛在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之間的差距。
2.社會發展指標
社會績效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全面的社會進步。社會全面進步有著豐富的內涵,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和改善;社會公共產品供給及時到位,社會治安狀況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有序,社會群體和民族協調,沒有明顯的對立和尖銳的沖突;等壹下。具體而言,可以有以下指標:
(1)社會教育發展指標。包括適齡兒童入學率、單位人口中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率、國家財政年度教育投入比例、學生體質指數等壹系列指標。
(2)社會健康發展指標。包括單位人口醫療機構數、單位人口醫療設施數、年人均醫療衛生支出、地區間衛生支出差異、國家醫療投入實際效果等指標。
(3)環保指標。包括全國森林面積、人均森林面積、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人均綠地面積等指標。
(4)社會保障和事故指標。包括年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率、各類案件發生率和破案率、各類交通安全事故發生頻率、事故死亡人數等指標。
3.政治發展指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治績效往往表現為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壹種政府制度安排,是政府的核心能力之壹。政府制度安排的能力越強,越容易體現政治績效。政治發展的內容寬泛抽象,指標不易確定,但主要包括:
(1)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指標。包括行政事業單位公務員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行政機關自身支出占全部財政支出的比例。
(2)行政決策指標。包括行政決策民主化程度的政治指標、公眾和社會專家參與決策程度的指標、決策程序及時性的指標。
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政治發展是有機結合的宏觀層面的行政績效評估指標。經濟發展在整個行政績效體系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沒有經濟發展,後兩者就失去了物質基礎。社會發展是行政績效體系的價值目標。沒有社會的全面發展,經濟發展也就失去了意義。政治發展是整個行政績效體系的中心和核心,為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只有將這三個指標有機地、綜合地運用到行政績效評估中,才能實現對行政績效的客觀公正評估。
(二)根據評價方法來劃分界限
根據評估的方法,行政績效評估有幾種指標,國內外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學者芬威克認為,行政績效評估包括三個層次:經濟、效率和效果,即著名的3E指數。學者弗林在此基礎上加入了權益指數,成為4E,得到了全世界管理實踐者的認可。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1.經濟評價指標
經濟評價指標,即成本評價指標,壹般指組織在管理項目上投入的資源水平。成本指標與“投資”項目以及如何最經濟地利用投資項目有關。換句話說,成本指數要求以盡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和維持壹定數量和質量的公共產品或服務。成本指標似乎在問:“壹個組織在給定時間內花了多少錢?妳是按法定程序花錢的嗎?”經濟指標不註重服務質量。
資金是行政活動的血液。但是,壹個行政組織在管理活動中實際投入的不是金錢,而是由金錢轉化而來的人力、物力、設備等等。甚至在壹些涉及直接發放款項的活動中(如發放救助金),也需要人力、物力和固定資產來處理案件申請。這些人力、物力和設備構成了行政組織對具體管理活動的投入,為獲得和維護這些人力、物力和設備所花費的資金就是投入成本。不經濟既可以表現為獲得某項投入(如購買壹臺設備)的成本高於市場價格,也可以表現為過度投入,如辦公條件過於豪華、設備閑置等。
2.效率評價指標
效率指數是衡量“行政機關的預算投入在壹定時間內產生了什麽樣的結果”。人們通常將行政效率定義為行政投入與行政產出的比例關系。壹般來說,行政效率與行政投入成反比。在壹定的行政產出下,行政投入越高,行政效率越低。反之,行政效率越高。然而,行政產出和行政效率之間的關系是成正比的。在壹定的行政投入下,行政產出越高,行政效率越高。效率評價主要衡量產出與投入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壹系列效率指數來表示。效率指標通常包括:服務水平的提供、活動的實施、服務和產品的數量、每項服務的單位成本等。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效率的概念。比如壹項公益政策,從決策到執行的時間很短,所以我們說行政組織效率高。但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效率評價。效率評價中對效率的描述至少應該有兩個特點:第壹,這種描述是定量的而不是定性的;第二,這種描述反映的是整體而非個別情況。這是組織績效評估的必然要求。
效率壹般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生產效率,指生產或提供服務的平均時間成本;另壹個是配置效率,指組織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不同偏好,即政府部門提供的各種項目的預算分配比例,如國防、教育、衛生等。,符合人們的喜好順序。
例如,在長期的實踐中,英國政府部門和社會科學界發展了壹套復雜的效率測量技術。它涉及壹些特殊的概念,如“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包括不同的分析技術,如回歸分析、數據網絡分析、參考系和非參考系比較技術等等。
3.效益評價指標
效益評價側重於組織工作的質量和社會效果,即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沒有質量沒有效率是沒有意義的。效益評價是評價內容中最重要的壹項。
行政工作包羅萬象,不同部門的工作性質差異很大,其效益的體現方式也不壹樣。對於某些行政活動來說,其效益只能通過產出的質量來體現,而某些行政活動的效益只能通過產出的社會效果來體現。壹般來說,人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衡量社會效果:壹是看管理活動的產出是否符合社會或公眾的需求;二是看這個活動的產出對既定目標的實現有多大貢獻。前者是直接測量,後者是間接測量,因為既定目標並不總是等於客觀效果,盡管人們選擇這些目標只是為了追求特定的社會效果。
效益也需要壹系列效益指標來衡量。效益指標的設計是非常困難和復雜的。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壹些測量需要與既定目標進行比較,而目標往往不是很明確,也沒有完全量化;指標需要量化描述,而質量和社會效果往往難以量化;社會效果測量需要在行政組織之外收集相關信息,費時費力;與直接產出相比,行政活動的社會效果具有明顯的時滯性,實踐往往要求在某些活動的社會效果沒有充分展示出來的時候對其進行評估。目前,壹些流行的主要做法如下:
(1)質量的定量證明。例如,在衛生和社會保險部門為醫療衛生系統擬定的評價計劃中,對醫院的服務質量設定了壹些指標,如手術前後死亡人數、計劃外再入院人數、住院病人感染率、免疫接種率等。可見,質量的量化是通過壹系列的定量分析和綜合來反映壹個事物的好壞。
在那些難以直接量化的領域,往往需要使用替代指標或中間指標。替代指數是質量或社會效果的間接顯示。比如,不同大學的畢業生質量很難直接衡量和比較,所以人們用畢業生在壹定時期內的就業率、求職成功率、首次就業的平均薪資水平來間接衡量。中介指數是用中介效應來推斷或預測最終的社會效應,是針對組織產出的社會效應的滯後性而設計的壹種測量方法。比如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最終社會效果就是交通事故率的降低。當最終的社會效果沒有完全展現出來時,可以用公眾對交通規則的了解程度和司機系安全帶的比例來衡量宣傳效果。但需要註意的是,替代指標和中介指標都有其缺陷,因此這類指標不能濫用。
(2)利用民意調查來衡量效益和服務質量。既然行政活動的目的是滿足社會或公眾的需要,那麽衡量社會效果和質量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服務對象,了解他們的評價和滿意程度。民意調查雖然流行,但也有其局限性,如成本高,受公眾判斷影響,難以做到準確可靠。此外,受益者的滿意度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這項服務是否提供給最需要的人?
(3)質量保證體系。質量保證是壹個完整的質量控制過程,主要適用於從事數量處理的行政部門和業務性質單壹的公共服務機構。對於那些應用質量保證體系的部門,他們的績效評估只註重效率。
4.股權評估指標
在20世紀7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中,公平問題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因此,公平評價指標成為衡量政府績效的重要指標。公平指標主要集中在:“接受政府提供的服務的群體或個人是否受到公平對待?社會相對弱勢群體能否享受到同樣的公共服務?”因此,公平指數通常是指接受行政機關服務的群體或個人所獲得的公平,這是市場經濟本身無法自發解決的。行政學者弗雷德裏克森曾提出社會公平的復合理論,該理論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簡單的個人公平。指壹對壹的個人公平關系,如每個人獲得某些公共產品的數量或機會相等。
(2)分割的公平性。指的是同壹範疇下的公平關系,比如農民和商人的納稅標準和工資水平不同,這是基本分工導致的實際公平。
(3)群體公平。指群體或亞群體所要求的公平,如黑人要求與白人享有平等的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女性與男性享有平等的政府失業福利。
(4)機會公平。每個人的天賦不壹樣,後天的發展也不壹樣,但是如果兩個人競爭壹個行政職位的機會是壹樣的,那就是機會均等。
(5)代際公平。指的是這壹代人和未來壹代人之間的公平。
目前,美國行政機關使用3E指標進行績效評估已經相當普遍。其中,至少68%的政府機關使用“效率”指標,14%使用“經濟指標”,8%使用“效率”指標。可見,不同的政府部門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不同的指標來評價行政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