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主義概念的由來中國古代的封建主義實際上是“封建文官制度”和“封建國家與立國”的簡稱。大規模“封建”的事實發生在西周開國初年。“大邑商賈”被消滅後,西部邊陲的周氏家族是如何統治這片廣袤的土地的,於是分封制就產生了。分封的目的是讓皇族的親屬子女帶領族人在各地建立武裝據點,以此為基礎控制各個地區,從而形成鎮守周朝的局面。封臣在封建國家有世襲的主權。周是各諸侯國的“主要”諸侯國。作為“次要”諸侯國,必須服從命令,定期朝貢,提供兵役。顯然,先秦時期的“封建”有兩層含義:壹是形式上建立武裝據點,以解決廣大的國家安全問題,防禦對象主要是不同姓氏的種族;第二,封國的原則是血緣關系,目的是維護壹姓皇族的統治。司馬遷稱之為“褒親,令骨肉,尊祖”(1),所謂“親國”。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逐漸瓦解。秦統壹後,全面實行郡縣制。其實“封建”這個詞在先秦末年已經很少使用了;但秦漢以後,以郡縣制為對立面,凸顯了“封建”的特征,該詞出現的頻率也有所增加。關於孰優孰劣的爭論自秦漢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分封制也沒有消失,只是漸行漸遠,不再占據主流。“封建主義”的概念也發生了壹些變化。魏晉以來,爵而不治民的制度也沿襲了“封建”之名。宋元時期,方莉等編《太平玉蘭》設立了五卷本的“封建部”。隨後,馬端臨以《封建考試》十八卷撰寫了《文學通考》,壹方面追溯了從西周到黃帝時代的“封建”,另壹方面囊括了從秦漢到唐宋的封爵制度。後者可以稱之為“逃離封建主義”。總之,直到清末,人們對“封建”二字的理解都沒有太大變化,無論西周的封建,還是後來逃出來的封建。如果說有什麽變化的話,那就是後來的主要焦點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分配。甚至清末民初關於聯邦制或聯省自治的爭論,在制度的含義上,仍然使用“封建”二字。但無論如何,中國的封建主義與此時的封建主義無關。大部分中國人還不知道西歐有什麽莊園或莊園制,知道的人也不覺得是壹回事,就聯想到了。所以最初的漢學家從來沒有把中國的“封建主義”翻譯成封建主義。比如19世紀,英國漢學家李雅各布翻譯了很多中國古典名著,但是“封建主義”這個詞壹上來,就從來沒有翻譯成封建主義。比如《左傳》中“壹個封建親戚,帶著扇屏周”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被死者養大,被死者生活,被死者生活,被他人生活,被死者死亡。再如《詩-商頌-顏屋》“命在鄰國,封建有福”;《左傳》中“無似兄弟,故封建”;“封建親戚”和“封建兄弟”都用類似的方式翻譯。(3)李雅各布等人對“封建”壹詞的中文譯介都是從本義出發,即抓住王室血緣親屬建立諸侯國的本質。顯然,在西方人看來,中國西周的“封國立國”並不等同於封建主義,後者是在中世紀西歐莊園制的基礎上廣泛實行的。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史記》——三王世家。(2)比如李大釗在1916講省制的時候,追溯到封建郡縣論。如果有,那麽重外輕雲者,足以集權;重外輕內雲者,足以分權。所以那些被右派集中的人謳歌郡縣;右撇子要封建。封建與郡縣之爭,至今未解。”《李大釗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第214-230頁)③“不像兄弟,所以封建主義”翻譯過來還是說,我們是qualitobrothers。”“封建親戚”翻譯成toraiserelavieves of royal houssse to rules of States:“封建兄弟”翻譯成to advance brothers to ruis of States。中國學者起初並沒有簡單地翻譯它們。嚴復第壹次把封建主義翻譯成中文。1901年,嚴復的重要譯本《傅園》問世了。在這個譯本中,封建主義被翻譯成“富特·知止”。大概是嚴復發現西歐的封建主義對中國歷史不熟悉,沒有合適的中國詞匯與之對應,所以采取音譯。嚴復在評語中清楚地解釋了他對“富特制”的理解:“照顧土地,劃分人民,故有富特之俗...壹個國家的土地被分成幾塊富特,每壹塊都有自己的主人。如果齊敏接受並培養它,他將對他的主人有他應有的服務,但它應該轉移到軍隊。有了打擊制度,人們往往知道有主而不知道有王。王力不夠老地方的人用。“可見嚴復對西歐的莊園制有壹定的觀察深度,認為西歐的風格不同於中國古典的‘封建主義’,所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此之始,必有中國之象’。(1)1903年6月,嚴復翻譯了穆勒的《論集團權利的邊界》,書中仍音譯封建主義。問題出在嚴復不久後出版的另壹個譯本《社會通解》。嚴復懷著壹種緊迫感翻譯了這本書。愛德華·詹克斯的《社會通解》出版於1900,嚴復翻譯出版於1904。(2)在本書中,他首次將封建主義翻譯成“封建主義”或“封建主義”,從而將西歐的封建主義與中國的傳統社會完全對應起來,中國的傳統社會不僅包括先秦,還包括秦朝到清朝。不僅僅是翻譯的變化,還有西方思想和文字的沖擊,嚴復的思想也處於激烈的震蕩之中。從這個譯本的序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嚴復深受詹克斯的社會進化圖式的影響。詹克斯提出了人類社會進化的三個階段:圖騰社會、宗法社會和民族社會。在詹克斯看來,這是人類社會由低到高發展的共同過程,也是每個民族都必須經歷的進化序列,就像天空有四季,人有童年、青春期、壯年。”封建主義在社會上是什麽階級?"?嚴復自問自答:“富特封建”是宗法社會和現代社會的過渡階段。(4)顯然,詹克斯把封建主義看成是西歐和世界,是其他所有民族都要經歷的。本來說西歐的封建主義是普世的,但是嚴復壹翻譯成“封建主義”,中文的“封建主義”壹詞也變成了普世的,可見語義學的奇妙力量。嚴復完全接受詹克斯的社會發展有機體概念。他在譯文中增加了壹大段註釋,並相應地對中國的歷史進行了敘述和劃分。他說“從唐瑜到周,中間兩千多年,是封建時代”,是典型的男權社會。後來“從秦到今天,兩千多年了”。如何看待這段歷史讓嚴復猶豫不決,因為他陷入了詹克斯。因此,即使按照詹克斯的觀點,中西封建社會的巨大差異也令人費解。中國的“封建社會”建了四千年,卻綽綽有余。它起源於中國唐宋時期的英法封建時代,不過壹千年而已。”有多鋒利?”嚴復迷惑不解。雖然他用“此乃物極必反,此處始遲終驟,此處始忽終遲,知天理,以萬期為壹瞬”的想法來安慰自己,但仍難掩內心深處的困惑:“然而,兩者的差別,不可能是無因的結果”“已經很清楚,我們不能不對今天的群體感興趣。在翻譯的時候,我不知道多少次“把管子扔得太多”,“在房間裏亂竄”!⑤嚴復渴望新知,卻無法自圓其說的痛苦狀態,躍然紙上!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①斯密:《傅園》第壹卷,嚴復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335-336頁。②1904商務印書館出版。③據周的考證,封建的譯名封建是從日本傳過來的。外國人編的漢英詞典沒有把封建翻譯成。封建主義直到1916。④詹克斯:《社會的壹般解釋》,嚴復譯,商務印書館,1981,第75頁。⑤詹克斯:對社會的壹般解讀。嚴復的痛苦是似是而非的痛苦;更確切的說,是削足適履的痛苦!可惜嚴復的痛鮮為後人所知,但他用舶來的社會進化圖式來分解中國歷史,用“封建主義”來翻譯封建主義的方法,卻被後來的中國學者普遍接受。20世紀初前後,嚴復的思想傾向並不是孤立的。例如,早在1899年,梁啟超就提出中國和歐洲的國家體依次經歷了家族時代、土司時代和封建時代,從中清晰地揭示了詹克斯式的社會進化圖式。這壹概念對於打破中國傳統的歷史循環論具有進步意義,但如果成為涵蓋各國歷史包括中國歷史的統壹模式,那就漏洞百出了。梁的結論是,中國的西周與希臘的國家制度最為相似,都是在封建時代脫離貴族政治與其他國家。今天看來,這樣的判斷有些牽強。可見,即使梁啟超再聰明,壹旦陷入大眾化、僵化的社會進化圖式,也會大打折扣。再比如,20世紀初夏曾佑最新編寫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認為,人類總是從漁獵社會進入遊牧社會,再從遊牧社會進入農耕社會。進入農耕社會後,普遍實行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世界各國都有其進化水平。”夏曾佑的說法與詹克斯“圖騰-宗法-封建-現代國家”的社會進化圖式如出壹轍,說明當時中國學術界深受其影響。為了進壹步說明當時的社會思潮和歷史背景,我們有必要暫時離開本題,簡單回顧壹下西方社會進化論的內涵和影響。當達爾文穿越太平洋諸島觀察自然界的物種變化時,他大概從來沒有想到,幾十年後的社會學家會用他的自然理論來熟悉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這就是赫胥黎和斯潘塞倡導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就歷史觀而言,社會達爾文主義強調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及其單調性。幾乎與此同時,人類學進化出現了。人類學的進化論有兩種:壹種是古典進化論,另壹種是新進化論。經典演化,或稱“單線演化”、“線性演化”,興起於19世紀中後期。德國人類學家巴斯蒂亞的《歷史上的人》首先提出了進化論的基本理論和概念,隨後泰勒、摩爾根、弗雷澤等人的著作相繼問世,形成了進化論學派。雖然他們討論的範圍和內容不同,但都認為文化是壹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過程,世界各民族都是沿著同壹條路線直線發展的,每個民族都經歷了同樣的階段。比如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壹書中,把歐洲各民族的文化放在最上面,澳大利亞土著的文化放在最下面,然後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按照高度和簡單程度排列在兩個極端之間。摩爾根的《古代社會》把人類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分為蒙昧、野蠻、文明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分為低級、中級、高級三個亞階段。19經典進化論在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末的西方學術界占主導地位,此後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批判。20世紀初傳入中國時,在西方已是強弩之末。後來,經典進化逐漸被新進化取代,其中壹種就是多線進化。這是後話。如果對當時盛行的社會思潮有所了解,就會對嚴復等人多壹點理解和寬容。中國人第壹時間認不出西方的思想總是難免的。在社會進化的圖式無法顛覆的背景下,嚴復把封建主義翻譯成封建主義,相當於把中世紀的西歐等同於傳統的中國社會。對後者的熟悉和描述,只是借用了漢語中“封建”二字的外殼。他實際上是把中國的歷史納入西方模式,按照西歐的邏輯來解讀,標榜為人類社會的普遍性。顯然,自20世紀初以來,“封建主義”壹詞以前所未有的高頻率出現在中國的書面語和口語中,這並不是中國傳統話語的簡單延續,而是有壹些其他的原因和內容。確切地說,“封建”不再是先秦時期“封邦立國”的簡稱,也不是後來逃出“封爵不治民”的封建制度,而是來源於西班牙語封建主義,具有普遍意義,人類進入近代。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①梁啟超:論中國與歐洲各國之異同,清議,卷17,卷26。如果說嚴復當時有所猶豫的話,嚴復的後人幾乎都思考過這個問題,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每壹個民族經歷西歐的“封建社會”是天經地義的,毫無疑問。從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史的爭論,到50-70年代中國歷史社會形態劃分的討論,“封建社會”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問題,而是中國歷史上什麽時候存在,什麽時候產生,什麽時候崩潰。但也有不同的聲音,如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鄭振鐸的《圖解中國文學史》、蔣和蔣祖壹的《經典與經典》、的《中國歷史大綱》、侯外廬的《中國思想史通史》等。他們仍然堅持認為,封建主義是中國西周的特定概念,不能與西歐的世仇混為壹談。在陳寅恪的文集裏,沒有發現他在任何地方把秦始皇“廢封建立縣”後的中國社會稱為“封建社會”。張蔭麟的《中國歷史大綱》是20世紀40年代初出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西周封建社會》壹章明確陳述了西周的“封建社會要素”,隨即得出結論:“按照這個定義,周朝的社會無疑是封建社會。而且,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周朝的社會可以說是封建社會。.....從這個松散的封建帝國到漢朝以後統壹的郡縣帝國,...是中國社會歷史的中心問題之壹。”⑤在1940出版的《國史大綱》中,錢穆也不同意周秦以來的中國社會是“封建社會”。他說:“在政治制度上,從秦朝開始,中國就是中央統壹局,其下郡縣互相交接,沒有世襲君主。這還不足以說‘封建主義’。沒有非凡的貴族階級,光說‘封建’是不夠的。.....這塊土地既不是封地,也不是封建的。.....過去中國的社會不是封建的,不是工商業的,而是自成壹格的。為什麽要削足適履,那是人類歷史的進化,逃不過西方學者的分類?”⑥侯外廬40年代寫的《中國思想史通史》更尖銳。他說把兩者混為壹談是“混淆世界”。但他們的意見不占主流,聲音越來越弱。至此,問題可以歸結為:前現代人類社會是否存在統壹的發展圖式,能否用壹個概念來表述所有民族和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特征?再者,過去被翻譯成“封建制度”的西歐封建制度能覆蓋中國嗎?作者打算用歷史的方法來解決和回答問題,所以首先要接受歷史事實的檢驗。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胡適在1918年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認為中國哲學的“孕育時代”是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代封建制度的各種社會階級已經逐漸消失。”“古代封建社會是最重要的階級。“在談到孔子哲學的偉大目的時,他說:“孔子看到了紛爭無主的現象,回憶起封建制度全盛時期井井有條的階級社會,走到古代真可惜。”(2)20世紀30年代初,鄭振鐸撰寫了《中國文學圖說史》,論述了秦統壹天下之前的大壹統。“這不過是對藩王的分封和對各地少數民族的拘禁。他們仍然維持著他們的封建制度,他們不太服從中央。秦統壹後,根深蒂固而又分散的地方王國制度被粉碎,天下改為郡縣。”(3)蔣與蔣祖義合著《語文自學輔導系列》1942,旨在向國人介紹傳統文化中經典著作的起源與演變。系列之《經·經》書中有壹句話:“秦始皇統壹中國,廢封建,改郡縣。這是中國政治體制中壹次極其重大而徹底的改革。從根本上根除了周朝以前實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這的確是中國劃時代的政治變革。雖然到了戰國時期,古代的封建制度已經崩潰,但重大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往往並不滿足於舊的。他還說,“封建制度的崩潰始於春秋中期,完成於秦朝。西漢初年有郡縣混國,但封建制度暴露無遺,故如曇花壹現。這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4)張蔭麟說:“嚴格地說,壹個封建社會的要素是這樣的:在壹個皇族之下,有幾個等級的君主的寶塔,每個君主實際上是壹個地區的世襲統治者和地主,雖然是對上級的附庸;這個社會,統治者都是地主,地主都是統治者。同時,各級統治者統治下的農民都不是農奴或佃農,他們不能擁有或倒賣耕地。”⑤《張蔭麟:中國概述》,第24-25頁。⑥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4,導論,第21-22頁。⑦侯外廬:《中國思想史通史》第二卷,三聯書店,1950,第374頁。
上一篇:英語中中秋節起源的介紹下一篇:二十四孝是哪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