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客觀要求。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終決定力量,在壹定生產力基礎上形成的基本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壹個階段,當然有這個矛盾。但是,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經歷了壹個過程。斯大林長期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完全適合生產力”。事實上,他是否認定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基本矛盾?壹旦遇到矛盾,他就認為是敵我矛盾,這是肅反擴大化的重要原因。去世前壹年,他承認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存在矛盾。但認為解決矛盾的辦法是實行生產資料單壹公有制,用產品交換代替商品流通。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更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更有限制性。毛澤東批判和否定了形而上學的觀點,即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矛盾,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這種矛盾與舊社會在性質和情況上有著根本的不同。不具有對抗性質,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解決。這實際上為改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那些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方面提供了理論依據。但當時對於解決基本矛盾的唯壹途徑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於是壹些探索者最終走上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道路,甚至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觀點,在總結社會主義實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正確回答了解決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具體形式、途徑和目的等壹系列問題。立足我國國情,根據社會生產力的現實水平和進壹步發展的客觀要求,有意識地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和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這是社會主義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客觀要求。不改革,就會制約生產力發展,扼殺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改革是新舊體制轉換的必由之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有許多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集中表現在制度上的各種弊端。中國原有的經濟政治制度是參照傳統的蘇聯制度建立起來的。經濟制度的特點是:所有制結構上實行純粹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允許存在其他經濟成分;在經濟結構上,實行產品經濟,排斥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經濟運行機制實行單壹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依靠行政指令進行管理,不是經濟杠桿,排除市場調節;在管理體制上,所有權和經營權集中統壹,國家直接管理企業。這種高度集中的制度大體上能夠適應中國“壹五”時期生產國的發展,而廣大人民群眾從產生起的革命熱情也彌補了這種制度的缺陷,使其得以運轉,並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這種過度集中、過度管理、過度統壹、排斥商品和市場的經濟體制的弊端迅速而明顯地暴露出來,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制度不僅使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容易滋生官僚主義、唯意誌論、盲目指揮、以權謀私等不良傾向,而且使企業管理者和工人缺乏改善經營、發展生產的內在動力,造成生產效率低下、產品品種少、質量差。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和黨中央就從實踐中認識到這種體制的弊端,提出要“向蘇聯學習”,探索壹條比蘇聯和東歐更快的建設道路。後來改革誤入歧途,中國高度集權的經濟政治體制弊端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大大加強,嚴重遏制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不斷總結歷史和實踐經驗,認識到改革的主要對象是僵化的制度,指出不改革這種長期僵化的制度,生產力就不能得到解放和發展,中國就沒有出路。在實踐中,中國的體制改革從農村發展到城市,從經濟領域發展到政治領域和其他領域,從體制外發展到體制內。壹步步突破了傳統體制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在過去的20年裏,改革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而且帶來了中國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沿海到邊疆,從城市到農村,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從社會到家庭和個人,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到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壹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政治體制和其他制度的配套改革必將向縱深發展,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改革通過解放生產力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革命解放生產力,鄧小平賦予其革命意義。他反復強調,改革是壹場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產力,或者說是消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1992年春,根據經過十幾年的改革,生產力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解放和發展的事實,指出“革命解放了生產力,改革也解放了生產力。”在這裏,鄧小平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統壹起來,揭示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即要發展生產力,就必須通過體制改革解放生產力。過去很長壹段時間,我們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並沒有徹底完成解放生產力的任務,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把“以階級鬥爭為綱”作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動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這壹命題表明,經過20多年的曲折和10多年的新探索,我們找到了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推動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上一篇:臨汾哪裏有好的壹日遊?下一篇:書信落款的正確格式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