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雙流婚嫁喪葬

雙流婚嫁喪葬

吹奏民間喜樂悲哀三百年

----雙流“吹吹”檔案解讀

“吹吹”,書名叫“鎖吶”。俗名叫“傻喇子”。也有稱“吹鼓手”和吹“鎖吶”人的。雙流民間“吹吹”歷史,壹直是壹部塵封很深的厚重檔案。可以說檔案文字沒有任何記載,新修《雙流縣誌》也只是簡短幾筆。社會就更少有人去過問了。我不了解雙流“吹吹”史,去年冬月初九,母親去世,有幸接觸“吹吹”。事後,興趣所致,翻閱有關史料,專門采訪和收集雙流“吹吹”歷史,試圖解讀這部從來沒有讀過的檔案,頗有所獲。雙流“吹吹”歷史不凡,他們是雙流壹群了不起的民間藝人。他們飽嘗人世間酸甜苦辣,歷盡“吹吹”歲月蒼桑,默默無聞地在雙流吹奏民間喜樂悲哀整整三百年。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吹奏民間喜樂悲哀,為民承辦婚喪嫁娶禮儀事,雙流“吹吹”們鼓爛了腮,吹破了嘴。無論是盛夏酷暑還是寒冬臘月,是婚喪嫁娶還是喜樂悲哀,哪裏有需要,他們總是出現在哪裏。

倘若妳家是結婚喜事迎親,吹吹們昂首走在前,花轎擡在後,少男少女簇擁,他們以飽滿的熱情為妳吹奏《將軍令》、《穿枝蓮》、《出對子》、《園林好》、《山花子》、《紅繡鞋》曲牌。新郎新娘拜堂了,他們為妳吹奏歡快的《滿堂紅》、《懶畫眉》,把個山村、小街、店堂,鬧得熱氣騰騰,喜氣洋洋,使妳的婚事辦得熱熱鬧鬧,令人難以忘懷。在雙流民間流行的兒歌中,至今還有壹首歌詞生動地描寫了“吹吹”迎親的生動埸面。歌詞是:“丁丁貓(指蜻蜓),穿紅裙,高大姐,做媒人。麻子娘娘吹鼓手,斑竹節節擡起走。慢點擡,慢點擡,看把麽姑拌(跌下來),姑娘穿的蹬蹬鞋(指高跟鞋)”。

若是辦喪事,人剛斷氣涼起,只要喪家有請,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酷暑嚴冬,他們隨叫隨到,為妳死去的親人吹《哭皇天》、《漢東山》、《風入松》、《普安咒》、《柳青娘》、《綰南技》等,讓人心酸悲切,心痛哀嚎。死者送殯安葬的時辰到了,前面鐵沖子聲聲,丟紙錢人和“吹吹”開路,彩旗隊緊隨,靈牌遺像為首,擡喪隊和送喪孝子在後,鎖吶聲聲,壹路淒淒慘慘,表達了孝子們為失去了的親人送葬和悼念之情。

在民間,除了婚喪嫁娶,壹些有錢大戶,或講究人家,升官、祝壽、慶典、修房、道扁,或飲酒、議事,他們也請“吹吹”來吹打捧埸。對升官祝賀的,“吹吹”們為他吹《六麽令》;對新官坐轎上任的,“吹吹”們為他吹《收江南》、《將軍下馬》、《百鳳朝陽》等歡快曲調;對飲酒議事或作樂的,他們又為妳吹《五花洞》、《畫眉參》、《滴溜子》、《上妝臺》、《串芝蓮》、《大令對》、《喜相逢》,把妳的埸面點綴得莊重肅穆,熱熱鬧鬧。“吹吹”,在很長時間裏,壹直成為雙流民間辦喜樂悲哀事壹種不可缺少的形式。

雙流“吹吹”三百年漫長吹奏史

雙流究竟何時就有“吹吹”的?沒有人知道。新修《雙流縣誌》只是記載:“解放前,縣內較大的鄉鎮均有職業民樂吹奏者,稱吹鼓手。著名的民間民樂吹奏藝人,雙流縣有江紹清(外號江吹吹兒),他們能吹奏的曲牌多達百支以上。民間器樂的傳授,多是師徒、父子口授心傳”。我找到江吹吹之子江和德了解,他說他家到現在已是四代人的吹吹歷史了。最早是祖父江國貞在簇橋“三婆店”開轎房,接著是父親在縣城東門生資站“老龍堂廟”旁開轎房,後搬西街西河橋腳下。江和德繼承父親“吹吹”事業四十多年,現口授傳給了兒子江遷。“江吹吹”四代人前後有著150年“吹吹”歷史。那麽,江家又何時開始的吹吹”生涯呢?江和德很遺憾地對我說他不清楚,只知道他祖父是從通江“九龍廟”學過來的。

刨根問底。我近來有機會查閱了四川“客家人”歷史,終弄清鎖吶“吹吹”歷史。據客家史記載,中國鎖吶史至低應有壹千六百多年歷史。再研究雙流“吹吹”歷史,少說也近三百年。《新華網》江西頻道《於都鎖吶》報道:“吹吹”即鎖吶,起源於客家人之中,最早壹千六百多年歷史。他們“舉於道路,往來人家,更闌不歇”。從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漢人為避戰亂,不得不離開沃野千裏的中原故居,舉家舉族“衣冠南下”展轉遷涉,終於安營紮寨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嶺之中。他們將自己稱之為“客家人”。客家人不僅給這裏帶來了中原文明,更與土著畬族人相濡以沫,***同創造了客家燦爛文化。其中嗩吶便是浩如煙海客家文化寶庫中的壹朵艷麗山茶花。他們的嗩吶配以鑼、鼓、鈸等打擊樂,俗稱“吹打”。這裏的嗩吶手有四句順口溜稱贊他們手中的鎖吶:“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裏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冒聲冒息蠻難過。”客家人手中的鎖吶,音調高昂悠揚, 很受世人歡迎,後流傳進宮庭,作為皇帝、皇妃享受的獨特民間樂器。

那麽,客家人的這種鎖吶文化又是何時流入四川和雙流的呢?大約在清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那時,四川戰亂,土曠人稀。客家人閩、粵部仰慕四川“天府之國”,後下決心遷徒輾轉四川龍泉洛壹滯,由此把嗩吶文化也帶進了成都平原。據成都博物館陳列研究部主任肖平展示的洛帶客家《林氏族譜》記載:他們的先祖茂海公等人,“遙聞川省出產豐富,便與伯叔同議,擬來四川”。《範氏族譜》又載:“聞西蜀天府之國也,沃野千裏,天將啟吾以行”。清朝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四川戰亂頻繁,赤地千裏,人民十室九空,農耕,百業荒廢,清庭鼓勵各省移民實川,當時廣東東、北部客家人正遇人口膨脹,災荒頻發,需求新路,凝然遷徒蜀地洛滯。查閱洛滯客家人治喪風俗史中就有鎖吶吹奏記載。雙流通江民間藝人發現洛滯客家人鎖吶吹奏樂器極賦特色,於是派人學了過來,為自己“轎房”舉辦民間婚喪嫁娶禮儀服務。雙流江國貞酷愛民間樂器,也去拜師學藝,後也在簇橋“三婆店”開起轎房,用鎖吶為民間婚喪嫁娶禮儀服務。後來,他的名聲漸大,請者甚多,人們都親切地稱他“江吹吹”。

不是謀生是繼承祖國民樂優秀傳統

雙流“吹吹”綿延不絕。開始我認為這些是為了謀求生計不得已而為之。而江和德則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說,妳誤解了“吹吹”人,他們不是為了謀生才吹“吹吹”,而是為了繼承祖國民樂優秀傳統,不讓鎖吶這麽好的壹門樂器在民間絕跡。研究鎖吶技藝,中間學問很深。嗩吶壹般有木管、銅管、鋁菅與錫菅之分,木管柔,銅管亮,錫管與鋁菅都應用最廣。嗩吶還分大、中、小“辣子”四種,大嗩吶粗獷、氣派,壹般用在大場面;而細長的“辣子”(民間俗稱“吊辣子”)因其音高而尖,且吹奏費力,只作點綴及伴奏之用。用得最多是中、小兩種嗩吶。小嗩吶歡快、含蓄、優雅,猶如含情脈脈之少女;中嗩吶高亢、激昂、穿透力強,恰似血氣方剛之後生。它以“燈腔”、“茶腔”音樂內涵為特色,講究“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樂協調。”以齊奏、對吹、吹打並重。其吹打能長能短,可坐可行,輕便靈活。而且嗩吶有眾多的曲牌。壹般傳統的曲牌就有好幾百甚至上千個。壹般分為喜調和悲調,喜調輕快、活潑、歡樂;悲調深沈、低吟、催人淚下。別看小小壹支嗩吶,吹奏大有講究,不同場面有不同的曲調。要學會並運用自如,是非常艱難的。要有音樂的天份才能學會。

雙流“吹吹”的老前輩江紹清,當時為了不讓雙流“吹吹”在他之後失傳,先後苦心地收留了二、三十個徒弟,耐心地口傳心授,後徒弟又收徒弟,雙流“吹吹”事業才艱難地得以綿延不斷。雙流“吹吹”大多文化不高,但他們憑著他們對“吹吹”事業的執著,憑著自己對音樂的天份和勤勞,不斷地刻苦研習,最終全面掌握。拜師雙流“吹吹”師傅的溫江金馬三義渡王發金兩兄弟,沒有文化,鬥大的字不識壹蘿,他倆相互鼓勵,取長補短,***同進步,結果功到自成。劉樹銀不僅能應付各種埸面的曲調,而且還從“吹吹”們中脫穎而出。他早些時候參加成都藝術節還獲得鎖吶吹奏獎。雙流彭鎮柑梓樹常澄村四社劉樹銀也沒有文化,在師傅江紹清的徒弟王現良的口傳下,他從基本功煉起,起早貪黑,從不叫苦,很多時候壹吹就是壹整天,終於煉成壹張鐵嘴,從擦耳橋這頭不換氣可以吹到橋那頭,全面掌握了各種吹奏技巧和基本曲牌。在雙流,江紹清名下的著名“吹吹手”就有曹文清、蔡奇樹、尹春和、張玉林、陸年生、鄧青雲、黃子雲等,現在還健在的有趙代清、郭紹清、江和根等。

雙流“吹吹”名氣很大。解放初期,外縣的,成都市的,凡家裏大小事情需要捧埸的,都來雙流請 “江吹吹”前去吹奏。四川川劇傳統樂器較多,很多劇團見鎖吶音韻極賦特色,都大膽改革,引進鎖吶,江吹吹經常被邀請去配樂,或指導。壹次,金堂縣“勞動川劇團”來雙流演出,彩排時,團長感覺自己的鎖吶手技術不夠嫻熟,擔憂在雙流演出被砸鍋現醜,得知四川著名鎖吶手“江吹吹”就在雙流,疑然推遲演出,也請“江吹吹”前去指導和配樂。結果,他們這次在雙流的演出非常成功,名聲大振,外縣紛紛請他們去重演。1955年,北京國家文化部不知怎麽知道了雙流有個“江吹吹”,為了收集和整理民間鎖吶樂器歷史及鎖吶吹奏的詞牌樂譜,專門派人南下雙流找江紹清“掏肚皮”。不巧的是,江紹清因吹“吹吹”積勞成積剛剛去世十多天,大家只得推薦江紹清的得意門生張立成和他大兒子張和根跟隨北京。張立成和張和根在北京壹呆就是壹年多,將雙流吹奏鎖吶情況和全部知道的鎖吶詞牌樂譜靠回憶和盤掏了出來,方使國家對鎖吶詞牌樂譜才得以豐富和完善保存。也同時因此為雙流“吹吹”的輝煌歷史和“吹吹”檔案重重記上了壹筆。

艱難中前進的雙流“吹吹”禮儀事業

雙流“吹吹”事業不平坦。他們在艱難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吹吹”禮儀事業。四清運動時,雙流“吹吹”曾經被列為封建迷信產物而被取締。當時,百姓不依從,很多人死拉硬磨要他們悄悄去吹奏。“吹吹”們無賴,趁深夜人不在意的時候去吹奏壹曲,主人家用錄音機錄下自個奏放。雙流“吹吹”們的家庭多數都比較貧寒,但他們有自己“吹吹”行規,從不因為自己貧寒而為社會惡勢力吹奏。有壹次,柑梓樹“吹吹”劉樹銀趕埸回家,路過壹個土霸王世家門口,壹人出來欄住他並出高價錢橫順要他為他幾弟兄聚會吹奏捧埸。劉樹銀不肯,千方百計找借口離開了。後來,這家惡人揚言要報復劉樹銀,劉樹銀沒有懼怕,他說我不吹就不吹。1966年,急風暴雨似的文化大革命暴發了,鎖吶被造反的人認為是宮庭中才使用的樂器,那是歌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於是雙流“吹吹”成為破“四舊”對象。當時首當其沖的是家住西街的“江吹吹”壹家。壹天,造反派把西門街都紮斷了,“江吹吹”壹家所有禮儀器物被全部搬出砸毀。很長壹段時間,雙流“吹吹”銷聲匿跡。1978年,國家改革開放,雙流“吹吹”被政府認為是允許的民間禮儀服務項目,在江紹清兒子江和德的帶領下,“吹吹“們又才重振旗鼓。特別是江和德得到有關部門批準,大膽地開了鋪面,正式掛出了“江記樂隊”牌子,使雙流“吹吹”開始名正言順地為民間婚喪嫁娶禮儀服務。

隨著形勢的發展,人民群眾對“吹吹”禮儀服務內容要求越來越高。為了適應形勢,滿足群眾需要,“吹吹”禮儀隊伍大膽改革,增添了很多新的內容和服務項目。樂器以鎖吶為主,引進各種西洋樂器配合,還演出很多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使民間各種禮儀活動辦得更加豐富多彩。我母親去世時是84歲高齡,村裏人都說這是喜喪,要熱鬧壹下。“吹吹”們趕來連吹五天。特別“江記理儀隊”聽說母親第二天壹早就要從靈堂出賓下葬,江和德老板親自帶隊趕來演出相送。他們用鎖吶開埸,接著表演了好多節目,其中《哭熊母》、《孟姜女哭長城》催人淚下,使在埸所有人跟著壹起悲傷,壹起掉淚,讓演出兩度出現高潮。“江記理儀隊”還演出其它好多節目,如雜劇、變臉、相聲、小品、獨唱等,讓母親愉快地渡過了在人世間的最後壹個快樂之夜!

  • 上一篇:盧龍有哪些古跡?
  • 下一篇:古代文學常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