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何說地域文化的基礎,和春秋戰國時期有關?

為何說地域文化的基礎,和春秋戰國時期有關?

春秋戰國時代(前770—前221),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定時期。諸子百家的爭鳴,士階層的活躍,讓古老的華夏大地的思想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同時,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中國地域性文化的形成時期。由於過去的周文化、商文化和周邊的各民族產生了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鮮明的三晉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

?壹,宗法觀念相對淡薄的秦晉文化

秦晉地區,主要位於黃土高原和關中壹帶。關中原本是宗周文化的發源地,但是由於戎狄的入侵而遭到了破壞。在地理環境上,秦晉地區的條件較為惡劣,只有渭河平原、汾河平原等狹窄地區適合農業生產。在這些河谷周邊就是溝壑縱橫的高原山地。在民族分布上,河谷地區主要是秦人、晉人,而周邊則是北狄、西戎等遊牧民族。

兩國都在壹定程度上繼承了宗周文化。秦國地處宗周故地,這裏原本是周文化的起源地,秦人雖然並非周人,但是長期居住周原,無疑會受到宗周文化的影響。晉國是周朝的姬姓封國,長期也是山西高原周文化的傳播者。不過,兩國的宗法觀念卻是相對淡薄的。秦人本是東夷人,遷居關中後又長期和戎狄雜居,並未形成周人那樣嚴格的宗法體制。晉國是因為內部長期發生了公族的內鬥,最終導致“晉無公族”。沒有了宗法貴族的牽制,秦晉地區能夠在後來的社會變革中更早,更徹底。

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改革的都最早發生在秦晉。如廢除封邑制度,推行郡縣制度;廢除公社土地制度,推行了土地私有制;頒布成文法等。到了戰國時代,改革的目的進壹步發展為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魏國有李悝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改革的推行,進壹步瓦解了宗法貴族勢力,力圖改革的法家思想也興起。春秋戰國法家代表李悝、申不害、商鞅、慎到、韓非子都是三晉人士。

兩國所處的民族環境也是其變革更加激烈的原因。秦晉處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過渡地區,北方生活著北狄、中山、婁煩等少數民族,秦國周邊也是西戎和義渠等遊牧民族。兩國在歷史上長期和這些遊牧民族交戰,因而民風彪悍,尚武好鬥,少有浪漫主義情懷。為了適應和遊牧民族的戰爭,晉人首先在軍事上做出了改革。晉惠公“作爰田”、“作州兵”:打破了國野制度,擴大了國民的範圍,也增加了軍事的數量,同時也推動了公社土地制度瓦解。晉國中期還建立了步兵,戰國的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建立騎兵。這些都是為了戰爭的需求進行的變革。

?三,兼容並蓄的山東文化

黃淮壹帶,是古代東夷民族生活的地區,也是殷商勢力最深厚的地區。商朝滅亡後,殷商的舊勢力並未徹底消除,接著又爆發了“三監之亂”。周公東征後,為了進壹步控制殷商故地,做出兩大決定:壹是在洛陽建立東都,作為宗周勢力的東延,遙控東方;二是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在殷商故土上建立了燕、魯、齊、衛等國,同時分封殷商王族於宋國。就這樣,數量龐大的諸侯國就在東方大地上建立起來了,他們必定會將宗周文化帶到東夷、殷商地區,使得兩大文化產生交融,出現了鮮明的山東文化(崤山以東的文化)。

山東地區的文化特征是受到該地區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和民族分布所決定的。在自然條件上,山東位於黃海淮平原,地形平坦,河流眾多,土地肥沃,因此十分適合農業發展。由於靠近海濱,交通便利,因此工商業繁榮。齊國有漁鹽之利,是春秋戰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宋國處於中原陸上交通的咽喉,出現了陶朱公、子貢等富商大賈。山東地區的經濟繁榮,決定了該地區壹大文化特征是重視經濟利益,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道家和黃老學派都主張“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

華北平原

周公分封後,山東地區出現了周人、殷商、東夷三大民族的雜居,三大文化也出現了交融。不過在不同的地區,文化交融程度是不同的。鄭衛兩國處於商朝腹地,使得兩國保留大量的殷商色彩,如“尚鬼尊神”,崇拜巫術,音樂舞蹈發達,淫逸之風盛行。在《詩經》中,涉及該地區的有《邶風》、《衛風》、《鄭風》、《鄘風》四部分,這些詩篇大多數被冠以“鄭衛之音”,被後世認為是淫亂亡國之風。

淮北壹帶,是古國後裔集中地區,如杞國是夏朝後裔,陳國為有虞氏後裔,宋國為殷商後裔,鄒國為顓頊後裔。這裏文化傳承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陳宋之地地處豫東要沖,地形平坦,河流眾多,植被茂盛,農業發達。這壹代的百姓安於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向往返璞歸真的生活。這裏是老莊道家學派的產生之地。

魯國深處東夷地區,地為少之虛,民有般商六族。但是魯國建國後並沒有吸收多少東夷文化,而是將宗周文化全面移植過來。在春秋時期,宗周地區被戎狄破壞,魯國就成為了周文化最原本的保留者。周文化的特點就是“明禮、崇德、重民、尊君”,魯國在春秋戰國並非是大國,但是卻得到各國的尊敬,正因為其保留了宗周文化。儒家之所以產生在魯國,也和魯國的文化基礎有關。但是魯國的保留的周文化越是根深蒂固,傳統的保守勢力也就是越大,改革也就是越困難。

山東地區的齊國是周文化、殷商文化、東夷文化融合得典範。姜太公治國主張入鄉隨俗,根據東夷族的風俗習慣來治理,所謂“因其俗,簡其禮”。這就使得東夷文化能夠和周文化能夠融合得更好。這也就是使得齊國文化有了善於包容、兼容並蓄的泱泱大國之風。春秋時期,隨著齊國的不斷兼並東夷小國,使得東夷文化基本融入齊國。

百家爭鳴

到了陳國後裔入齊和田氏代齊,陳國的道家色彩文化又傳入了齊國,並且逐漸成為了齊國的主流思想。戰國時代,齊國吸收了鄒魯文化、三晉文化、陳宋文化,使得齊國成為了新的文化高地。齊威王創立稷下學宮,諸子百家在其中著書立說、互相辯論,最終融合而產生了黃老學派。

?三,瑰魅絢麗的楚越文化

楚、吳、越三國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這些地方地廣人稀,土地還未得到全面的開發,許多地區還保留著刀耕火種的局面。在中原文化傳入之前,楚越之地主要以苗蠻文化和百越文化為主。春秋時期,楚、吳、越三國開始大規模吸收中原華夏文化。楚國不斷擴張,吞並了大量的姬姓諸侯,使得境內的華夏族群增加,華夏的文化不斷傳入楚國。吳越兩國在吸收華夏文化的基礎之上強大起來,走向了華夏化。戰國時期,楚越之地的文化特征已經和中原各國趨同,但是依然保持鮮明的浪漫主義特征。

楚越之地在地理環境上是相同的,三國都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山水相連、河網縱橫、森林密布,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江南水鄉”。生活在楚越的人們雖然不太富裕,但是也免受饑寒之魄。人們流連於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沈醉於歌舞飄渺的生活,不免會產生浪漫主義情懷。《詩經》幾乎沒有記載楚越之地的歌謠,不過其他的古文獻記載了楚辭出現之前的《漁父歌》《越人歌》《徐人歌》《滄浪歌》《接輿歌》等卻能夠組成鮮明的“楚風”或者“越風”孔子南遊遇到的楚狂接與、長沮、桀溺、荷蓧丈人都是這些楚越文化背景下的人物。

  • 上一篇:中秋節的習俗作文800字
  • 下一篇:2020年金工培訓五報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