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的行業研究報告
20×××年,工業園區管委會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目標,以發展新型工業化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強縣戰略,不斷擴大工業總量,加快產業集聚,夯實發展平臺,營造優良發展環境,園區工業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壹、主要經濟指標運行情況
1,工業生產情況
20×××年1-65438+2月,園區工業總產值96.9億元,同比增長9.35%。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6.3億元,同比增長5.3%。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22.3億元,同比增長7.01%。累計出口交貨值達到2.4億元,同比增長23.13%。7430人就業。
2.經濟效益
1-65438+2月期間,園區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66億元,同比下降3.26%。企業實際繳納稅款654.38+0.65億元,同比增長654.38+0.8%。利稅總額達到6543.8+0.448億元,同比增長42.89%。
第二,發展主導產業
產業園圍繞生物醫藥、金屬制造、新型造紙工業、綠色食品四大主導產業,積極推進集群發展,加快產業升級。20×××年,四大主導產業工業總產值88.2億元,占園區的87.84%。
1.生物醫藥產業工業總產值1.68億元,占園區17%,同比增長16.8%。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4.38+0.66億元,占園區主營業務收入的654.38+07%,同比增長654.38+06.9%;實際繳納稅款31.04萬元,同比增長24%。
2.金屬制造業工業總產值63.65438億元,占園區的62.8%。實際繳納稅款1.1億元,同比增長19.25%。
3.新造紙業工業總產值5.9億元,占園區的5.9%。實際繳納稅款353萬元,同比增長50%。由於市場低迷,新造紙業壹直在底部徘徊,沒有復蘇的跡象。
第二條主導產業調查報告
壹、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情況三年來,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經濟融入江浙滬經濟圈的戰略決策以來,招商引資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聲音,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被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加大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取得了壹定成效,主要表現在:
快速的制度創新,規範高效的經濟運行和管理體制開始出現。
雖然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普遍起步較晚,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積極借鑒周邊發達地區開發區管理體制,在行政管理、投融資、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先行改革。
從行政管理體制上,管委會均實行“小政府、大服務”和“壹樓辦公、壹站式服務”的新運行機制,改變了計劃體制下政府機構垂直對口、人員臃腫的局面;在投資管理方面,我們以優質的服務創造了更好的投資環境;在土地使用上,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和轉讓制度。因為起到了制度創新的作用,所以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實驗區”。
良好的滾動發展,促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擴張,完善其功能。
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建立以來,從市政建設、項目引進、資本運作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和目標。從實際可能的條件出發,紮紮實實地從小塊入手,按項目開發,基本開發壹塊,建設壹塊,取得好的效果,滾動開發,有效地保證了建區初期有限財力的集中使用,為後期滾動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高度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經濟拉動逐漸成為現實。
各地在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過程中,絞盡腦汁,多管齊下,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實現了與江浙滬等發達地區資金、技術等優勢的對接和互補。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
區域分布廣泛,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各具特色。
目前,開發區和各類工業園區從市、縣、區輻射到部分中心集鎮,類型繁多,從綜合開發區到民營工業區,從專業園區到企業科技園,各具特色,成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快速發展的“排頭兵”。
二、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壹些成績,但在大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也存在壹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壹)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低。
由於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時間短,尚處於發展初級階段,投資規模小、項目檔次低,缺乏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鏈長、影響力強的“錨項目”。
(2)政策多,無序競爭加劇。
城市裏有大量的開發區和園區,吃的人不夠。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想出了各種優惠政策,無非就是提供廉價土地,延長稅收優惠期。無序競爭不僅造成國家稅費的流失,也造成本地企業與外商的不平等競爭。
(3)資金不足,園區建設緩慢。
雖然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但初期投入普遍較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初期融資能力較弱,導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困難,園區投入不足,基本框架未能打開,吸引外資形象不佳,許多外商實地考察後信心不足,影響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招商引資效果。
(4)政府好,但部門權力下放難。
在各地設立開發區、工業園區之初,當地黨委政府就已經“高度授權”管委會,明確管委會是同級政府的派出機構。
但在實際工作中,管委會各部門並不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相應的證書和審批權牢牢掌握在政府相關部門手中。大量精力花在不必要的協調和遊說上,管委會的職能無法落實,導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管理不善。管委會無法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無法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影響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發展。
三。關於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壹)進壹步完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布局。
1.要著力推進工業化,調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產業結構。
我市經濟發展仍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繼續推進工業化是我市“十五”期間的首要任務。壹方面,我市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要按照優、增、增、強的要求,改造傳統產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支持支柱產業、拳頭產品和優勢企業發展。
另壹方面,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選擇現代信息技術裝備企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省級宣城、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充分發揮母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各類工業園區要因地制宜,辦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發揮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
2、以推進城鎮化為重點,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新城戰略。
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應積極實施新城戰略,這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現實需要,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市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突出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工業建設,我們將努力建設壹個新的工業城市,並探索工業旅遊的方式,積極建設區域經濟中的旅遊景觀。通過完善城市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立服務體系,搞好社區建設,強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市功能。
通過加強生態建設、汙染控制和城市管理,改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市環境。
3、以推進我市經濟壹體化為重點,做大做強。
我市宣城、寧國、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以國道318為主線,建設宣城、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宣州民營經濟園區。努力把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為寧國優勢項目的“孵化器”和“研發中心”。
其他縣要因地制宜,建設壹兩個有特色、高起點規劃、低投入、生態環境優良、效益高的工業園區。
4.要著力促進非國有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民營企業。
企業。我市寧國、廣德等地出現了非國有經濟企業的快速發展。如何把非國有經濟企業引入開發區、工業園區,加快發展?
首先要做好服務,依法保護個體、私營和外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
其次,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加快體制和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做大做強,促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擴大。
(2)進壹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樹立招商引資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生命線”的理念。
全市各級開發區、工業園區管委會要進壹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切實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開發區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與江浙滬的溝通聯系,抓住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資本輸出的機遇,主動迎接輻射和轉移。
同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開發區現有產業基礎,鼓勵區內大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大集團聯姻嫁接,同時鼓勵大企業引進配套企業入駐開發區、工業園區。
2、按照產業化的要求,創新投資機制。
招商引資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各地搞出了許多奇招,創造了許多經驗。就我市招商引資現狀而言,要想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招商引資中分得壹杯羹,就必須實施制度創新,通過制度創新促進招商引資。
目前需要開展開發區、工業園區“公司化體制、專業化團隊、專業化招商、市場化運作”的招商工作,即招商體制由政府推動,轉入公司化運作;通過職業培訓,投資團隊樹立職業精神,形成專業團隊;招商活動逐漸系統化,招商措施形成專業知識;通過市場化運作,為招商人員提供傭金和資金,在需求和市場之間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3)進壹步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思路。
1.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拓寬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
開發區、工業園區壹定要理清思路,盤活存量,搞活預期。首先,他們必須獲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持,明確他們的投資政策和規模,獲得金融信譽,為貸款建設奠定基礎。其次,爭取各級財政收入按壹定比例投入開發區和園區建設。三是盤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資形式籌集建設資金。四是爭取國債指標建設。
2.各級政府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新模式。
目前,我市工業園區的發展仍由政府主導,政府設立了管委會等機構,參與從規劃、征地、基礎設施建設到工廠設施建設的全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由於地方財力的限制,也承擔了過多的投資風險,對開發區和園區的建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可以考慮逐步引入公司開發模式,從開發到管理都使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從政府行為逐步轉變為企業行為。開發企業將以土地生產率、設施利用率和房地產租賃銷售為業務,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從而獲得稅收收入。
進壹步加大制度創新力度。
1,進壹步明確開發區管理權限。
從功能配置上看,開發區無法被賦予應有的行政權力。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環節,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協調,產生了不應有的負面效應。《安徽省省級開發區條例》明確規定,開發區管委會“代表地方人民政府對開發區實行統壹領導和管理”,但在實際工作中很難落實。
為在開發區建立高效統壹的管理機制,建議省政府在出臺相關政策時,進壹步明確市縣政府授權開發區管委會行使市縣管理權限的方面,使開發區管委會對區內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實行統壹領導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範圍和規劃管理範圍統壹運行機制。
為了克服開發區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的矛盾,實現經營與管理的統壹,使開發區管委會更好地做好社區管理、計劃生育、創建和防洪工作,需要將開發區所在的辦事處和鎮劃歸開發區管理,將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統壹起來,使開發區真正實現開放式經營、封閉式管理。
3.建立統壹協調的監管機制。
市相關職能部門要從大局出發,增強服務意識,積極支持和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開發區管委會要正確處理“責、權、利”關系,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開發區管委會各職能部門積極接受市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督和指導,進壹步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綜合業務素質,依法行使行政職能。
4.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
開發區管委會需出具的各類證明,由市級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提供給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市級相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申報並取得省級相關部門出具的證明。開發區紀委、監察室負責開發區內的紀檢監察和行政監察工作(含垂直機構的派出機構)。對發現的各類違規違紀行為,按照規範行政行為改善投資環境的有關規定,追究部門領導、直接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第三條主導產業調查報告
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加快發展農機工業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現實需要。我縣於XX年初啟動農機產業園建設,並於XX年底被市政府授予“重慶市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稱號,從而壹步步打造農機產業園。目前正處於工業園區建設的關鍵時期,要麽加油,要麽引玉。本文將探討其發展路徑。壹、粗略看壹下前景,選擇的道路是樂觀的。
(1)更大的市場蛋糕。近年來,隨著農機購置補貼的逐年增加和內部市場需求的拉動,農機行業市場持續看漲。XX年,全國農機工業總產值達到3382.4億元,是XX的3倍。預測XX年將達到4000億元以上。我市正在申報“中國微耕機之都”稱號,相關生產企業約100家,年產量超過1萬臺,XX年產值50億元。按照規劃,XX年產值將超過500億元。武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普遍較低(如我縣雖然是全國農業機械化示範縣,但XX年底農機綜合水平僅為44.05438+0%)。據調查,XX我縣周邊27個市縣(重慶6個,貴州10,湖南8個,湖北3個)約有70萬臺農機。初步預計5年內市場需求將達到1萬臺以上,市場缺口至少30萬臺以上,60億元以上。此外,區內大型農機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較少,區外企業尚未有效滲透。XX年,該地區農機工業產值654.38+0.09億元,僅占全國的0.38%,可謂是壹片“女性的土地”,給當地企業的發展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和時間。
(2)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繼續向非農產業轉移(全國每年外出務工人數約654.38+0.5億,我市約700萬,我縣約20萬)。農村勞動力短缺日益嚴重,農業機械的大規模使用有其強大的內生動力。同時,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發展道路成為必然,提高機械化普及率和勞動生產率成為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對農機具生產、購置和更新的政策補貼和稅收減免力度前所未有。壹般總補貼為每臺機器總價的30%(總補貼不超過5萬元)。重慶作為老工業基地,農機企業尤其是微耕機企業是從摩托車行業發展起來的。明確提出建設國家小型農機裝備制造基地和小型農機產品集散地,極大地刺激了農機市場,為我縣農機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3)寶貴的區域優勢。就小區域而言,尤其是武陵山區,我縣發展農機工業優勢明顯。從交通區位來說,我縣地處渝、鄂、湘、黔交界的武陵山腹地,四個省會,10多個地級市,500公裏半徑內200多個縣市。懷玉鐵路、渝湘高速公路和國道319、326貫穿全縣,是我市東南門戶的橋頭堡。從政策扶持方面,機械行業在武陵山區扶貧和我市五大功能區劃戰略中被列為區域重點扶持產業,發展農機符合政策。同時,我縣農機產業園定位為“重慶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其發展得到了市政府的認可和大力支持。在縣壹級,周邊縣都是如此。此外,我市在體制機制方面優勢突出,比如對農機的補貼。同樣的農機,我市補貼標準在35%左右,湖南在17%左右,貴州只有15%左右。從產業基礎來看,我縣農機產業在規劃和招商引資方面起步順利。就產業規劃而言,農機產業園按照“園中園”的思路定位於縣城工業園區,規劃面積1.500畝,是武陵山區的規模和規格。招商引資方面,已正式入駐企業7家,意向入駐企業10余家,其中福富鍛造公司投資20億元;就基礎設施建設而言,年內累計完成投資6543.8+0.25億元。目前,徐州松石車輛有限公司12電動三輪車等項目已投產,農機交易中心已入駐21農機經銷企業和22個農機品牌。
第二,冷靜分析現狀,發展之路漫漫。
(1)從外部看,競爭激烈。有兩個表現:壹是行業霸主基礎穩固,不會輕易放棄壹城壹池。在優惠政策和市場需求的趨勢下,國外知名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產品技術含量高,競爭力強。比如占據北美市場50%份額的迪爾,已經在天津、北京、河南落地生根。在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打捆機銷售方面名列世界前茅的KesnewHolland,已經在布萊克和上海站穩了腳跟。產品暢銷全球140多個國家,並已在新疆、黑龍江、廣西立足。與此同時,國內大型農機企業加速擴張發展,山東、浙江等地農機大氣候已成。比如濰坊,素有“中國農機城”之稱,農機生產企業近500家,年產值6543.8+0.50億元,占全國半壁江山。二是行業新軍爭食,難免出現壹些激烈的競爭。從宏觀上看,在國家政策和產業市場的引導下,各省市各顯神通,積極搶奪農機市場蛋糕;微觀上,位於湘潭的湖南農機產業園、位於武漢的中國武漢國際農業裝備交易中心、位於成都的四川現代農機產業園,都是各自省份的戰略性農機產業基地,我市梁平的農機產業園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這些園區無論是在技術、物流、投資等條件上,還是在區位、交通上,都比我縣有優勢,這就決定了我縣農機產業崛起之路必然是激烈的競爭,必然是壹路荊棘。
(2)從內部來看,支撐依然薄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人才問題。農機產品更新換代快,對農機產品的性能、質量和關鍵零部件的技術創新要求高。為此,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專業人士和產業工人的支持是重中之重,而這方面恰恰是我們的短板。第二是物流問題。物流與生產資料的“進”和生產產品的“出”有關。目前,我縣正在加快建設現代物流園區,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總體上還處於“物聚而不流,物流不暢”的初級階段,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支撐作用還很小。三是配套問題。農機行業涉及產品研發、零部件生產、機械裝配、調試檢測、產品展示和售後服務等。,需要集群投資或全產業鏈的引入來支持其發展。但目前整機生產的大企業對在我縣落地興趣不夠,分散的小企業也有疑慮,導致我縣難以引進項目,整個產業基礎薄弱。
第三,從容謀發展,崛起之路在等待。
(1)把握規劃導向,進壹步理清思路。簡單隨意的“無頭蒼蠅”式發展,反復“折騰”式發展,是產業發展的大忌,容易浪費資源,耽誤機遇,挫傷信心。因此,必須充分發揮規劃的主導作用。首先是建立目標體系。按照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方面,明確和細化工業產值規模和發展定位。到XX,園區建設的形象開始顯現;屆時,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基本實現工業產值6543.8+0000億元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武陵山區區域市場基本建立,南方丘陵地區市場初步打開。二是建立功能分區。按照“功能完善、集約發展、分區布局”的原則,重點打造“壹基地四中心”功能分區,即農機產品制造基地、農機展示交易中心、技術研發與成果推廣中心、實用人才培訓中心和農機售後服務與區域維修中心。三是建立旗艦產品。農機產品有上千種。短期內,應圍繞“能夠適應本地區地形條件,滿足本地區主要經濟作物農業機械化需求”的原則,重點發展小型農機,重點打造中小型微耕機、水稻烘幹機、小型農用三輪車等“拳頭產品”,拓展金銀花烘幹、植物油提取、蔬菜脫水保鮮等內銷強勁的農機產品。
(二)抓項目建設,進壹步活躍園區。沒有企業生產,沒有活力的園區充其量只是壹個工廠。65438+10月,XX,時任副市長的童曉萍在我縣《關於建設重慶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的請示》中指出,農機產業基地的關鍵是“抓重大項目”。對此,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是主動“築巢”。要迅速完成征地拆遷、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廠房、公共設施配套建設,改善園區發展條件,讓企業“拎包入住”。二是“引鳳”。以產業化、集群化為目標,大力引進技術先進、競爭實力強的農機企業。要搞好產業轉移,主動接受農機工業的輻射;真正做到“走出去,請進來”,創新項目跟蹤實施和服務機制,為重大項目審批、落地、建設、投產提供全方位“壹站式”優質服務,爭取大項目、大企業入駐,打造龍頭企業、拳頭產品。三是加速“集群”。配套生產要素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積極發展合作配套企業,集聚培育關聯度高、匹配性強、互補性好、產業鏈長的中小配套企業,加快形成園藝植保、農機等優勢產業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實產業基礎。
(3)抓配套設施完善,進壹步加強支持。產業支撐往往決定產業的成敗。該市指出,我縣農機工業已達到“全行業要形成1000億的生產能力,局部零部件配套率達到60%以上”“全市工業占比達到20%以上”。為此,要重點做好三項工作。壹是強化人才支撐。整合培訓資源,加大新型農機、農業種植和管理技能培訓力度。積極創造條件引進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的高端技術人才。充分發揮縣職教中心的作用,為園區發展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藍領”工人,實現園區與學校的良性互動和共贏。二是提升服務能力。按照“提效、提質、降本”的要求,以“壹基地、四中心”為平臺,大力培育和發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務業,加快農機市場、服務、品牌建設。通過參加品牌展會等方式展示、推薦園區,到XX,初步形成規模較大、影響力較好的區域性農機產業園形象。三是突出科技創新。要加快建立農機行業自主創新平臺,促進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成果轉化。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初步形成科研開發、主機制造、成套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等壹體化產業體系。
(四)強化保障,進壹步增強後勁。政策是產業發展的保障,要從組織領導、稅費支持等方面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壹是加強組織領導。圍繞把農業制造打造成百億級支柱產業,咬定青山不放松,成立農機產業園議事協調機制,落實人員,負責園區規劃建設的統籌協調,重大問題和重大事項的研究決策。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協調解決園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加強政策支持。從信貸、資助、減稅、退稅等方面,進壹步營造投資政策“窪地”,吸引更多“外來投資者”投資。創新思路,探索“產業地產”模式,平衡工業園區資金瓶頸。完善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銀企對接合作平臺建設。研究設立以農機融資服務為主的金融租賃公司。制定農機產品出口物流補貼政策,爭取將生產的農機納入國家和市級農機補貼目錄。三是做好向上銜接。我縣農機產業園為市級認定,已明確由市經信委、市農委對基地進行動態管理、評估和驗收。要主動向上級匯報,積極爭取政策資金、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億元農機產業”規劃發展的東風,真正把我縣工業園區打造成“市級基地”。
實事求是地說,我們縣的農機行業是壹個憑空產生的奇怪行業。在此之前,沒有相關的行業基礎和工作經驗。壹切從零開始,壹切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加上各種主客觀因素,它的發展壯大之路註定是艱難而漫長的。但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是其發展的機遇期和黃金期。需要全縣上下堅持目標,齊心協力培育發展壯大,最終實現“崛起武陵,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