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在內的嘉陵江、岷江上遊地區、在稱氐羌之地,有歷史記載的人類活動早至殷商九寨溝長期以來即為藏族聚居地。九寨溝內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肅瑪曲壹帶的俄洛部落,原屬黨項羌彌藥支,後被吐蕃臣服。唐初吐蕃東征時,松贊幹布以其為先鋒,占領松州(松潘)後將其留住當地,其中居於白河畔的俄洛部與白馬部結成聯盟,其後代即為九寨溝中九寨溝中九個寨子的藏胞。
九寨溝從地域上看,處於藏漢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區,九寨溝的藏族文化也帶上了其率民族文融合影響的印記。與西部藏區居民明顯不同的是,在藏式村寨及宅院布局的基礎上,普遍使用了漢式的披項、垂花柱、柱角花、翹屋角、圓洞門等處理。 九寨溝祈福民俗——請山神
請山神是九寨溝民俗文化特色的壹大亮點,這個活動在白天或晚上舉均可以舉行。請山神的主要法器為壹根結實交叉的“Y”字形的木杈。全寨的村民在請山神活動結束之後會圍成壹個圓圈,通宵達旦的笑語歡歌。在這種傳統的民俗文化中,圓圈代表團圓。
九寨溝民俗文化——新年迎聖水
九寨溝的藏族人有在藏歷的除夕夜到海子邊背水的傳統習俗。寨裏的人會在各寨的雞第壹聲雞叫時趕到水源地,在燒香潑水後,背回新年最早的聖水,供全家人壹起飲用。
九寨溝民俗宗教祈願——桑煙
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壹種宗教祈願禮俗,沿襲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桑煙又稱熏香,多用在盟誓上,是讓天神作證的意思。民間性的桑煙,更多的是為自己、家人和親朋好友祈福。 九寨溝最流行的舞蹈是鍋莊。據藏文歷史記載,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前後,藏族各地就十分盛行歌舞。藏族人最先的舞蹈就是圍繞篝火跳圓圈舞。
鍋莊通常分為寺廟鍋莊、牧區鍋莊和農區鍋莊。寺廟鍋莊通常在寺院宗教節日,或迎送大活佛的時候跳,這種鍋莊莊嚴隆重,充滿宗教氣息,是信徒們為了來世幸福而獻給神靈活佛的。牧區鍋莊和農區鍋莊,則熱烈奔放。每逢節日,男性著肥大統褲,女性脫掉右臂,拋袖於身後,他們圍著圓圈灑手、踏步、踢腳,到通宵達旦。 藏戲也是藏族文化中的另壹種廣場歌舞形式,它是以演員帶上面具表演為顯著特征的。相傳它是15世紀著名行僧唐東傑布所創。唐東傑布雲遊西藏時,深深感受到江河阻攔給人們帶來的不便,便立誓要在每條河流上架設鐵索橋。他匯同在西藏結識的7個能歌善舞的兄妹,壹起用歌舞說唱的形式表演歷史、宗教故事,勸人行善積德。藏族僧眾推崇他的義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鐵出鐵,***同修建了鐵索橋。鐵索橋建起來,藏戲因此傳唱開。
藏戲的面具特別,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代表意義。如藍色、黑色面具代表勞動群眾,紅色面具代表國王,綠色面具代表王妃,黃色面具代表活佛仙人,半黑半白面具代表告秘者和女巫。在藏戲中還離不開演員扮演動物登臺表演,因此藏戲中還有許多的動物面具,這些動物都被罩上了神靈的色彩,顯示了藏族人的壹種圖騰崇拜。 九寨溝人極講究頭飾、胸飾、手飾、腰間的佩戴和腳上的鞋。每逢盛大的節日,她們頭頂上有巴珠、發辮上掛銀幣、耳朵上帶大環。不管男人或 女人,他們脖子上都喜歡掛項鏈,手腕手指上要帶鐲子、戒子,女人的背上垂掛各種金屬幣、寶石,男人的腰間常有腰刀、煙壺、項扣、銀圓等裝飾品。
藏族男人戴的帽子樣式很多,壹般很常見的是薄呢禮帽。上世紀中葉,西方的禮帽傳到藏區,不久這種帽子就為藏族所接受。藏族穿的鞋外觀上均象舞臺上古裝戲裏文官武將穿的靴。 1、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2、較為正式的敬酒場合,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壹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壹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壹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壹飲而盡;
3、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4、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5、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6、藏民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7.不能踩門檻,意為帶來了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