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後被選為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三冊、高教版大學語文等教材中的課文。
作品名稱:鄉愁創作年份:20世紀80年代初作品體裁:現代詩人作者:席慕蓉作品來源:席慕蓉原作詩集、創作背景、文學鑒賞、名家評論、作品影響、作者簡介、原作《鄉愁故鄉之歌》是壹支總是在月夜的清遠響起的笛子。
故鄉的臉是壹種模糊的失望,像在霧中揮手告別。
離別後的鄉愁是壹棵沒有年輪的樹。它永遠不會變老。這首詩寫於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臺灣省和大陸之間還沒有公開接觸。但很多臺灣省人,包括海外遊子,都在海外生活,對大陸有壹顆心。席慕蓉的家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是在這裏出生,也不是在這裏長大。直到上世紀80年代,她才有機會踏上自己的家鄉。只有在她的夢裏,在她的詩裏,才能寄托她無限的鄉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繼承了傳統文化中永恒的鄉愁主題,寫出了這首稚嫩卻真摯的詩篇《鄉愁》。文學鑒賞中有很多寫鄉愁的詩,但席慕蓉的《鄉愁》清新感人,純真率真。遠離家鄉的人,往往會思念家鄉,就像思念親人的聲音和模樣最容易出現在眼前。故鄉的聲音和模樣總是縈繞在遊子的腦海裏。詩人賦予詩歌這種最普通、最深切的向往。詩中故鄉的聲音,是清遠的笛聲,總在夜晚隨著月亮響起。家裏的月光是多麽明亮啊!。在古詩中月夜思鄉的意象中,加入了優美悠遠的笛聲。與清遠的鄉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故鄉的模樣“不過是壹種模糊的憂郁”。這正是詩人對人的情感的準確把握。其實我們都有這種經歷。越是熟悉、了解、親近的人,越是難以壹下子分辨出他們的面孔。那種似乎在雲裏霧裏的模糊感覺更影響人的感受。最好的部分是最後壹部分。看到月亮就像聽到家鄉的聲音;我想在記憶的屏幕上清晰地看到家鄉的樣子,可是家鄉卻模糊朦朧。這就是鄉愁,是被音容笑貌觸動的鄉愁,縈繞的夢,揮之不去的鄉愁。有多少人找不到壹種準確生動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漂泊的鄉愁,而很多人無法表達的,卻被詩人表達了出來。“鄉愁是壹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這句話,是用來比喻表達海洋深處的惆悵和鄉愁,充分說明“鄉愁”不會因為人的老去而失落,而是永遠充滿活力。語言的貼切、自然、質樸、優美,使全詩有了田園詩般的意境。著名專家評價中國作協第五、六屆全國委員周:三言兩語,寫出了“鄉愁”的形式和方式。這是席慕蓉詩歌的優勢。她細膩的感情總是被發現和抽象化,尤其是《故鄉的臉》和《在迷霧中揮手告別》什麽是“鄉愁”?詩人從自己的經驗世界裏撈出了壹個精彩的答案,這個世界只屬於詩歌。突出了沈浸在鄉愁中的人普遍感受到的,卻又難以表達的心情。這首詩很容易記住,也很感人。可見,簡潔和豐富也是詩歌煥發魅力的原因之壹。現代詩人毛寒:“不知何處吹蘆笛,欲招人通宵。”既然擺脫不了古人的懷舊和詩意,那就幹脆從這裏開始,嘗試展開。而當《壹棵沒有年輪的樹》在月光笛聲中升起,壹個全新的創作就完成了。當代作家魯美:紙上的故鄉,心中的鄉愁。在席慕蓉的詩詞散文中,鄉愁是壹首被反復傳唱的歌:黃河岸邊,陰山旁,草原閃耀著千裏金光。其作品影響鄉愁後,被選入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三冊、高教版大學語文等教材的課文。作者簡介席慕容,9月出生,1943。四川重慶。原籍內蒙古察哈爾盟。女詩人。筆名肖睿、莫榮、穆倫、華乾、Xi連波等。1949移居香港。1954從香港去臺灣。14歲進入臺北師範大學藝術系,正式開始學畫,同時開始寫詩和散文。1956促成了自由青年和其他出版物。1959加入臺灣省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後,我在臺北仁愛初中教書。9月,1981,詩集《七裏香》出版,壹個月後再版。另壹本詩集《無怨的青春》也成為了暢銷書。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畫詩、詩集《七裏香》、《成長的痕跡》、《青春無怨》、《有壹首歌》和藝術作品《心靈的探索》、《同心集》和《為幸福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