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優勢在於文化。中國文化在過去的兩百年裏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它已經並且正在獲得新生。近代以來,中國文化既暴露出封閉、愚昧、落後的壹面,又展現出堅韌、包容、吸收、自省、適應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中國的目標應該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建設文化強國。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中國的形象,是解決許多棘手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平崛起和民族融合的支撐。中華文化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和共同資源。中國文化是當今世界強勢文化最重要的對比和補充體系之壹,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沒有中國文化,人類文化將是破碎的文化!
在這裏,我將集中壹些個人的感受和經歷來談談漢字(海外習俗中俗稱中國人)與我們的人文文化傳統和現狀的壹些關系。
對於大多數民族來說,他們獨特的語言和文字是他們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數最多、傳統最悠久、語音、文字最獨特的漢字,是我們的命脈、靈魂、基礎。
漢語屬於根語和漢藏語系。我的小說《夜之眼》已經被翻譯成英語、德語、俄語等多種印歐語系語言。所有譯者都問過我壹個問題:“眼”是單數還是復數,還是“眼”還是“眼”?
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因為漢語是以詞為基礎的,“眼”是壹個有自己獨立性的詞。它的單數和復數取決於它與其他詞的搭配。漢字“眼”比“目”或“眼”給了我更多的概括性和靈活性:它可以代表主角的眼睛,它可以象征黑夜或某種形而上的分不清單數與復數的眼腈,它可以指向文中所寫的孤獨的燈泡。
語文養成了這樣壹種追根溯源,層層推演的思維方法。眼睛是基礎,第二個問題是壹只眼睛或多只眼睛的考慮——那是關於眼睛的定量認知。眼睛、眼球、視野、視力、視覺等概念。都是來源於眼睛,然後作為眼睛、眼睛、眼睛、指甲、眼睛(拍攝)、眼睛等等來使用或發揮。
動詞和系動詞也是如此,漢語中的“是”字。不僅是“是”,還有“是”、“曾經是”、“曾經是”,包括“曾經是”、“曾經是”、“曾經是”。
構詞法也是如此。用牛的概念,可以分為奶牛、母牛、公牛、黃牛、牦牛野牛、奶牛肉、黃油、牛皮角。這與諸如牛、小牛-小牛、牛肉-牛肉、小牛肉-小牛肉、母牛-母牛、公牛或0x-公牛、水牛-水牛、牛奶-牛奶和黃油-黃油等英語單詞大不相同。在漢語中,這些與牛有關的詞是以“牛”字為基礎的,是精華,是綱,其余都是派生出來的“目”。這樣的牛詞標準,從英語中很難看到。
所以中國傳統經典講究的是最根本的概念,大部分都是以字為主:如天、地、幹、坤、存在、虛無、陰陽、道、理、器、統、真、無、泰...仁、義、德、道、禮、和、和、誠、泰倫理。然後是自然,主義,理論,原則...有了仁,就需要仁政;以道為據,可以得出治國的合法性在於道的結論,並區分王道與霸權,以及道的本質與之死。有了義,我們提倡舍生取義的價值理念。有了主義,就有了“是不是真的無所謂”,有了原則,就絕對有了“無原則交易”...這些詞、概念和命題不僅具有表達性、價值性和哲理性,而且具有終極信仰和審美意義。中國人講究詞——概念的合理性和正統性,寧可冒實證不足或顏姝之言的風險,但也要高屋建瓴,壹掃而光,做到堅貞不屈。在中國,經常會有壹個正名的問題。訓詁學占據了中國歷代學者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但這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從外文翻譯過來的名詞都被中國人中國化了,中國文化往往是第壹步到中國的。這造成了很多誤解和困擾,也帶來了很多創造和機遇,豐富了人類的語言和思想。這裏起作用的是中國人的字本位整體論、本質論、觀念崇拜和演繹(如從誠演繹到治國平天下),與西方的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理性主義和神本位或人本主義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