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捧著飯碗,不少人當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吧!其實,要感恩的不僅僅是農民田間勞作的艱辛,因為谷子收獲進倉後,要使它變成米,雖不再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場面,也還是要經過幾番費力流汗的喲!
記憶中小時候碾米,並非易事。那時用的是礱,我們那裏不讀l?ng ,而是讀成?tāi?。
礱,形狀像石磨,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但不是石頭制成的。我曾見過鄰居家做礱的過程,首先將竹片剖成黃豆大小的長條,然後編織成比臉盤略大,高約2尺左右的圈,中間橫穿壹片寬約3寸的竹板。竹板兩頭分別伸出圈外4、5寸,其中壹頭留個乒乓球大的孔,這主要是為搬運和轉動提供方便的。另壹個圓圈不到1尺高,周邊織有4、5寸寬的槽,連在壹個2尺來高的木架子上。再分別準備好6寸左右長和1尺多長、寬約3寸、筷子厚的栗樹板子若幹。然後將五色黃土、石灰、砂按3:2:1的比例和勻做成?三砂?。將?三砂?慢慢填到竹圈內,邊填邊錘緊。圈內壹則留有壹個拳頭大的孔,叫礱眼,用來下稻谷的。再在圓心處留個4、5寸深、乒乓球大小的孔,叫礱心眼,用來銜接下片礱的。將栗木板子壹片壹片地釘下去,釘到與圈口保持在壹個水平面為止,這就是俗稱的?釘礱齒?。礱齒密密麻麻釘好後,再次撒上?三砂?,錘緊,只讓礱齒露出壹點點。圈頂部則做成凹形。另外壹個如法炮制,只是礱齒短壹些罷了,圓心豎著根乒乓球大小的,4、5寸高的木棒,叫礱心。待?三砂?幹透後,將上下兩面重合,就大功告成了。
然後就可以礱谷,我們叫?掌米?了。
?掌米?要用上礱谷耙,這和推石磨類似。谷粒礱出來後,米是很粗糙的,谷殼也粗,叫粗糠。所以需要戴碓舂或牛碾再碾(見前文介紹)。經過這套程序後,再用風車?車米?,將糠和米分離出來。
風車全是木制的。高約5尺,寬1尺多,長6尺左右,有4個腳。右邊是半圓形的,中間有軸並裝上4片木板葉子,軸伸出外面的地方裝有搖把。下面有個口子,頂部是漏鬥狀的。左則是空的,叫風車屁股。將要車的米倒在漏鬥裏,搖動把手,產生風的吹過從漏鬥下來的米,米粒從下面的口子落下,糠則從?屁股?飛出,從而達到糠米分開的目的。
經過這壹程序還不夠,因車出來的米粒中含有不少谷粒,這就需要用吊篩了。
吊篩是篾片做成的,直徑約4尺左右,用細篾片編織成比米粒稍小的網狀,鋪在粗篾條做成的篩底上。篩子上面用3根酒杯大小的竹桿做成品字形架子,吊篩就做成了。用時在房梁上系上繩子,繩子的另壹端系在吊篩架子的頂部。將車好的米倒在吊篩內,兩只手抓住篩子邊沿,將篩子不停地晃動,米在篩中旋轉,米中的谷粒就慢慢集中在篩子的中部。碎米和谷尖從篩眼中漏下。揀出谷粒,篩中的米就比較幹凈了。不過,要使米粒在篩中轉動,還是有點技巧的,很多人剛使用時都不會,要訓練壹段時間後才能得心應手。
從?掌米?到碾米再車米最後篩米,這壹道道工序下來,都很是費力。壹個精壯勞動力,從早到晚能完成壹擔谷(100斤)算是不錯的工效了。所以每到春節前,家家都要掌過年米,很是忙碌。有的還要請人幫忙做好幾天呢!
到了六十代末,開始用水輪機、柴油機來碾米了。那時離家六七裏的彭碧江安有水輪機,大家都去那裏碾米,壹趟來回順利的話要大半天,要是遇上人多或機器出點故障什麽的,壹二天甚至三四天才將米碾好也常有的事。
有壹年春節前,我們村裏裝上了柴油碾米機,來碾米的人絡繹不絕,到了傍晚偏偏這不爭氣的柴油機發不動了,眼看天已漆黑,裝滿稻谷等著碾米的人壹個個焦急不安,籮筐長長地擺到路邊。好在我家離得近,能聽到柴油機的響聲。晚餐後,人人豎著耳朵聽,生怕漏掉了柴油機的轟鳴。到了半夜,突然傳來?嘟嘟嘟?的響聲,同時,室外歡呼聲雀起,柴油機的響聲被人們的歡叫聲完全淹沒。這壹夜,我枕著柴油機的歡叫聲進入了夢鄉。
1969年,我們在村中的撈刀河上修築了團結壩,安裝了水輪機,碾米方便多了,而且再也不要排隊久等,和柴油機碾米壹樣,碾出來的不再是糙米,也不要再用風車了。這些機械化的碾米工具出現後,礱、吊篩這些古老的行頭就被歷史的煙雲吞沒的無影無蹤。
現在不僅超市經常有各種各樣的米出售,機動車載著的碾米機也隔三差五在村中穿梭。誰要碾米,只需壹招手,從谷出倉到米和糠收藏,既快又好,都為妳做順順當當。
本文作者: 朱玉華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