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內容主要有:①鄉村自然、經濟資源的分析評價;②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戰略目標及其地區布局;③鄉村經濟各部門發展規模、水平、速度、投資與效益;④制定現鄉村規劃的措施與步驟。制定鄉村規劃,要根據鄉村的資源條件、現有生產基礎、國家經濟發展方針與政策,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提高效益為前提。要實行長遠結合,留有余地,反復平衡,綜合比較,選其最優方案。
1 村莊規劃的壹般性問題
現行的城市規劃法律體系中,涉及村莊規劃的國家級法規和規章只有《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及《村鎮規劃編制辦法》(試行)兩個文件。按照這兩個文件的指導,村莊規劃壹般應參照村鎮規劃的相關內容進行編制;而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各地也通常是按照村鎮規劃標準進行編制的。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往所編制的村莊規劃主要集中。
1.1 我國村莊的總體特征
(1) 規模少,布局分散
這是我國農業生產水平低和便於耕作管理的要求造成的。在鄉(鎮)域範圍內,有許多規模大小不等的村莊和集鎮,形式上是分散的個體,實質上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他們在生產、生活、文教、服務和貿易等方面形成網絡結構體系,呈金字塔形分布。
(2) 村莊類型多樣化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自然生存環境、社會經濟條件、歷史文化背景差異巨大,造成各地村莊在結構布局形態、社會經濟職能、民俗民風、生產特點乃至建築風格等多方面呈現多樣化的格局。
(3) 地區發展水平差異大
各地區村莊生產發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的不同,造成村莊的規模、分布密度、生產能力、經濟效益及農民的物質文化水平等各不相同。
1.2 村莊建設發展的壹般性問題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以往的村莊規劃所遇到的村莊建設發展的主要問題概括起來集中表現為:土地浪費嚴重、資源利用差、基礎設施落後、投資環境差、難以培育工商業文明、生產要素市場難以建立、環境汙染難以治理和村莊自身特色缺失等八個方面[1]。
1.3 傳統村莊規劃的體系構建
根據現有的兩個法規文件的規定,村鎮規劃包含村鎮體系規劃、村鎮(莊)總體規劃和村鎮(莊)建設規劃三個層次;而涉及村莊規劃的主要是村莊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並且在實際的操作層面,常常將後兩個層面的規劃合並編制,統稱為“村莊規劃”。實踐證明,村莊總體規劃與村莊建設規劃的合並能夠提高規劃的效率,有利於村莊長遠發展與當前建設需求的結合,便於操作實施。
1.4 村莊規劃所涉及的壹般性問題
已有的研究表明,村莊規劃在內容上所涉及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人口與用地的合理計算問題、村莊的規劃布局問題、村莊的道路交通問題、村莊公建設施的配置問題和村莊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保護問題等方面,這些問題在《村莊規劃若幹問題探討》[2]中有過深入探討,此處不再贅述。
2 欠發達地區村莊規劃的非常規性問題
2.1 山地多,耕地少
欠發達地區的村莊壹般位於山區,也正是由於山地的比例過大造成了生存、生產、生活所依賴的自然條件相對較差,不利於農業的發展;同時交通不便,其村莊自然也就比較落後。而較大的平原或壩區往往是比較發達的城鎮和村莊所占據,並且這種情況在西部欠發達省份(如雲南、貴州)尤為典型。山區的村莊通常會依托壹小片平地進行耕作,而村民的民居建設多位於山上依山而建。由於山地多、平地少,農業基礎薄弱;交通不便,無其他產業支撐,從而導致經濟長期不發達。
2.2 區位偏僻,遠離中心城、鎮
欠發達地區的村莊通常都遠離中心城市,甚至距離中心鎮、集鎮都較遠。這種區位條件也限制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使之無法受到中心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無法享受到中心城鎮產業轉移所帶來的機遇,長期以來只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相對封閉、內向的進行緩慢發展。
2.3 人口數量少、素質低
由於發展的滯後,欠發達地區人口的增長動力主要依靠其自然增長。同時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相對寬松,通常這些地區自然增長率會比較高,但如果考慮到機械增長因素,這些村莊的人口,尤其是素質較高的人口,多向發達地區和城鎮遷移(即城市化進程的影響),且遷移速度高於自然增長,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常呈現負增長的趨勢,這也就導致了這些地區長期以來人口數量少、勞動力不足、素質低下,並且人口的結構也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如明格村的總人口只有不到600人,青壯年勞力則更少,連組成壹個稍大型的工廠所需的人力資源都不足。如此,要想走大規模工業化道路,使該村的經濟達到發達地區村莊(如江蘇華西村等)的水平是十分不現實的。
2.4 社會及市政基礎設施落後
相對於發達地區的村莊,欠發達地區實際的發展水平有限,其自身沒有經濟能力改善社會和市政基礎設施;外來資本又沒有動力對該地區進行投入。由此所造成的現實是很多村莊沒有上下水設施、沒有小學、圖書室、醫療室等基本的公***服務設施,其衛生條件堪憂,生產生活長期處於很低的水平。
2.5 法治觀念、管理觀念滯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欠發達地區的村民由於長期為生計奔波,忙於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其經濟形式具有自然經濟和小農生產的特征,長期脫離社會化生產分工和協作,導致其觀念的落後、封閉,尤其是法治觀念的缺失和村莊管理層管理理念跟不上時代發展的形勢。這樣以來,即使有科學的《村莊規劃》,也無法得到管理層的透徹領會和真正認可,難以真正落於實處。因此在欠發達地區編制村莊規劃,更應當註重規劃編制的過程。欠發達地區村莊規劃的編制過程,應當成為對村民普法教育、對村莊管理者更新治村理念的過程。
2.6 規劃重視不夠,經費不足
由於欠發達地區在市域、縣域甚至鄉(鎮)域範圍內所處的地位常常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上級主管部門(壹般是所在縣的城市建設或規劃管理部門)對於其規劃也較城市和中心鎮的規劃重視不足,直接導致上級經費投入不足甚至沒有規劃費用的投入。而實際中這些地區的村莊又根本無力承擔正規規劃院高昂的規劃費用,或者即使有些經費也不願投入到非直接效益的規劃之中。村莊經濟實力遠不能跟城鎮相比,如果得不到專項經費支持,規劃編制經費很難籌措,編制經費短缺使得村莊規劃流於應付。為了應付規劃檢查,行政村組織往往自己或委托上級管理部門簡單做個規劃,這樣,規劃科學性與可操作性不足便成為理所當然。
2.7 少數民族聚居
欠發達地區的村莊很多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西南諸省尤其突出。壹方面這會加強該地區發展的緊迫性;但另壹方面,少數民族蘊藏了豐富的少數民族民風民俗文化,也為其發展帶來隱性的有利條件。
3 欠發達地區村莊規劃的要點
(1) 道路系統:現有的道路網系統尚未完善,各級道路普遍偏窄;村內小巷狹窄彎曲,消防車無法進入;除過境路外,村內其他道路均為質量較差的水泥路;道路附屬設施不夠齊全。
(2) 村民住宅:住房布局散亂,住宅用地嚴重;房屋多為磚木結構,通風條件不良,質量較差;建築風貌參差不齊,新建的磚混農家樂建築對原有村落風貌破壞嚴重;環境臟亂,衛生狀況差。
(3) 公***設施:小學規模太小,教學設施不完善;無幼兒園、醫療所等設施;村內商業點店鋪店面淩亂,無良好的商業環境和商業氣息。
(4) 市政基礎設施:排水不成系統,生活汙水無處理;村中亂拉電線,存在火災隱患。
(5) 環境衛生: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閑置空地內和排水明溝垃圾較多;居民家庭多露天或簡易廁所,衛生條件差。
(6) 景觀環境:綠地率低,缺少公***綠地和公***活動空間;河流岸線綠化較差,垃圾較多;村內“裸”房子居多,嚴重影響村的視覺環境。
3.2 規劃內容與思路
筆者認為其村莊規劃在滿足基本的規範要求的基礎之上,尤其應當突出重點、抓住中心,避免“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所謂重點和中心也只能有壹個。對於幾百人的壹個村子,無論如何難以聚集多大力量做出多個驚天動地的大事來,因此村莊規劃的內容與其遍地開花,不如集中力量研究好主要問題,抓住主要矛盾(經濟滯後),辦好壹件事,謀劃壹個發展思路,解決好壹個問題……。
就明格村而言,由於其屬於自然村莊,經濟主要依靠基礎農業為支撐,附帶旅遊餐飲接待服務,所以明格村的發展在做好農業這個基礎的前提下,尤其應強調特色農業的發展,走以農帶商,以商促農的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集中力量做好幾個方面,不能貪大求多,具體歸納為五個“壹”的發展思路,即:
(1) 壹個目標:即和諧農村建設,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合理發展)和人與人的和諧(文明的提高)。
(2) 壹個中心任務:即經濟發展,抓住以農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方向,帶動農家樂的餐飲接待業。
(3) 壹條主導產業鏈:即綠色農業――延伸產業(農業產品淺加工、綠色服務業)。
(4) 壹個窗口:即通過壹個重新整合的村落風貌,來表達這個窗口的形象。
(5) 壹種新面貌:即明格村新的物質環境與精神面貌,物質環境包括生產環境的改善,生活環境的美化,生活物質內容的豐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滿足感增加,對未來充滿希望。
同時,規劃的主要內容,重點也需圍繞這五個“壹”來展開,包括:
(1) 合理布局村莊發展用地,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2) 理順村內道路交通,處理好內外交通的聯系;
(3) 改造村莊生活環境,包括衛生、生活、生產、旅遊接待環境;
(4) 營造特色村莊景觀,包括建築風貌的統壹,
(5)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給排水、電力電信、汙水處理等;
(6) 建立新的管理體制,為將來作為旅遊餐飲接待區的建設打下組織基礎。
3.3 功能布局的調整
依據突出重點這壹規劃主題,本次規劃在用地調整上以增加“合力”為核心內容,將原有的兩個不同村落(上明格村和下明格村)的空間形成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空間關系,使其組成壹個完整的環境空間,更好的發揮作用,從而使整個規劃區形成“壹軸、壹帶、三片”的格局:
(1) “壹軸”:即原村莊道路,穿越整個村莊的主幹道構成的村莊發展主軸。
(2) “壹帶”:即壹條濱江綠化帶。
(3) “三片”:以現狀形成的居住村落形態,將整個規劃區分為三個片區,即北部村民居區,南部村民居區,以及位於河道兩側的新規劃居住和管理片區。
3.4 村莊特色規劃
村莊特色是吸引外來投資及外部消費對象的重要因素。規劃在保持現有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上,力求將山、水、綠地、村莊各項用地融為壹體,註意地方特色的挖掘,將當地民居文化的特色融入村莊建設之中,使山區村莊環境和景觀建設的特色得到更充分的體現,營造出“山中有村、村內有水,水繞村行”的自然村莊特色形象。因此,規劃考慮從“壹種風貌、兩大特色、三個要素”三個方面形成有主有次,點、線、面相結合的特色系列:
壹種風貌:即以自然村落的肌理為主調的純樸鄉村風貌。
兩大特色:緊緊抓住山、水、村相依的特色,使山清水秀成為村莊最突出的兩大特色。
(1) 山青:對村莊周圍的山體加強綠化,使之成為村莊的綠色背景。有山之處,建築布局依山就勢,相得益彰。
(2) 水秀:充分利用現有水系景觀,規劃把水系揉進村落,使村莊有青山的襯托,房前屋後有潺潺流水,面對壹片開闊的田園風光。
三大景觀元素:
(1) 休閑空間:為了使城鎮空間更為通透和具有現代感,規劃將在重要地段設置各具特色的廣場,壹是使村莊空間富有變化;二是為村莊增加 “客廳”,它是表現村莊形象的重要窗口。
(2) 遊覽空間:依據現狀條件,在村莊北部、中部、南部設置壹個休閑遊園,設計充分突出濱水特色,使公園成為村莊景觀的“點睛”之筆。
(3) 休閑綠化帶:濱水綠化帶,以地方性民俗民風為主要文脈,沿江設置部分休憩的小品設施,利用綠化營造不同氛圍的空間環境,形成豐富的、多層次的外部空間環境。
4 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村莊規劃的差異
通過上述分析和實例說明,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村莊規劃的差異可概括為:①內容差異:後者追求全面發展,註重協調,而前者更突出重點,特別強調經濟的發展;②產業差異:前者較之後者更註重農業基礎,走以農帶商(或以農帶工,尤其是加工業)的綠色產業發展道路,而非大規模工業化生產;③用地布局差異:前者以基本的宅基地劃分為主,而後者多參照城鎮居住小區規劃進行布局;④發展策略差異:前者多利用後發優勢,尤其是古建築、古民風保存完好的優勢,並常利用山地打開發展的思路,強調對山地的開發;後者則多利用先發優勢,走工業化道路;⑤災害防護差異:由於地形條件的不同,前者的村莊災害防護多以防洪為主,而後者則以防澇為主;⑥特色差異:前者更強調原始古樸、自然生態的村莊環境特色,主要是對現有村莊空間格局的保護、建築的維護與更新、生活環境及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別於發達地區的建設向城市特色發展的趨勢;⑦編制過程差異:前者更註重規劃編制的過程,規劃過程強調村民的參與,強調規劃人員與村民的互動及對村民村官規劃普及教育;⑧經費來源差異:前者以多方籌措和政府財政支持為主,規劃行為更少市場性、更多計劃性,而後者多實力雄厚、自籌經費。
5 結語
盡管欠發達地區有諸多制約發展的欠發達因素存在,但其村莊規劃卻不應是“欠發達”的。該地區的村莊規劃憑借其獨特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產業基礎、民俗風情和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在規劃布局、建築形式、建造方式、環境利用和資源開發各方面都可舒展地方特性、挖掘傳統文化,創造具有鮮明山鄉村寨特色和濃郁鄉土文化氛圍的村莊規劃。
如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新農村建設,村莊規劃先行;改變現狀農村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的落後面貌將成為推進國家整體文明的大事,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