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區
農歷二月初二,家裏要停止壹切家務,尤其是針線活,以免“傷了龍的眼”;2月2日想停洗,怕是“傷了龍的皮”。二月初壹的晚上,如果家裏有石磨,據說應該不會影響“龍頭”。只有這樣,才能“雨水到處流,壹年不愁吃穿”。
不過,二月二最不可或缺的還是吃炒豆的習俗,這種習俗在山東流傳甚廣。早上,人們用鹽或糖炒豆子,稱為“炒蠍子爪”。很多地方還在用壹種很原始的方法:用事先篩好的沙子炒黃豆。
在山東,很多超市在半個多月前就準備好了各種炒豆,有蠶豆、黃豆、爆米花、四季豆、豌豆等品種,還有面粉和雞蛋做成的炒棋子,口味各異。
北京地區
北京民間食品,壹種薄烤餅,也叫煎餅。每年,在春天的開始,北京人在二月二日吃龍擡頭的春餅,這被稱為“咬春”。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擡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擡頭”)中國有句古話。這壹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稱為“吃龍麟”。春餅比烤鴨煎餅大,而且很韌(北京人稱之為“強筋”),因為要卷很多菜才能吃。過去吃春餅,講究去盒飯店,叫“潘素”(也叫盒飯)。盒飯店就是醬肉店,店家派人送餐上門。
盒子裏的有熏鍋肚、松子鍋肚、烤箱肉(壹種烤豬肉)、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嘴條、熏雞、醬鴨等。被裝在相框裏。吃的時候要換刀切成細絲,幾樣家常菜(壹般是韭菜炒肉絲,菠菜炒肉絲,綠豆芽醋溜,素炒粉條,攤雞蛋等。)上菜了。調料有蔥絲、麻油黃醬(甜面醬烤鴨)。
吃春餅的時候,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把烤好的春餅放在蒸籠裏,邊吃邊帶,為的就是吃壹頓熱飯。如果在二月二吃春餅,北京人也講究把嫁出去的姑娘帶回家。春餅
在北京,還有壹種豆面餅,北京清真小吃。將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上炒好的黃豆,加入紅豆餡,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即可食用。由於清朝的大排檔制作和現在銷售的時候,豆面是邊做邊撒,就像鄉下的毛驢就地打滾,上面蓋著黃土,所以得了幽默之名。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是喜歡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來品嘗,所以經營這種食物的攤販和推手很多,其中以天橋市場的白大排檔和“年糕虎”(虎占福)最有名。
山西地區
津南地區認為這壹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所以禁止去河邊和井邊挑水,以免帶回龍蛋。在河邊、井邊行走、勞作時,十分註意安靜,盡量不發出任何聲響,以免驚擾青龍,毀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這壹天在山西北部,“乾隆”盛行。早上太陽還沒升起,家家都提著茶壺,去河邊或井邊打水。按照今年幾條龍控水的計算,在茶壺裏放幾個銅錢或者硬幣。抽完水,他邊走邊往家裏灑了壹路水,把剩下的水和錢都倒進水缸裏,乾隆就被帶回家了,意思是壹年發財。吸引乾隆的時候不要說話,以免把乾隆嚇跑。在晉西北的壹些地方,乾隆選了壹棵大樹或者壹塊大石頭,撒上灰線。用紅線系壹枚銅幣,先把銅幣放在灰色線圈裏,用手拉回家,用容器蓋上。
山西省東南部,搖錢龍用廚房灰,撒上壹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口壹直到廚房,繞著水箱。
俗話說:“驚蟄之後,百蟲死。”在青龍節期間,許多驅趕毒品的活動在民間很受歡迎。《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震,天師咒懸,防蟲毒。”早上人起床,避免說“起床”二字,怕所有的毒蟲也會有反應。晉南民間傳說喜歡煮滿靜湯,灑滿墻壁縫隙、墻角、炕席底、床下,稱為“禁蟲”。還有的召集村民,擡著神像,到各家的頭上,在院子裏灑米湯,意思是驅散瘟疫。人家的門周圍都是石灰。晉東南民間畫了壹個藥葫蘆,裏面有蛇、蠍子、蜈蚣、蜻蜓、蜘蛛等毒蟲。,並貼在墻上,名曰“止諸蟲”。還有人用豆子和小麥粉擰成燈的形式,埋在土裏,稱為“熏蜻蜓”。晉中壹帶,民間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扁虱不敢上炕”。用石灰在馬桶和門上圍壹條線,這叫消滅瘟疫。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打掃衛生。山西北部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小米面團糊在二郎神吠狗的嘴上。
青龍節在山西南部壹些地方被稱為“花潮”。人們帶著酒和食物到郊外,在選定的地方圍坐,載歌載舞,盡情飲酒,這也被稱為“春遊”和“郊遊”。晉東南習慣用糯米粉做煎餅,向婦女表示哀悼。晉中地區的孩子習慣放風箏。有的縣講究這壹天打灰坑,祭拜土地神。山西北部人喜歡吃面條和粉條,叫做挑龍味。還有吃蛋糕糊狼嘴,吃梨救火弄臟。呂梁地區喜歡吃煎餅,叫“揭龍皮”。晉南那天壹定要吃麻花和痱子,叫“咬龍骨”。晉西北講究青龍節,鬧了不少社火和秧歌,盛況酷似外地的元宵。
青龍節,陜北人講究竈神前吃棗山。壹家幾個人把棗山切成幾塊,壹人壹份,上面三塊小費給父母享用。
瑞何澄河
有壹個古老的社會,堅持了壹千多年,堪稱奇俗。據說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至今已有1800多年。也叫“三社典”,紀念東嶽皇帝黃治水有功。在這壹天,村民們狂歡並展示他們家中最珍貴的寶物。民間也稱“明寶會”,意思是取寶可以辟邪避災,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身著五顏六色服裝的女性將演唱傳統民歌,男性將扮演粗獷有力的神靈、地方武將、文官、八仙、世俗之神等。,或騎馬、騎牛、擡桿;或者赤身裸體,腰纏野布;或土布褲衩,背上有鍘草機、冰刀、粗檁、石磨,大有男子氣概。當地外號叫“呵呵二拍”。社火的氛圍是由鑼鼓構成,渲染出來的。打擊方法簡單原始,俗稱“留鑼鼓”。傳統節目包括玩獅子、跑旱船、踩高蹺、載人等。整個活動從村外開始,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泰山廟舊址結束。
沿海地區
歷來有“割龍頭”的習俗,大人小孩在二月二剃光頭,稱為“剃頭”。尤其是男孩子,應該剪頭發,這叫“剪水龍頭”。據說在這壹天理發可以帶來壹年的好運,它也意味著如果妳想要好運就剃光頭。
黃河三角洲地區
有“放龍燈”的習俗。很多人用蘆葦或稭稈做成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的小油碗,在河流或海灣點燃,為龍照亮道路。山東內陸地區比較重視“二月二”,其中有壹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就是圍糧倉。農歷二月初二的早上,村民們早早起床。這位家庭主婦從她的炊具下拿出壹籃子木柴和剩余的草木灰,拿了壹把小鏟子,鏟了壹些草木灰。人們用手走著,在地上畫著圈。倉庫周圍的圈子有大有小,三到五個不等,單子也不是雙份的。倉庫被圍起來後,家裏的糧食被虔誠地擺放在倉庫的中間,還被有意地撒在倉庫的外圍,以象征當年的豐收。
其他領域
還有壹種說法是二月二吃豬頭肉。
自古以來,豬、牛、羊壹直被用來祭祀神靈,後來簡化為三獸之首,豬頭就是其中之壹。據宋代《丘遲筆記》中記載的壹個故事,王忠嶺平定巴蜀後非常饑餓,所以他闖入了壹個小村莊的寺廟,但他遇到了壹個喝醉的和尚。王忠嶺大怒,想砍了它,但他不知道和尚害怕了。王忠嶺非常吃驚,向他要食物。不久和尚呈上壹盤“蒸豬頭”,並為此題詩壹首:“和尚說,蒸的時候,芭蕉葉已包好,熟了用杏槳澆。紅的,清新淡雅,叫金氣喘籲籲,熟的,軟的,真的是如玉。如果沒有毛根比較,氈根就吃藤。”王忠嶺吃了蒸豬頭,聽了風趣獨特的“豬頭詩”非常高興,於是封和尚為“紫衣大師”。看來豬頭真的是壹道美味,也是轉危為安,突飛猛進的吉祥象征。現在有壹道名菜叫“烤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浸泡、制醬、煮十幾個小時等十二個步驟,就可以上桌了。“烤豬臉”有三種,壹種是原味吃;二是蘸醬吃;三是卷煎餅吃。每種吃法都有不同的味道。“烤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味道鮮美,給現代人帶來美容健腦的功效。“二月二”吃現代的“豬肉面”,回憶古代的餐飲歷史,真的是壹次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