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文言與白話文之爭

文言與白話文之爭

1.胡適正在和他的學生爭論文言文和白話文哪個更簡單。胡適是新文化運動最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壹。因為新文化運動倡導的白話文是新生事物,當時社會上的反對聲音異常激烈。反對白話文運動的大學者有吳宓、黃侃、林紓、梅光第、張等人,尤其是黃侃。

黃侃,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大弟子,以驕橫刻薄著稱。有壹次,黃侃對胡適說:“妳提倡白話文,不真誠!”胡適問他為什麽這樣說,黃侃嚴肅地回答:“如果真心提倡白話文,就不應該叫胡適,而應該叫何去何從。”此言壹出,他打了三個哈哈,胡詩澤氣得臉色發白。

黃侃又壹次在講課中稱贊文言文的智慧,比如說“如果胡適的妻子死了,他家裏會發電報說,‘妳的妻子死了!“快回來!”它只要11個字,而文言文只要四個字,電報費可以省三分之二。"

這壹次,胡適回擊,高明到令人驚嘆。同樣是在課堂上,胡適講到白話文的好處時,壹個同學不服氣地問:胡老師,是不是說白話文壹點缺點都沒有?胡適笑著說,沒有,學生想起了黃侃用文言文打電報省錢的論點,反駁道:為什麽沒有?如果白話文不簡潔,電報用詞多,花錢多。胡適說:不壹定。我們為什麽不做壹個實驗呢?前幾天行政院的壹個朋友給我來信,邀請我做行政院的秘書。我不想從政,就發了電報,拒絕了。回復是用白話寫的,很經濟。如果同學們有興趣,可以幫我用文言文寫個留言,看看用白話文還是文言文省錢。

不出所料,學生們壹個接壹個地起草了草稿。最後,胡適從電報中挑出字數最少、表達最完整的壹份,其內容為“恐怕難以勝任,故恐怕不做。”胡適看後幽默地說:“這份電報只有12字,言簡意賅,但還是太長了。我用白話文只要五個字:我做不到,謝謝。”後來胡適解釋說:“我做不到”有孤陋寡聞怕勝任的意思,“謝謝”既有感謝朋友不辭辛苦介紹的意思,也有謝絕的意思。可見語言的簡潔不在於用白話文還是文言文。只要用詞得當,白話文可以比文言文更簡潔。

胡適的精辟論述,是對黃侃“文言電報省錢”論點的回擊。聽了這話,學生們忍不住點頭表示同意。在胡適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白話文終於取代了文言文。

2.為什麽白話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私塾教育制度已經廢除,學生不必讀四書五經。從那以後,大部分的學校和中學都用白話文寫作,只有少數是古文。去年高考的壹篇文章:赤兔馬之死,文言文模仿【三國演義】得了滿分。而且社會和理論上褒有之,貶有之。詆毀者說:都什麽年代了,還提倡文言文。五四新文化運動不是浪費了嗎?又要回去了。

文言文現在真的不應該存在了嗎?文言文只供學者學習。要回答這個問題,白話文首先起什麽作用?我覺得白話文的作用只是對推廣書面語起到壹定的作用。簡體字和繁體字區別不大,就是筆畫簡單。如果妳是學者,簡化和復雜的效果差不多,不會因為復雜而忘記。白話文就是口語,文字和語言是壹致的。文言文是流傳下來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傳神,不像我們說的那樣。

那麽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差距是怎麽來的呢?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看似白話文,不是很難懂,但語言必不可少。如果妳看看宋代的齋藤優子語,它與白話文相似,好像宋代的語言習俗與現代語言沒有太大區別。元曲和明清小說是基本的白話文,這本書[紅樓夢],[水滸賦],[西遊記]誰也看不懂。可見,日常口語化的白話文早已有之,並非五四之作。而文言文,只是在銘記歷史的時候簡化文字;如果參加科舉考試,填歌詞用。

既然文言文作為壹種書面語言形式,在歷史傳承中沒有消失,自然還有其他原因。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語言起源於漢字起源之前。文字是第壹位的,圖像是第二位的。在西方,文字與語言相結合,每個字母代表壹個音節,用拼音作為文字,使語言和文字壹致。另壹方面,中國則不同。語言改變語言,而文字就像文字的東西。梵文傳入中國後,拼音字節才開始存在。以前是用單詞拼,單音節單詞用雙音節單詞拼。正是因為語言和文字的鴻溝,中國文字才會長期保留文言和白話文兩種特征。秦朝以前,各國都有自己的漢字,壹個象形文字有很多種寫法。然而,所有國家的發音都壹樣。現在也沒有歷史記載各國去大使館或者見天帝都需要帶翻譯。秦以後統壹了文字,以秦代文字為標準文字。以後文字統壹了,但是文字和口語的意思不統壹。口語中有常用的音節,但沒有對稱的字符。還有壹個詞代表壹個短語,這個習俗壹直延續到五四運動初期。到了五四,全面西化,模仿西方人相應的語音和文字,制作漢語拼音,文字全部口語化。常用漢字只有3000個。原來的壹個字代表壹個東西,現在和聲音差不多了,所以用的字就大大減少了,使得大部分漢字變成了原字。後來有人主張漢字不能再簡化了,為了普及和識字,可以用拼音代替。這是五四以後全盤西化的大膽之舉。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人提議廢除漢字。今天,每個人都是大膽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倉頡。再過幾天,中國漢字就會消失。

古漢語的意思還在嗎?在古代,[六書]是壹種創造和使用漢字的方法,屬於文字學。可分為象形、象聲、象事、象意、轉註、借口六種。現在的英語口語,只要輔音組合,其他單詞都可以省略。如果再表演中國字,可以表演成日文片假名,最後只有拼音節了。這是國際趨勢嗎?我們古人創造的文字,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將來專家也很難理解。古代漢語的詞都是單音詞。比如五四以後,白話文和文言文並不平行,單音節詞翻譯成白話文的短語,大部分的原意都無法解釋。如“變”,是可以辯證論證的。“變”可以說是質變和突變;“變”可以說是量變,也可以說是慢“變”。如“學”,“學”重於思考,“學”重於實踐,知行合壹就是學習。這些都是很好的辯證對,但是哲學翻譯家不去關註這些已有的對,去創造其他的詞組,導致詞不達意。很難體會古人的辯證精神。這是因為五四運動只強調語音,不強調詞義,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無法與西方文化相適應。

3.是誰把古文發明成白話文的?不是某壹個人,而是通過努力形成的整個平民階層。

始於清末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新文體、白話文和通俗語言。晚清的“新文體”是口語化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時期的“白話文”就像是放大了壹小腳的“記錄體”。20世紀30年代,“大眾語言”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走向成熟。

早在唐宋時期,就有人出來反對斷句和格式約束。唐代韓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對駢文,被稱為“八代文學之衰”。八朝: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駢文起源於漢魏,成熟於南北朝。它講究對仗和音律,四字六字交替,稱為“四六文”。韓愈反對這種重視形式、束縛思想的文體,提倡接近口語、表達自由的文言文,使文體恢復到被駢文束縛之前的時代,因此被稱為“古文運動”。“古文”和“創新”這兩個名字其實是。

唐朝的寺廟宣傳佛教,通過講故事吸引人。同時展示圖片和說唱故事。畫面叫“變相”,說唱劇本叫“變體”。散文和詩歌交替出現,全是散文。後世發展為鼓和彈詞。這是早期的白話文學。

宋代語錄是另壹種早期白話文學。起初,禪宗以口語的方式編寫大師的演講。後來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的弟子,也以口述的方式記錄了老師的言論。“書目”是白話文的壹種,有小腳不敢放太多的“半大腳”味道。

宋元之間還有壹部“故事書”。這是說書人講故事的文案。《華》是故事,《本》是基礎書,可分為小說和講史兩大類。前者多為白話短篇小說,後者為文言短篇小說。

張輝的《金瓶梅》、《紅樓夢》、《水滸傳》等明清小說都是用當時的白話文寫成的,使得白話文在民間廣為流傳。但是,文學真實性是文言文。

清末維新運動期間,有意識地提倡白話文,被稱為“新文體”的“通俗文言文”興起。比如黃遵憲引俗語入詩,反對崇古。他寫於1868(同治七年)的新詩,是解放文體的先驅:“我手寫口,古人怎能拘?”也就是說,如果我出版壹部簡編,五千年後,我會被古老的爛點震驚。

邱在《論白話文為變法之本》壹文中提出了“提倡白話文,廢除文言文”的主張。他說:白話文有“八益”,其中“省日力(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閱讀(誤解)、從小學習、鍛煉心智(思維)、扶貧濟困”是先進的思想。陳榮啟是第壹個倡導報紙改白話文的人。王昭制定國語的字母,拼“北方人俗語”,不拼文言。這時,各地都出版了各種白話的小報刊。白話是民間文學的壹種,被視為“不高雅”,不是正式文體,不是正宗文學,沒有法律地位。

五四前後,革新思潮湧動,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舊文學不是指舊時期的文學,而是指舊性質的文學,以文言文體、內容陳腐、思想封建為特征。新文學不是指新時期的文學,而是指以白話文體、內容新穎、思想革命為特征的新性質的文學。

作為白話文運動的倡導者,胡適深諳思想內容與文體形式的關系。“我也知道白話文不是新文學,我也知道新文學必須有新思想、新精神。”但由於傳統觀念的歷史悠久和客觀條件的復雜,他強調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對立和分野,不遺余力地鼓吹白話文的工具性。“白話文學工具是幾個青年學生在美國找了壹年多的新發明。”⑿與胡適的激進、偏執和果斷的態度相比,周作人要冷靜壹點。他在強調文字改革的同時,更註重觀念的改革和轉變。否則,盡管使用白話文,“思想仍是荒謬有害的”,“古文與白話文並無嚴格界限,故生死亦難分。”劉半農也認為文言文和白話文“各有利弊”。“從5438年6月到0920年10月65438年,根據當時教育部頒布的法令,全國學校的漢語課全部統壹授課。”

這標誌著“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初步勝利,但“白話文”也面臨著嚴重的問題:缺乏審美意義;思想內容和書面表達的分離。胡適早就意識到了這壹點。“如果未來的文人不能為五四創造出壹種可以代代相傳的白話文學...沒有辦法說服古代的作家。”。在這方面,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詩集》、周作人的“美文”系列、“冰心體”小說都具有開創或奠基的意義。新文學的第壹個十年,白話文的創作在各種體裁中進行,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其中爭議最大的是白話詩(新詩)。胡適的創作打破了傳統詩歌的條條框框,卻帶來了“非詩化”的傾向;郭沫若的《女神》可以更註重詩歌本身的規律(尤其是意象);新月派的產生是前兩者的顛倒,它使詩歌“規範化”,在“新”與“舊”的聯系中確立了白話新詩的現代美學原則。

白話文,樸實通俗,生動活潑,粗獷豪放,充滿生活氣息,語言富有表現力。縱觀“五四”白話文運動,可以看到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匯資源和語法結構,並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個層面得到發展。這場運動不僅僅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化”,而是與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和國家現代化運動密切相關。“白話文”和“文言文”的較量,很大程度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和社會意識形態的碰撞。

4.在日常生活中,用文言還是白話文說話,在中國古代是壹個非常模糊的概念。

比如春秋戰國是古,宋朝明朝對我們來說也是古。但春秋戰國的先秦,對宋朝和明朝來說也是古。

先秦時代的口語其實就是後來的文言文。《詩經》裏的風是民俗,是當時最流行的流行音樂,但就是這種“風”對我們,甚至對唐宋時代的人來說,並不流行。因為先秦時期的方言和通俗語言在後來的演變中變成了文言文,也就是所謂的古漢語。

中唐時期,柳宗元、韓愈推動的古文運動,實際上是主張恢復先秦語言體系,用先秦白話文作為書寫語言。

在唐代,白話文和文言文有很大不同。到了宋、元、明、清,民間的白話文化已經和現在的白話沒有太大區別了。可以看看元代的套曲(南曲、北曲)。這種戲曲的劇本其實是用民間白話寫的,很口語化。妳也可以看看宋代朱的文章。盡管宋代理學是中國哲學中最晦澀難懂的部分之壹,朱的文章卻很受歡迎。四大古典小說《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明清三國演義》都是白話小說,其中《水滸傳》的語言更接近白話。所以《水滸傳》和《金瓶梅》成為通過語言了解明清生活的好素材。

《紅樓夢》是白話小說的最高峰,《聊齋誌異》是文言小說的最高峰。蒲松齡去世的那壹年恰好是曹雪芹出生的那壹年,兩本書幾乎處於同壹個歷史時代,這恰恰說明在古代中國人的語言體系中,白話文和文言文都是存在的。

直到五四運動和新文學運動之後,胡適才提出《文筆改良芻議》,並親自嘗試了第壹部提倡使用白話文的白話詩歌集。此時白話文的地位如日中天,隨著現代化和現代化的步伐,文言文的存在幾乎被消滅。但是白話文不是胡適發明的,早在壹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5.為什麽要用白話文而不是文言文“白話文”與流行口語密切相關。“通俗口語不是白話文之外的特殊語言,‘大眾化’是指能夠讓白話文最大程度地被理解。”魯迅認為,“提倡通俗的語言,就是要做壹個‘更平實的白話文’”。有評論認為,白話文運動是民眾運動的前奏;其實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不能盲目地把“白話文運動”等同於“大眾化”。此外,白話文運動也是30年代左派時期“群眾文藝”和40年代解放區“文藝為群眾服務”的理論起點。後者是前者的延伸和突出,同時也伴隨著概念內涵的縮小。“白話文”作為現代文學的壹個範疇確立後,仍有壹些爭論和解釋,主要集中在“反思”的層面,如錢谷融對白話文的反思等等。

白話文比文言文容易,說話時能清楚地表達人的意思。但在文言文中,字面意思很難理解,必須開動腦筋,反復思考後才能知道所表達的意思。至於白話文,容易表達我們所想,容易理解。

白話文是中國發展的需要。它簡明易懂。以白話文運動為開端的文學革命,在傳播新思想、繁榮文學創作、普及國民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代書面語白話還是有各種層次的。壹個人要想參加哲學方面的學術討論,就必須掌握壹整套現代哲學的基本話語體系,壹個人要想參加經濟學方面的學術討論,就必須掌握壹整套現代經濟學的話語體系,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參加社會書面對話的人都必須像文言文壹樣,掌握另壹套完全不同於自己真實日常口語的獨立話語體系。因為不同專業的現代話語體系都是在真實的日常口語基礎上逐漸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所以這些在真實的日常口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語言也可以用於真實的日常口語交際。

6.古代人說文言還是白話文的問題,可以追溯到漢語的發展史。我學了中文。這個問題可以告訴妳壹些漢語的發展歷史。它告訴我們,先秦文學的書面語和它所處時代的口語基本相同。所以《論語》雖然我們現在很難理解,但那時候是講的,因為它本身就是語錄,不可能用太多的書面語。其實那時候書面語和口語並沒有真正分開,人們對書面語也沒有什麽意識。為什麽後來才出現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分?關鍵在於後世對先秦時期文章的崇拜。秦漢以後的人們因為這種崇拜,紛紛模仿先秦語言,在文字上模仿先秦風格。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口語發生了重大變化,詞匯和語法發生了很多變化,但卻刻意保持了熟悉度。沒有太大變化。當然,古人並沒有在家裏模仿先秦的中國人。它們只能模仿壹些固定的成語,如“沒什麽”、“什麽”、“什麽”、“什麽”等等,但往往在壹些細微的詞匯中給出線索,這是我們研究不同時代書面漢語差異的基礎。比如《尚書》中愚公的壹篇文章,表面上是於霞寫的,然而詞匯完全是戰國時期的語言特征,所以我們斷定它是偽造的。另壹方面,原因是知識分子正在成為社會的棟梁,而中國古代的教育並不普及,所以學者們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更喜歡寫壹些粗糙難懂的文章。逐漸從當時的口語中分離出來,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的新文化運動才停止,但同時要註意,白話文學並沒有因為古文難懂而停止,從南北朝到明清都有所表現。以明清章回小說為例,《三國演義》壹開始就比較保守,寫的是平實的文言文,而不是白話文。這些白話作品反映了當時的口語,可以說白居易的詩是獨壹無二的。雖然老婦人能理解它們,但它們絕不是簡單的白話,否則它們不能被稱為詩歌。詩歌需要詩人的藝術加工。豐富的修辭和生動的意象都是詩歌必不可少的元素。白居易的詩性語言雖然可以被老太婆解讀,但不可能完全是白話文。中國現代著名詩人黃遵憲註意我的書法。註重形式的簡單易懂,可以說是白居易第二次談白話文學。請參考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壹書,現在談談口語的變化。其實從上面的討論中,妳可能已經發現口語的變化是很難人為控制的,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既然口語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就不可能受到文人太多的影響,所以他的變化應該是比較大的。而歷代古文,其實都是文人刻意追求與先秦白話文相似而產生的,所以韓愈的語言與先秦時期很相似(雖然我們能在細微處發現韓愈的漏洞)。口語最大的變化是發音。就算現在能回到孔子的時代,孔子和他的弟子講課的時候說的壹句話,我們也肯定聽不懂。因為古代漢語的發音和今天差別太大,唐宋時期的口語發音和現在的粵語、閩南語發音很像,所以日語和粵語的發音總會有點契合(當然日語也在發展)。有詞匯的變化,有新詞的出現,比如半夜停車坐,中古坐,近古坐,但是古語法沒有最小的變化。成語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壹些語法特征,如介詞賓語。我們現在說的是只有壹個人跟風,只有壹個人提問。以下是我們現代漢語課筆記中的相關內容:2.2.1。現代漢語的概念和定義(1)關於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分期的不同意見:五四,鴉片戰爭,晚清小說。

(2)現代漢語的含義:廣義上包括普通話和各種方言。狹義:特指普通話。

(3)普通話是如何形成的——形成* * *同音字有兩種方式:a .自然形成,非強制性:上海漢語和粵語對普通話的影響是非強制性的,是自然形成的。b .強制形成和人工標準化:在自然形成的基礎上進行推廣和標準化。

(4)* * *同音異義詞的表現形式:a .書面語b .兩者的形成速度和過程不同。普通話有書面語和口語,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形成過程。2.2.2.現代漢語白話文的形成也是現代漢中的書面語。

(1)古代白話:甲骨文證明三千多年前和現在差不多。秦漢時期出現了壹種跨地域的語言——雅言,也就是當時洛陽周邊的語言,也就是夏衍。

書面語言反映了不同的口頭情況。《詩經》中的“風”忠實地記錄了口語,帶有民間口語的色彩。

《論語》記載了孔子的口語,反映了當時的口語,但實際上先秦時期的人確實是這麽說的,而且記載的壹定是口語。(2)文學與白話文分離過程中的白話文:漢魏以後,口語發生了變化。當時的文人刻意模仿先秦的表達方式,形成了文言文,使得書面語脫離了口語,文言文也占據了書面語幾千年的主導地位。

相對於文言文的書面語,它是白話文的書面語。南朝《世說新語》留下了當時許多口語的痕跡,口語的詞語和句子也很多。

六朝佛經翻譯過程中,需要對老百姓說白話文。“變文”出現於唐五代以後,屬於說唱文學的壹種。

古代佛教禪宗著作,如《禪語錄》、《祖堂集》等,在寺廟中用於傳講佛教故事等。,文化水平低,白話文痕跡重。宋代朱理學盛行,《朱語錄》非常接近口語。

宋末元初白話文盛行,南宋末年的劇本(評書劇本)多以白話文寫成,而雜散曲中則保留了許多口語。元末明初的小說不是文言文,是古白話。雖然帶有地方色彩,但都是用北方方言書寫,出現了以北方口語為書面語的趨勢。同種語言的書面語越來越完善,白話文基本成型。

(3) 。

  • 上一篇:散打五階段考試內容
  • 下一篇:新課改真正改變的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