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頗族的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定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十六日為節慶之期。梁河的景頗族主要以浪速(羅俄)支系為主。目瑙縱歌(浪速語稱迨臧歌)是大家壹起跳舞的意思,也即“萬人之舞”。
節日盛會於廣場中央,高豎目瑙柱,人們排成長長的隊伍,由頭戴兜鍪、用孔雀羽毛為頂飾的男子在前領舞,男人邊跳舞邊揮大力,個個英姿颯爽,女人抖動著彩帕和扇子,身上裝飾的銀泡和銀鏈唰唰響、閃閃亮,似彩蝶起舞,象孔雀開屏。
舞蹈排列成陣,隊形變換有序,時如彩練漫卷,時而似瑞靄輕飄;人數眾多、規模盛大,氣勢壯闊,舞步剛健明快,在木鼓、芒鑼、“洞巴”、笛子等樂器的伴奏下,“哦熱啊”的歌唱旋律飛向高空,響遍景頗山鄉。
2、阿昌族阿露窩羅節
梁河屬中國兩個阿昌族聚居區之壹,全國有3個阿昌族自治鄉,僅梁河就占兩個,即九保和曩宋阿昌族自治鄉。
據史書記載,阿昌族是最早活動在青海、甘肅高原的氐羌民族,其中壹部分很早就遷徙於川西至滇西壹帶。約於公元十三世紀開始有壹部分沿雲龍、保山、騰沖遷陡,最後定居於梁河地區。
古代阿昌族就是壹個善歌好舞的民族,阿昌族的歌聲清亮,阿昌族的舞蹈莊重凝樸。阿昌族最隆重最富於民族特點的傳統節日是“窩羅節”。
3、德昂族澆花節的傳說
德昂族(原稱崩龍族),主要居住在梁河的猛來村“二古城”和猛宋村“白露頭”兩個自然村,位於亞熱帶半山區,住房多為竹木結構樓房。
澆花節(也稱潑水節)是德昂族的傳統節日,於清明節後五至七天開始,歷時三天。澆花節與傣族“潑水節”內涵相同,但活動內容差異較大。
擴展資料
1、目瑙縱歌節節日內涵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節日。景頗語叫“目瑙”,載佤語叫“縱歌”,“目瑙縱歌”就是大家壹齊來唱歌跳舞的意思。它是為祭祀景頗的太陽神“木代”而舉行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動,同時也是景頗族傳統的節日。
到時三山五嶺的景頗族群眾都相聚在壹起縱情歌舞,跳目瑙縱歌舞時,人少則上千,多時過萬,故又稱為萬人之舞。它包括多種異彩紛呈的舞蹈形式,舞隊排列成陣,舞步豪放有序,節奏激昂明快,表現出景頗群舞的高度水平。
各種名目繁多的“目瑙縱歌”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性,而且集中表現了景頗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和文化藝術特點,它是祖國文化藝術園地裏,壹朵艷麗的奇苑。
2、民族簡介
阿昌族是雲南省特有的人口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梁河、隴川和潞西等縣市,部分分布在保山市的騰沖、龍陵縣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雲龍縣。
阿露窩羅節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以前每年在農歷九月初十舉行。“阿露”和“窩羅”是根據兩個傳說故事形成的兩個節日。“阿露窩羅節”由流行於梁河、潞西、騰沖、龍陵、雲龍等阿昌族地區的“窩羅節”和流行於隴川縣戶撒、臘撒地區的“阿露節”合並而來。
3、民族簡介
德昂族(原稱崩龍族),中國少數民族之壹。現有人口15462人。,位於亞熱帶半山區,住房多為竹木結構樓房。
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居住在鎮康、耿馬等縣的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昂”為民族自稱,意為“山巖”、“巖洞”的意思。“德”、“尼”、“納”為尊稱的附加語。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於記載本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等。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百度百科-澆花節
百度百科-目瑙縱歌節
百度百科-阿露窩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