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創新環境的概念

創新環境的概念

分類: 資源***享 >> 文檔/報告***享

問題描述:

謝謝

解析:

infost/Article_Print?ArticleID=1894

創新環境對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

科技創新是科學原創和技術創新的總稱。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及其發展規律的系統知識,科學原創是人類在認識自然現象及其運動和發展過程中發現和發明帶有規律性的新知識及其所用的器具;技術是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進行制造和操作的系統知識和技藝,技術創新就是人們為了改造自然而進行制造和操作過程中,總結發明或發現的新知識和發明的新技藝。由於科學和技術是關於人認知和改造自然的知識,技術還包含著技藝,而且人的參與程度越大、越多,則科學和技術知識的含量、密度和水平就越高,這些特點決定了科學和技術的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因此我們說科學和技術及它們的創新也是創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創新環境的結構要素

按照廣義的科技創新環境定義,這些要素應以成果為中心。按照是否具有實體和剛性(可約略地理解為非人文的和人文的)將環境分為硬環境(由物質環境和剛性的管理體制及人員組成)和軟環境(由人文環境、彈性的研究方向和評價體系組成)兩大類,其中物質環境的要素是校園房舍、儀器設備、經費薪給等組成,人文環境主要由科學和人文精神、學術傳統、學風和治學氛圍組成。硬環境與軟環境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程度,決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體制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評價體系組成),它們滲透和融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範圍就越大,成果的趨向和大小也越顯著。影響科技創新的因素很多,而且由於時間、地點和具體情況的差異,哪種環境和什麽要素對於各個科技人員、科研機構或組織的創新過程所產生的影響起主要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科技創新環境的重要作用

關註物質環境的人文化對科技創新有特殊重要作用。

從近代科學產生以來,構成科技創新環境的各種主要因素都是經過人的構思、研制、運作和改造而產生的。烏布利希·貝克等在《自反性的現代化》壹書中提出,“自然環境已經受到人類生活透徹的重新整理,自然之物正在變成為我之物,人本身也成為環境的壹部分”,因此科技創新的環境更是人文化了的產物,因而失去其主要的純客觀屬性。把改變現成的環境納入科技創新的過程之中,對於科研機構、團隊、課題組和研究人員都具有很積極的意義。改造環境和創造好的氛圍是科技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卡文迪什實驗室所以能百多年來取得那麽多重要成就,其重要原因之壹是長期以來形成了學生和研究人員“自己去做”的傳統和原則。

創新所需要的環境創新是科技創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創新平臺滾動和滾動得好壞就成為系統的科技創新實現的必要前提,它與科技創新活動壹起就構成了系統的科技創新過程。科技創新的環境創新是科技創新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即人文化了的科技創新環境。根據創新環境平臺滾動原則,人文化了的創新環境自然也應該是滾動的,形成系統地、人文化了的科技創新環境。

沃森為了尋找了解和研究分子遺傳學的良好環境,跑了兩個大洲、5個城市,終於選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課題和環境,主要關鍵之壹便是找到和選對了最適合於研究DNA結構的場所或環境。他和克裏克在本來處於弱勢的情況下,結果卻取得頭功。沃森和克裏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事例說明,在自己沒有能力創造有利的科研環境時,善於尋找有利於原創性的環境和條件十分必要,否則隨時都有可能使這個發現從他們手中溜走。

按照佩魯茲和沃克(John.E.Waker)對於英國MRC分子生物實驗室及其演化的桑格研究中心和威康桑格研究所的成功原因的說法,可歸納為五點:有發展前景的研究方向,真正有原創性的人才和名家匯集的研究隊伍,穩定的研究資助,先進的研究設施,自由探索和激勵原創思想的軟環境。其實這些都是繼承和發揚了卡文迪什實驗室的優秀傳統,也就是說這五方面創造了很好的軟、硬環境,並實現了創新文化環境的多次滾動發展,40多年來繼續保持了在世界生命科學研究中的開拓者和領先地位。

放眼世界博采眾長、改變壹切不利於科技創新的習見和環境對我國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阿爾伯茲在2003年,贊揚中國科學界有“非常傑出的領導層,如周光召先生和 *** 先生,他們不在乎個人利益,卻真正在乎中國的未來,我們就需要這樣的領導”。他還說,他們挑選人才時“不考慮政治背景,不看家庭關系,只看是否具備真才實學,這表明他們考慮的是真正的科學,如果妳不挑選真正研究科學的人,科學就不會搞好。”對於人才的這種科學的觀點,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科技走上繁榮之路的重要條件。

我國正面臨加強硬環境和改造軟環境的艱巨任務

壹個科研機構是否能成為世界壹流的,其決定因素更應該是科研的質量和水平。劍橋大學從牛頓以來,所以能在四五百年中始終處於世界壹流和有時占據頂尖地位,主要在於科研搞得好和以科研帶教學。麥克斯韋就任卡文迪什實驗室首任主任時,就主張和貫徹了將研究精神註入教學之中,這個方針和軟、硬環境的相對優勢,給該室帶來130多年的興盛和2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硬環境的影響。硬環境為具有實體的和剛性的環境。硬環境的主要要素:研究方向、人員結構、設施、經費和管理體制等。

研究方向:科技界經常看重科技大師或專家的人數和水平、經費和工資多少,有時兼顧實驗儀器和設備的先進性,而很少提到科研方向和管理體制。國外成熟經驗表明,科研方向的選擇尤其重要。由研究方向和課題確定負責人、專家和研究生的人選和規模,決定用什麽樣的儀器設備,確定研究機構的地址、建築、形式、體制和需要經費多少卻被大多數人忽視了。

例如:劍橋大學有著長期良好的硬環境,學院有龐大而莊嚴的神學院式建築,文化澱積;歷史上眾多的人文泰鬥和科學大師在這裏留下了令世人肅然起敬的威望和文化典籍;近代產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曠世財富曾經為它的師生們提供了優厚經費的背景。

筆者曾在英國的劍橋、牛津和倫敦帝國理工等大學,美國的馬裏蘭、普林斯頓等大學和國家科學管理機關訪問或訪問研究過,實事求是地說我國很多的名牌大學和研究院所的校園和房舍與它們的相比,壹般說來絕不差,有的還要好些。清華和北大與劍橋和哈佛相比,校舍好,校園也美,這幾年經費也有明顯的改善,但是主要的差距是發展方向不明、特色不清、科研質量和學術水平差距相當大,特別是重要學科的原創者和關鍵新領域的開拓者極其欠缺,導引型人才十分短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和神經生物學部主任蒲慕明經過多年的思考得出:“我越來越認識到,中國研究機構在國際上取得卓越地位的障礙,也許不是來自經濟因素,而是文化因素”。

軟環境的影響。軟環境系指非實體的和非剛性的環境,主要是人文環境。它的主要組成要素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學傳統、學風、治學氛圍和評價體系等。我國科技界和媒體十分重視對科學活動的政治評價和科學家的社會形象,比較關註科學家的學風,但是忽視了科學家的興趣、專長和好奇心對於科研和原創性的特殊重要性,輕視科學思想的自由交流,低估了寬松和激勵的治學氛圍對於科技創新想法迸發的特殊作用,把“五四”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的優秀傳統擱置起來,從而使人類歷史上那些優秀的治學經驗和傳統蒙上“階級性”的面紗,其結果是阻礙了我國科技發展的速度和進程。

科技先進國家的著名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在經費、房舍、校園和實驗儀器、設備等方面,由於長期的積累和創造性的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能基本滿足科研發展各階段的需要,因此他們在言談中除去關註經費的募集和籌劃之外,很少提到硬環境問題,絕大多數人都把著眼點和成功的原因說成軟環境如何好。例如,沃森在獲得諾貝爾獎的大會上致答詞時說,“我們獲得如此高的榮譽,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由於工作在壹個博學而寬容的圈子中……”,“博學和寬容的圈子”就是他們適於進行科學原創的人文環境。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Steven Chu)在他的諾貝爾獎講演中說:“貝爾實驗室是研究的樂園”,“樂園”指的就是科技創新的優良環境,這是科技人員為了獲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極其渴求的,朱棣文認為那時的貝爾實驗室具有這樣好的治學人文環境。貝爾實驗室第壹任總裁、二戰時期為美國戰時科技大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尤厄特(Frank B.Jewett),對於科學研究的氛圍說過這樣的話:“所有豐產的科學是人的頭腦工作的結果,是在極其自由的氛圍中才能十分繁榮起來的。事先沒有任何人或群體能預言別人的頭腦裏會產生出什麽思想,也不能制約人們產生新的想法,他們能做的最大事情只能是為創造性的努力提供有利的環境。如果必要的話,只能在後來對那些創造物的用途施加控制,以便它們將會有益於社會,而不是對社會有所損害。”

由此可見,在硬環境基本具備的情況下,科學研究最需要的是科學家們在學術上能自由思考,知識底蘊要廣博而豐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發新穎的創新思想的人文環境,也就是我們說的寬松、活躍和激奮的軟環境。科研管理者最不要做的是挫傷和限制這種環境,而應為這種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竭誠努力。如果說管理人員在軟環境上可以多做些事的話,那就是在科研成果的應用上使它們能有利於社會,而不是相反。

註意力開始著眼軟環境的變革。過去說我國科技落後在於“窮”,目前我國的經濟和科研經費有明顯好轉,不少科學界負責人已經開始從理念上認識到軟環境的重要性,而且將人文環境提到與物質環境並重的程度,兩者因學校的性質而有所側重。例如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在第壹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期間,在回答記者提問中國何時獲得諾貝爾獎時講道:“我覺得我們的大學應該首先營造壹個適宜的環境,先營造科技研究環境,人文環境,有了很好的環境、良好的土壤,諾貝爾獎獲得者無論在哪個研究機構或在哪個實驗室產生出來,就不覺得奇怪了”。在後來,他根據牛津大學極其重視發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傳統,認為北大以人文精神建設為重點並進而促進理、工、醫等學科的發展為第壹要務。激光排版技術發明者王選在談到中國獲得諾貝爾獎問題時說:“應把精力放在建設人才成長的環境和良好的研究氣氛方面”。這些新動向顯示,進行國際性的辦學經驗交流對我國辦好大學意義很大,使辦學理念產生了較大的飛躍。並且表明,科技界對於科學研究和科技研發的主要著眼點已經從多年來強調國家窮、知識落後和中國這塊“土壤”不肥等看法,轉向人文環境差方面,這在認識上是壹個不小的進步。有了這種認識,就會不再壹方面熱衷於空喊口號、造新詞和撰寫空文,另壹方面又怨天尤人,寄希望於幾十年、上百年都難解決的種種客觀因素,以及事無巨細什麽都靠壹紙通令和壹統管轄的科、技、教管理方法。希望“放眼世界,博采眾長”不會是句空話和應時之說,而應以寬大的胸懷和虛懷若谷的心態,用主觀努力去博采二戰後先進國家科技發展的成熟經驗,結合自己的特點,創造出有利於科技創新的人文環境和物質環境,形成科技和教育繁榮發展的新局面,從而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取得具有世界前沿性的重要突破和原創性的系列成果。

關於評價體系問題,近幾年來不論在評職稱、獎勵和人才聘任上,還是評定各級科研經費的分配和成果上,都存在評價標準不合理和分配失當而議論紛紛的現象,行政幹預和人際關系的幹擾以及評委的眼界和素質等存在種種問題,而糾紛頻起。總之,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必須得到重視,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權威在研討、咨詢、評價和參與的程度和規模上應該逐步擴大,使國家級的評選和評比的指標和活動日趨合理。教育上的講課滿堂灌和壹考定終身的體制,學術界之內近者嫉遠者欺的不良習性,科技界的中庸之道和顧面子而輕品評與競爭,以及科技創新面前缺乏懷疑和勇敢的開拓精神等,都是我國當前需要嚴肅對待的重要軟環境問題。

重視創新文化環境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重大作用是必要的,但是對於我國的科學研究和科技研發而言,也許更重要的是創新環境的不斷創新。既然科技環境是人文化了的環境,那麽研究者和創新者的重要工作是根據研究的需要自己動手,改造和創新環境(包括儀器、設備、人員結構、治學氛圍和自由交流等),形成有利於和適於研究課題所需要的硬環境和軟環境。 *** 和研究機構及其負責人的主要職責,不是去指導和管理研究的具體過程,和給予過多的行政幹預,而是在幫助制定研究方向和評價標準之後,適當地創造有利於研究和創新所需要的條件與環境,以及尋找經費來源和作某些必要的服務。總之,在這個範圍內做少了不好,超出此範圍做多了很可能更不好,做之有度,善莫大焉。

創新發展環境

實踐證明,壹個地區發展環境是否優化、是否寬松,直接關系到生產要素能否聚集、人才能否聚集、幹部群眾的積極性能否發揮,直接關系到壹個地區、壹個部門的發展。發展環境是壹個綜合的概念,既有產業環境、居住環境、交通環境、商業環境等硬件環境,又有政策環境、服務環境、信用環境、商務環境、法制環境、輿論環境等軟件環境。這幾年,揚州重大基礎設施取得重大突破,城市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沿江開發、園區建設全面推進,搭建了發展的平臺,拓寬了空間,硬件環境已有很大的改善,具有了吸納各種生產要素、各種產業來揚州發展的承載能力和發展條件。但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發展軟環境的改善,我們需要繼續秉承“親商安商富商”的理念,需要堅持信守承諾、誠信守約的原則,營造讓投資者投資安全、有利可圖的發展環境。我們需要更加紮實地圍繞項目落地做好審批服務、商務、關務、檢務、事務等壹系列服務。我們不僅需要服務者的笑臉,也需要服務的效率,更需要服務的規範,營造高效規範成本低的商務環境。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地抓好產業鏈、價值鏈的培植,形成支柱產業的較為完整的上下遊發展的產業環境,讓投資者有壹個更好的發展空間。我們需要全民創業,進壹步營造全民創業、創新、創優的氛圍,讓壹切創造財富的積極性都能充分發揮,讓壹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我們需要 *** 各個部門、各個工作人員都能牢固確立服務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服務經濟、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我們需要進壹步改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治安環境,提高文化、教育、衛生、商業配套功能和服務水平,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老百姓包括在揚州投資發展的投資者能生活得更加充實、更加踏實、更加殷實。

摘自<<創新理念 創新思路 創新環境 創新機制>>

  • 上一篇:3D的暖暖好可愛,服飾與互動玩法是亮點!《閃耀暖暖》評測
  • 下一篇:爭取湖南教育出版社高壹地理必修知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