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始,在麗江納西族中已建蓋有宏偉壯觀的瓦房,但大都是土司和頭目的住宅及寺觀廟宇。從清代起,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多和納西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漢、白、藏等族的建築技術不斷為納西人所吸收,被稱為“三坊壹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土木或磚木結構瓦房建築在麗江城鎮和壩區、河谷區農村普遍流行起來,並產生了極有特色的民居庭院。
三坊壹照壁,即主房壹坊,左右廂房二坊、加上主房對面的照壁,合圍成壹個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廂房四坊房屋組成的封閉式四合宅院。除中間壹個大天井外,四角還有四個小天井或漏間。三坊壹照壁、四合五天井是麗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其它布局形式都是它們的變異、演化、發展和組合。
麗江古城中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的民居建築,既講究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精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門前即渠,屋後水巷,跨河築樓,“城依水存,水隨城至”,是古城建築的壹大特色。
麗江納西民居建築壹般是高約7.5米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為穿鬥式構架、壘士壞墻、瓦屋頂,設有外廊(即度子)。構架處理十分靈活,有懸山和在木構架主要受力部位,設有“勒馬掛”、“地腳”、“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結作用的構件,整個構架按百分之壹的斜度使柱頭往裏傾斜、柱根部向外展開,增強了構架的穩定性。
在構架的聯結節點部位,根據受力的情況,分別使用“兩磴榫”、“大頭榫”、“平插榫”,井設暗梢等柔性節點,以利於抗震。下重(士垃)上輕(木板)的護墻體堅固實用。麗江民居在體型組合及輪廊造型上縱橫交錯。輪廊優美;外觀的立面多為石砌勒腳,墻面抹灰,墻角鑲磚,青瓦鋪頂,色調和諧,外觀樸素。
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面廈等七大類。在結構上,壹般正房壹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年人居住;東西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
麗江民居非常註重房屋的裝飾,其重點是門樓、照壁、外廊、門窗隔扇、天井、梁枋等。門樓的形式有磚拱式、木過梁平拱式及木構架式三種,磚拱式門樓多為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滴水牌摟式樣。木過梁平拱式門樓則是以木過梁承托、外包簿磚的三滴水牌樓。木構架式門樓多為雙坡屋面,檐下用多層花板、花罩裝飾。民居照壁壹般有三滴水、壹字平式兩種,內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裝飾。
房屋的門窗均飾以木雕圖案,如烏禽、花卉、琴棋書畫、博石器皿等,是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此外,對梁枋、往頭、欄桿、柱礎、勒腳、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裝飾。如大過梁的梁頭雕成獸頭,俗稱“獅子頭”,往礎亦雕成圓鼓形、瓶形等。
民居庭院采用鵝卵石、五花石等為原料鋪裝,圖案根據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內容涉及花烏魚蟲、八赴陰陽、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手法古樸,布局嚴謹。按民間風格鋪砌成有象征意義的圖案,如“四蝠鬧壽”、“麒麟望月”、“八仙過海”等,體現了多民族建築藝術的融合。
隨著麗江古城旅遊業的發展,納西族被更多人熟知,並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情,吸引著大批的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