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學革命內容如下:
第壹節《新青年》與五四新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胡適、陳獨秀、魯迅、李大釗等壹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壹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提倡民主與科學, 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重在“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這次運動沈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1.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開端。
2.《新青年》,以其對中國文化的更新和社會革命的貢獻及影響,成為中國現代第壹刊。
3.《新青年》上傳播的主要新思想文化:
(1)民主與科學。
(2)批評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
(3)對世界文化的 ”拿來主義”,廣泛引進和吸收西方文化。
第二節白話文學與“人的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以 “五四文學革命 ”為標誌全面步入文學現代化歷程。
五四文學革命
從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運動後壹段時期裏發生的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在五四文學革命中誕生的新文學,使中國文學從語言文字、文學體裁、表現手法到思想內容發生了全面深刻的變化,開始了中國文學現代化變革的進程,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文學改良的 八項主張 ,標誌著五四文學革命的開始
2. 1917年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號上發表了《文學革命論》壹文,明確提出“三大主義”。
3. 周作人1918年12月發表《人的文學》,對“新文學”進行質的界定,認為新文學應是“人的文學”。同時,又寫作了《平民的文學》,在陳獨秀“國民文學”和“社會文學”基礎上,提出建設“平民文學”的主張。
第三節 五四文學論爭
五四文學革命對中國文學觀念和文學思潮產生了巨大影響,各式知識分子面對這壹革命,都必須進行調整,導致思想上的交鋒和學術上的論爭。
思想交鋒就是新文學和復古派、學衡派、甲寅派、鴛鴦蝴蝶派等舊文學的論爭。
文學革命期間, 林紓激烈的反對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並撰寫《論顧問白話之消長》《致蔡鶴卿太史書》等文章,對白話文運動大加批評。
學衡派
1922年1月,南京東南大學教授梅光迪,吳宓等人創辦《學衡》雜誌,反對新文學,維護封建舊文學,故被稱為學衡派。他們打著“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招牌,攻擊新文學運動,受到魯迅等人的批判。
學術論爭主要是在新文學內部,文學研究會追求“為人生的藝術”,主張寫實主義的文學。創造社受西方唯美主義思潮影響,“為藝術的藝術”追求文學的美感。這兩種文學主張都是新文學建設所不可缺少的。
第四節 五四文學革命實績和歷史意義
“文學研究會”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發起人有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均等12人。
“創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東京成立,最早的成員有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田漢等留學日本學生。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
“新月社”
1924年4月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主要有聞壹多、徐誌摩、朱湘等詩人。
“五四”文學革命的實績
1.首先是白話文的全面推廣
“五四”後,各地愛國學生團體紛紛仿效《新青年》,《每周評論》,創辦白話報刊,僅1919年就出版400多種。1920年,連《東方雜誌》、《小說月報》等等最持重的大雜誌也都采用白話文,並且教育部也規定低年級國文課本用白話。文學革命促成了言文合壹的“國語運動”,又迅速擴大了新文學的影響。
2.外國文學思潮廣泛湧入和新文學社團蜂起,呈現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局面。
文學革命的發動者們通過作品翻譯來介紹外國文藝思潮,《新青年》從第壹 卷開始,先後翻譯了屠格涅夫、王爾德、契訶夫、易蔔生等外國作家作品;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心理分析、意象派、馬克思主義等都開始有人宜傳和信仰。
接受不同思潮影響作家們的創作傾向也不盡相同,新文學社團蜂起。有文學研究會對現實人生的推崇、創造社對浪漫主義的學習,還有新月社、語絲社等。
文學理論建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文章八事”,初步闡明白話文的主張; 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三大主義”,從內容到形式批判舊文學:周作人在《人的文學》中要求新文學以人道主義為本,觀察研究社會人生諸問題,尤其是底層人的生活。他的《美文》從理論上確立了文學性散文的地位,擺到了與小說、詩歌、戲劇同等位置。魯迅、錢玄同、成仿吾等也都在理論上做出了貢獻。
文學創作取得了引人註目的實績
1918年, 魯迅發表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後又連續創作了《藥》、《孔乙己》等小說,都顯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現代小說特色。除魯迅外,《新青年》、《新潮》等雜誌上也陸續推出壹些新文學作家及其作品。
冰心的《斯人獨憔悴》、許地山的《命命鳥》、郁達夫的《沈淪》、胡適的《嘗試集》、郭沫若的《女神》等,這些作品雖然從藝術看來不夠圓熟,卻洋溢著個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精神,具有追求現代性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