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居住的歷史演變,西南邊陲雲南,地理氣候多樣,民族雜居,生活習俗與內地差異大,在雲南民族居住方面自古至今與內地漢族不同,且經歷了長期的歷史演變。
雲南各民族的民居,大體都源於巢居和穴居。中國古史上有不少關於巢居、穴居的記載。
《莊子》日:“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粟,暮居木上,故命之日‘有巢氏’之民。”《韓非子.五蠹》雲:“上古之世……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號之日‘有巢氏’。”
《太平寰宇記》卷壹六壹載,嶺南道賀州風俗是“多構木為巢,以避瘴氣”。雲南各民族先民,經過原始穴居或巢居以後,約距今兩千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脫離原始穴居、巢居,建立了木楞房、土掌房和竹樓。
竹樓源遠流長,它由原始巢居發展而成。在劍川海門口發現的公元前1150年左右的文化遺址,已清楚地有竹樓建築的痕跡。
此外,從滇池、洱海地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房屋多采用“幹欄式”或“井幹式”兩種木結構的建築式樣。祥雲縣 *** 那村出土的“銅棺”就是按“幹欄式”的房屋形狀鑄造的。
據史書記載,元代以前,傣族住宅都是“幹欄式”竹樓。這種幹欄式的民居,很適於雲南省南部熱帶、亞熱帶的濕熱氣候,其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涼爽幹燥,十分舒適。
幹欄式民居至今仍在傣、景頗、佤、基諾、布朗、哈尼、德昂、拉祜、傈僳族民族中廣泛采用。竹樓民居,從元代以後隨民間文化交流的擴大而有所改變。
部分傣族的住宅受漢、彜、哈尼影響有些改變,如德宏的“傣那”(旱傣)將幹欄式竹樓改建成土墻、草頂、平房的四合院,元江、新平等地的“傣那”則受彜、哈尼影響改建為土掌房。“井幹式”房屋也稱“木楞房”,它由壹根根圓木按“井”字形建構成房屋,封閉牢固,適於高海拔地區民族居住。
從昆明市晉寧石寨山出土的“上倉圖”刻紋圖像中,已有“井幹式”房,說明至少在戰國時期,滇池地區的焚族已經居住“井幹式”房屋。從公元初至13世紀,即從東漢至南宋時,雲南已形成獨具地方民族風格的三種民居:即木構架平頂的“土掌房”和上述“幹欄式”竹樓及“井幹式”木楞房。
第壹種,從元謀大墩子和賓川縣白羊村的新石器時代房屋式樣發展成型。第二、三種,在祥雲縣 *** 那村和晉寧石寨山等地發掘的青銅文物中有模型。
這三種民居建築源遠流長,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存在並不斷發展。至近代和現代,木構架平頂土掌房發展為哈尼、彜等族的土掌房;幹欄式發展為傣、景頗、德昂、布朗、基諾等族的竹樓;井幹式房屋仍為森林茂密的山區人民采用。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內地漢族大量遷居入滇和經濟文化的進壹步交流,內地建築風格和技術不斷傳入雲南。南詔後,佛教盛行,佛教建築對雲南地方建築產生了深刻影響。
故東漢後雲南的建築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內地文化風格與地方傳統交融,又產生了新的居住建築技術和特點,並隨著時代的發展日益深化。在昭通後海子發掘的東晉壁畫墓中,繪有壹所房屋,瓦頂、鬥拱、檐牙高翹,顯然是仿內地漢式建築。
西漢前雲南無此類房屋。可見,雲南建築在東漢後有了突破性發展,木構架已由權式柱、井幹式、幹欄式向穿鬥式、擡梁式、鬥拱式發展,盡管這種建築尚未大量出現,只是富家、地方大姓建造,但它在雲南的出現,顯示了建築技術的進步,因為穿鬥式、擡梁式、鬥拱式的運用,在選材、設計、操作等方面的技術要求更高了。
磚運用於民居建築,是東漢以後雲南建築技術進步的又壹表現。在雲南昭通、魯甸、大關、鹽津、曲靖、陸良、呈貢、江川、姚安、祥雲等地,均發掘出了許多東漢和兩晉時期的墓葬,有墓道、墓室、券頂(或四角攢尖頂),多用磚砌。
這些磚有青磚、印紋磚、印字磚、畫像磚,燒制得相當好。印紋有菱形、方格形等幾種花紋。
畫像磚上有牛、馬車、人物等形象。雲南省昭通白泥井畫像磚上有馬車壹乘,前後四人隨行,有的騎馬,有的執兵器,形象生動。
印字磚上有紀年和銘文,呈灰、黑色,凸面有印出的文字,大多數是陽文正字,少數印成反文。還有蓮花紋白瓦當,卷雲紋滴水。
在大理、巍山、姚安、楚雄等地都發掘出了這種有字瓦和印紋瓦,這種瓦都用於建造房屋。巍山嚨於圖山是南詔王細奴邏時代的城址,這些瓦當為建造壟圩圖城房屋所用。
大理金梭島發掘的瓦當是南詔王室在金梭島建造別墅所用的。瓦上有燒制年代和匠人名字,有的文字圖案已難識別。
可見不用瓦的傳統井幹式房屋,在此已改變發展為如內地的磚瓦房。南詔、大理時代建房用瓦,此後的民居也基本為瓦頂。
南詔、大理時代,無論在民居、宮殿、寺廟、佛寺、塔窟建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為適應於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南詔、大理均興建擴建了壹些城鎮,特別是閣邏鳳統治時期, 有《南詔德化碑》頌揚其政績“設險防非,憑隘起堅城之固”。
據唐人樊卓《蠻書》所述,當時的重要城鎮有太和城(今太和村附近)、陽苴咩城(今大理)、龍尾城(今下關)、龍城口(今上關)、大厘城(今喜洲)、鄧川城(今鄧川德源村)、白崖城(今彌渡紅巖)、鐵橋城(今麗江塔城)、永昌城(。
2.中國合院式、幹欄式、井幹式民居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的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離的,住屋之間以走廊相聯或者不相聯屬,各幢房屋皆有堅實的外檐裝修,住屋間所包圍的院落面積較大,門窗皆朝向內院,外部包以厚墻。
屋架結構采用擡梁式構架。這種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納涼爽的自然風,並有寬敞的室外活動空間;冬季可獲得較充沛的日照,並可避免寒風的侵襲,所以合院式是中國北方地區通用的形式,盛行於東北、華北、西北地區。
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為規則典型。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進院落組成,沿南北軸線安排倒座房、垂花門、正廳、正房、後罩房。
每進院落有東西廂房,正廳房兩側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遊廊及抄手遊廊將住房聯在壹起。
大門開在東南角。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軸線房屋及花園、書房等。
宅內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倒座房為外客廳及賬房、門房;正廳為內客廳,供家族議事;正房為家長及長輩居住;子侄輩皆居住在廂房;後罩房為倉貯、仆役居住及廚房等。這種住居按長幼、內外、貴賤的等級秩序進行安排,是壹種宗法性極強的封閉型民居。
屬於合院式的民居尚有:晉中民居,其院落呈南北狹長形狀;晉東南民居,其住房層數多為兩層或三層;關中民居,除院落狹長以外,其廂房多采用壹面坡形式;臨夏 *** 民居,其布局形式較自由,朝向隨意,並帶有花園;吉林滿族民居,院落十分寬大,正房中以西間為主,三面設萬字炕;青海莊窠是平頂的四合院,周圍外墻全為夯土制成;白族民居,即大理壹帶的民居,其典型布局有“三坊壹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兩種;納西族民居,與白族民居類似,但吸收有藏族的上下帶前廊的樓房形制。井幹式房屋在我國分布很廣,也有很悠久的歷史,現在這種房屋主要在農村還有保留、使用。
各地的井幹式房屋在結構和外形上又不盡相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居民們建起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房屋,如新疆地區阿爾泰山以北地區農村中建的井幹式房屋,均以平頂為主,同時把泥都抹在墻裏,從外表還看出木楞的形狀。在雲南的大姚、姚安、南樺等地還有井幹式與幹闌式民居相結合的式樣。
此外,在貴州有的村莊,也有井幹式房屋。 在吉林省長白山北坡及南坡壹些山林,都建設有井幹式房屋。
吉林長白山井幹式房屋以二道白河為主,從二道白河到天池,及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也都以井幹式房屋為主。 長白山地區井幹式房屋均以兩間、三間房為主,間寬3米,進深6米,墻壁內外均抹土泥防風。
吉林地區每到冬季寒冷,壹年四季冷天過多,所以井幹式房屋主要是為了防寒,才在墻面上抹泥。 當地井幹式房屋都做雙坡頂排山式,每間房屋***9條檁,在屋頂上抹上泥,然後鋪木板瓦,正脊也做木板瓦脊,房屋周圍均用木條做圍墻。
房屋內生火或者用火炕都用木板做煙囪。長白山井幹式房屋建造的體型都比較小,沒有雲南井幹式房屋的尺度大,這與氣候有壹定關系。
在吉林省境內農村主要是種玉米,秋後玉米的儲藏也是農民要解決的壹大問題。他們通常將玉米放在壹個玉米樓裏,這個玉米樓即壹種幹闌式與井幹式兩種做法相結合的建築,樓下為幹闌式以保證通風、防潮,所以做幹闌式,用四根柱子支撐上部井幹式的玉米樓,這樣的玉米樓遍及東北農村,家家戶戶都建設這樣的樓。
井幹式房屋在我國及東亞、東南亞使用較廣。日本名人把它叫做“校倉式”,實際就是井幹式,另外在馬來西亞井幹式房屋分布也很廣,主要是井幹式與幹闌式房屋相結合的式樣,當地人叫做“高腳屋”。
而美國的壹些大學和某些大城市裏也存在井幹式房屋,至於這種房屋式樣是人類***同創造的產物,還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還需進壹步考證。 “幹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檐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幹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采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
直到今天東南亞壹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濕多雨的需要。 使用這中建築的少數民族 傣族民居,幹欄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
幹欄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墻、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蔑綁紮,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
瑞麗的幹欄式建築體現出較高的水平。地面建築主要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為土墻平房,因受漢族影響,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
土掌房,是居住在紅河流域地區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於雲南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土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墻承重土質平頂,形成壹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因地勢建成二、三層的土樓,層層壘進,呈階梯形,有天井、樓層,壹般居家擁有十數間房屋,平頂上可涼犧糧食或堆放農具。
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涼,特別適合於幹熱河谷地帶的氣候。 孟連傣族為幹欄式竹樓。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幹欄式建築;壹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幹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飼養。
3.中國古建築穿鬥式,擡梁式,井幹式建築詳解穿鬥式:
穿鬥式又稱立貼式。其特點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懍數立壹排柱,每柱上架壹檁,檁上布櫞,屋面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壹木品構架。每兩品架構之間使用鬥枋和纖子連在壹起,形成壹間房間的空間構架。鬥枋用在檐柱柱頭之間,形如擡梁構架中的闌額;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因此,在我過南方長江中下遊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時代采用穿鬥式構架的民居。
擡梁式: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主要形式。這種構架的特點是在柱頂或柱網上的水平鋪作層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數層疊架的梁,梁逐層縮短,層間墊短柱或木塊,最上層梁中間立小柱或三角撐,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鄰屋架間,在各層梁的兩端和最上層梁中間小柱上架檁,檁間架椽,構成雙坡頂房屋的空間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過椽、檁、梁、柱傳到基礎(有鋪作時,通過它傳到柱上)。
井幹式:
壹種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結構。這種結構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
井幹式結構需用大量木材,在絕對尺度和開設門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擡梁式構架和穿鬥式構架。中國目前只在東北林區、西南山區尚有個別使用這種結構建造的房屋。雲南南華井幹式結構民居是井幹式結構房屋的實例。它有平房和二層樓,平面都是長方形,面闊兩間,上覆懸山屋頂。屋頂做法是左右側壁頂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檁,椽子搭在脊檁和前後檐墻頂的井幹木上,房屋進深只有二椽。
4.幹欄式和井幹式有什麽不同井幹式房屋在我國分布很廣,也有很悠久的歷史,現在這種房屋主要在農村還有保留、使用。
各地的井幹式房屋在結構和外形上又不盡相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居民們建起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房屋,如新疆地區阿爾泰山以北地區農村中建的井幹式房屋,均以平頂為主,同時把泥都抹在墻裏,從外表還看出木楞的形狀。在雲南的大姚、姚安、南樺等地還有井幹式與幹闌式民居相結合的式樣。
此外,在貴州有的村莊,也有井幹式房屋。 在吉林省長白山北坡及南坡壹些山林,都建設有井幹式房屋。
吉林長白山井幹式房屋以二道白河為主,從二道白河到天池,及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也都以井幹式房屋為主。 長白山地區井幹式房屋均以兩間、三間房為主,間寬3米,進深6米,墻壁內外均抹土泥防風。
吉林地區每到冬季寒冷,壹年四季冷天過多,所以井幹式房屋主要是為了防寒,才在墻面上抹泥。 當地井幹式房屋都做雙坡頂排山式,每間房屋***9條檁,在屋頂上抹上泥,然後鋪木板瓦,正脊也做木板瓦脊,房屋周圍均用木條做圍墻。
房屋內生火或者用火炕都用木板做煙囪。長白山井幹式房屋建造的體型都比較小,沒有雲南井幹式房屋的尺度大,這與氣候有壹定關系。
在吉林省境內農村主要是種玉米,秋後玉米的儲藏也是農民要解決的壹大問題。他們通常將玉米放在壹個玉米樓裏,這個玉米樓即壹種幹闌式與井幹式兩種做法相結合的建築,樓下為幹闌式以保證通風、防潮,所以做幹闌式,用四根柱子支撐上部井幹式的玉米樓,這樣的玉米樓遍及東北農村,家家戶戶都建設這樣的樓。
井幹式房屋在我國及東亞、東南亞使用較廣。日本名人把它叫做“校倉式”,實際就是井幹式,另外在馬來西亞井幹式房屋分布也很廣,主要是井幹式與幹闌式房屋相結合的式樣,當地人叫做“高腳屋”。
而美國的壹些大學和某些大城市裏也存在井幹式房屋,至於這種房屋式樣是人類***同創造的產物,還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還需進壹步考證。
5.木結構建築 古代建築特色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擡梁、穿鬥、井幹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擡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擡梁,所以稱為“擡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穿鬥式是用穿枋把壹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鬥接而成,故稱作穿鬥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幹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墻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鬥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幹伸縮余地,因此在壹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墻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壹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借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采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誌、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鬥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墻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註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壹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註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註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壹個大的環境空間
6.請簡單地敘述壹下建築學的歷史和特點英國民居風格(Postmedi English)美國本土上除印地安人住宅外,最早的當數中世紀後英國民居風格了,這類建築首先由英國人在美國東北海岸最富饒的地帶興建,多數為木結構,能保存下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外型單調。
其建築特征是:A、陡峭的側三角形屋頂,屋檐幾乎無裝飾;B、木板大門,斜網格窗,顯眼的精制的大煙囪。它有兩種形態:兩層木屋,中央煙囪(北方);兩層磚屋,兩側煙囪(南方)◎ 美國風格(Ametican Colonial Revival)美國風格根基於殖民時期美洲大陸各地的民居(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創造性的發揮而逐步形成的,所耗建材較多。
在全國鐵路網建立起來後,因建材的運輸較為方便,大規模的建設這類住宅成為可能。經過200多年的復興和發展,這種風格逐步穩定下來,並成為美國別墅的主要形式,它重建築的居住功能,輕風格特征。
A型,正立面雙山墻式(雙稱Shotgugun);見圖AB型,L形式;見圖BC型,四面坡屋頂式。見圖C俄國建築史發端於10-13世紀,正是在這期間,古代城市——基輔、諾夫哥羅德——產生了壹批俄國建築藝術傑作,諸如基輔(1037)和諾夫哥羅德(1045-1050)的索非亞教堂。
俄國建築呈現出多種風格:古典主義(莫斯科的帕什科夫樓、彼得堡的斯莫爾尼學院)、後古典主義(彼得堡的喀山教堂、海軍總部大廈、伊薩吉耶夫教堂,莫斯科的大劇院和練馬場)。 蘇聯時期的建築設計是最自負的,其中包括斯大林時代的七座莫斯科“摩天大樓”(1940-50年代)。
當代俄國規模最宏大、最引人註目的建築依舊在莫斯科,這裏既在建造新的建築物,也在修復甚至常常是完全再現古舊建築文物的風貌。 泰國是個全民信佛的國家,地理位置在東南亞,屬於典型的熱帶氣候,它的建築明顯受到宗教信仰和氣候的影響。
受印度和中國文化的影響,結合自身的理解和創新,泰國具有豐富而復雜的文化遺產。在建築創作上這種影響尤為明顯,不論是現代的還是古代的,泰國建築就像田園中升起的光輝的宮殿。
即使在今天泰國社會的活躍發展期,這種吸收、折衷並與外來文化和諧融合並創造獨特的泰國表現形式的能力仍然十分明顯。同時壹方面,泰國正發展成為壹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另壹方面,他的宗教和藝術表現形式仍然受到傳統文化的支持。
因此,雖然不同的建築結構可能采用了20世紀的現代科技,但是那些符號的東西仍然是傳統的。 1 、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沿革及其特點: 1 )開成時期:原始社會—漢代;特點:中國木結構建築技術已日漸完善。
人們掌握了夯土 技術,燒制了磚瓦,建造了石建築。 2 )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特點:磚瓦的產量、質量及木構架技術都有所提高。
大量興建 佛教建築。 3 )成熟時期:隋唐時期;特點:磚的應用更加廣泛,琉璃的燒制更加進步,建築構件的比 例逐步趨向定型化。
4 )大轉變時期:宋朝;特點:宋朝建築的規格壹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為秀麗,絢爛而 富於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臺。 5 )發展時期:元朝;特點:興建大量藏傳佛教寺廟及 *** 教禮拜寺。
藏傳佛教和 *** 教的建築藝術影響到全國。 6 )高峰時期:明清時期;特點:磚的生產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數量及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 朝代。
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準化、定型化。 2 、現存古代木結構建築代表及特點。
1 )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築:建成於唐代;特點:單體建築的屋頂坡度平緩,出 檐深遠,鬥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欞窗,風格莊重樸實。 2 )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福建泉州清凈寺、河北正定隆興寺、浙江寧波保國寺:建成於宋 代;特點:屋頂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遠,重要建築門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築風格 漸趨柔和。
3 )天津薊縣的獨樂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華嚴寺:建成於遼;特點:接近於唐代風格, 創造了“減柱法” 。 4 )山西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建成於元代;特點:普遍使用“減柱法” ,梁架結構又有 了新的創造,許多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砍削而成。
5 )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建於明清時期;特點:出檐較淺,鬥拱比例縮小, “減柱法”除小 型建築外,在重要建築中已不采用。 3 、三本建築文獻; 宋朝的《營造法式》 、明朝的《園冶》 、清工部《工程做法》 。
4 、中國古代建築的造型及基本構件; 臺基:普通臺基、較高級臺基、更高級臺基、最高級臺基;作用:承托建築物,防潮防腐, 彌補中國古代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傳的欠缺。 屋身:木頭圓柱、開間、梁、鬥拱; 屋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卷棚頂。
5 、彩畫的分類、特點及等級; 和璽彩畫: 中間的畫面由各種不同的龍或鳳的圖案組成, 間補以花卉圖案。 瀝粉貼金。
等級 最高。 旋子彩畫:畫面用痢化形式的渦卷瓣旋花,有時也可畫龍鳳。
等級次於和璽彩畫。 蘇式彩畫:畫面為山水、人物故事、花鳥蟲魚等。
等級低於前兩種。 6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1 )建築材料:木材。 建築工程申請認證!財富值雙倍 檢索優先 專屬展現 同行交流 2 )結構方式:框架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