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的表達;
(2)產業鏈是產業關聯程度的表達;
(3)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
(4)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
產業鏈是對產業部門間基於技術經濟聯系,而表現出的環環相扣的關聯關系的形象描述。區域產業鏈條則將產業鏈的研究深入區域產業系統內部,分析各產業部門之間的鏈條式關聯關系,探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的分工合作、互補互動、協調運行等問題。 在經濟實踐中不少地區也在進行產業鏈構建與延伸的積極嘗試。
類型
產業鏈分為狹義產業鏈和廣義產業鏈。
狹義產業鏈是指從原材料壹直到終端產品制造的各生產部門的完整鏈條,主要面向具體生產制造環節;
廣義產業鏈則是在面向生產的狹義產業鏈基礎上盡可能地向上下遊拓展延伸。產業鏈向上遊延伸壹般使得產業鏈進入到基礎產業環節和技術研發環節,向下遊拓展則進入到市場拓展環節。產業鏈的實質就是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的關聯,而這種產業關聯的實質則是各產業中的企業之間的供給與需求的關系。
形成隨著技術的發展,迂回生產程度的提高,生產過程劃分為壹系列有關聯的生產環節。分工與交易的復雜化對使得在經濟中通過什麽樣的形式聯結不同的分工與交易活動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企業組織結構隨分工的發展而呈遞增式增加。因此,搜尋壹種企業組織結構以節省交易費用並進壹步促進分工的潛力,相對於生產中的潛力會大大增加(姚小濤,席酉民,2002年)。企業難以應付越來越復雜的分工與交易活動,不得不依靠企業間的相互關聯,這種搜尋最佳企業組織結構的動力與實踐就成為產業鏈形成的條件。
如圖所示,產業鏈的形成首先是由社會分工引起的,在交易機制的作用下不斷引起產業鏈組織的深化。在圖中,C1、C2、C3表示社會分工的程度,其中,C3>C2>C1表示社會分工程度的不斷加深;A1、A2、A3表示市場交易的程度,A3>A2>A1表示市場交易程度的不斷加深;B1、B2、B3表示產業鏈的發展程度,其中,B3>B2>B1表示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和產業鏈形式的日益復雜化。三個坐標相交的原點0,表示既無社會分工也無市場交易更無產業鏈產生的初始狀態。
從C1點開始,而不是從坐標原點開始,意味著社會分工是市場交易的起點,也是產業鏈產生的起點社會分工C1的存在促進了市場交易程度A1的產生,在A1作用下,需要B1的產業鏈形式與它對接B1這種產業鏈形式的產生又促進了社會分工的進壹步發展,於是,社會分工就從C1演化到C2。相應地,在C2的作用下,市場交易程度從A1發展到A2,A2又促進了產業鏈形式從B1發展到B2。接著,按照同樣的原理,B2促使C2發展到C3,C3又促使A2發展到A3,A3又促使產業鏈從B2發展到B3……如此周而復始,使產業鏈不斷形成發展。
產業鏈形成的原因在於產業價值的實現和創造產業鏈是產業價值實現和增值的根本途徑。任何產品只有通過最終消費才能實現,否則所有中間產品的生產就不能實現。同時,產業鏈也體現了產業價值的分割。隨著產業鏈的發展,產業價值由在不同部門間的分割轉變為在不同產業鏈節點上的分割產業鏈也是為了創造產業價值最大化,它的本質是體現"1+1>2"的價值增值效應。這種增值往往來自產業鏈的乘數效應,它是指產業鏈中的某壹個節點的效益發生變化時,會導致產業鏈中的其他關聯產業相應地發生倍增效應。產業鏈價值創造的內在要求是:生產效率≥內部企業生產效率之和(協作乘數效應);同時,交易成本≤內部企業間的交易成本之和(分工的網路效應)。企業間的關系也能夠創造價值。價值鏈創造的價值取決於該鏈中企業間的投資。不同企業間的關系將影響它們的投資,並進而影響被創造的價值。通過鼓勵企業做出只有在關系持續情況下才有意義的投資,關系就可以創造出價值來。
分布特點 完整性產業鏈是相關產業活動的集,其構成單元是若幹具有相關關系的經濟活動集合,即產業環或者具體的產業部門;而產業環(產業部門)又是若幹從事相同經濟活動的企業群體。從事相似或相同經濟活動的企業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努力探尋自身經濟活動的優區位。在這種"循優推移"過程中,壹方面,產業環(產業部門)的微觀構成單位--企業,為了獲取集聚經濟效益,逐步聚集到適合其發育成長的優區位,即原先分布於各區域的同類企業在優區位實現"企業紮堆"(Clusters);另壹方面,各個產業環(產業部門),為了獲取地域產業分工效益,由於具有不同經濟特點和追求各自的優區位而在空間上趨於分散。這樣,產業鏈系統內企業和部門循優推移的空間經濟結果是,產業鏈的各環節分別布局或配置到適合其經濟活動特征的特定地點(Specific Locations)。正因如此,當經濟區劃尺度較大時,比如說是大經濟地帶、大經濟區、省域或者流域經濟區時,或者說大到幾乎囊括產業鏈的所有環節的地域空間時,產業煉表現出明顯的完整性;當經濟區劃尺度較小時,比如說僅是市域、縣域或者說是產業集中發展區時,其地域範圍壹般難於包括產業鏈的各環節,這對於某壹經濟區域而言可能形成了特色產業,但是產業鏈卻表現出明顯的斷續性。
層次性產業鏈是產業環逐級累加的有機統壹體,某壹鏈環的累加是對上壹環節追加勞動力投入、資金投入、技術投入以獲取附加價值的過程,鏈環越是下移,其資金密集性、技術密集性越是明顯;鏈環越是上行,其資源加工性、勞動密集性越是明顯。由此,欠發達區域與發達區域的類型劃分,往往是依據其在勞動地域分工格局中的專業化分工角色。壹般而言,欠發達地區更多地從事資源開采、勞動密集的經濟活動,其技術含量、資金含量相對較低,其附加價值率也相對較低;發達地區更多地從事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細加工經濟活動,其技術含量、資金含量相對較高,其附加價值率也相對較高。因此,區域類型與產業鏈的層次之間產生了內在的關聯關系,欠發達區域壹般擁有產業鏈的上遊鏈環,其下遊鏈環壹般則布局在發達區域。
指向性優區位指向引導產業環或者集中或者分散地布局在不同的經濟區位,表現為產業環具有明顯的空間指向性。這種空間指向性主要表現為如下方面:第壹,資源稟賦指向性,產業環基於對優區位的追求,勢必在某種程度上依賴區域的資源稟賦,而後者的空間非集中性引起追逐資源稟賦的產業環的空間分散性。第二,勞動地域分工指向性,勞動地域分工使得各區域具有了自身的專業化生產方向,產業鏈對專業化分工效益的追求便造成了產業環的空間分散性。第三,區域傳統經濟活動指向性,區域傳統經濟活動通常是區域特定資源稟賦和區域經濟特色的體現,經濟活動的路徑依賴性和慣性使得區域在產業鏈分工中具有深深的烙印。
產品整合 整合本質整合的本質是對分離狀態的現狀進行調整、組合和壹體化。產業鏈整合是對產業鏈進行調整和協同的過程。對產業鏈整合的分析可以分別從巨觀、產業和微觀的視角進行。產業鏈整合是產業鏈環節中的某個主導企業通過調整、最佳化相關企業關系使其協同行動, 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過程。
整合模式以整合企業在產業鏈上所處的位置劃分可分為橫向整合,縱向整合以及混合整合三種類型。橫向整合是指通過對產業鏈上相同類型企業的約束來提高企業的集中度,擴大市場勢力,從而增加對市場價格的控制力,從而獲得壟斷利潤。縱向整合是指產業鏈上的企業通過對上下遊企業施加縱向約束,使之接受壹體化或準壹體化的契約,通過產量或價格控制實現縱向的產業利潤最大化。混合整合又稱為斜向整合,是指和本產業緊密相關的企業進行壹體化或是約束,它既包括了橫向整合又包括了縱向整合,是兩者的結合。 以整合是否涉及股權的轉讓可分為股權的並購,拆分以及戰略聯盟。股權並購是股權並購型產業鏈整合是指產業鏈上的主導企業通過股權並購或控股的方式對產業鏈上關鍵環節的企業實施控制,以構築通暢、穩定和完整的產業鏈的整合模式。拆分是指原來包括多個產業鏈環節的企業將其中的壹個或多個環節從企業中剝離出去,變企業分工為市場分工,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專業化水平。戰略聯盟型產業鏈整合是指主導企業與產業鏈上關鍵企業結成戰略聯盟,以達到提高整個產業鏈及企業自身競爭力的目的。
作用1.有利於企業成本的降低。
2.有利於新企業的出現。
3.有利於企業創新氛圍的形成。
4.有利於打造"區位品牌"。
5.有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