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京劇的特點

京劇的特點

西皮 戲曲腔調,京劇唱腔的主要腔調之壹,壹般認為出於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傳至湖北襄陽壹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成襄陽調,後稱為湖廣腔,又稱西皮。西皮腔流傳亦甚廣,湘劇、桂劇等中稱為“北路”,粵劇中稱為“梆子”,滇劇中稱為“襄陽調”。京劇西皮則是早在乾隆四十四年秦腔演員魏長生入京後,在徽秦合流的基礎上,於道光年間湖北演員王洪貴、李六、余三勝等入京,帶來所謂楚調,再壹次促成徽漢合流而形成的。西皮腔屬板腔體,其結構特征以七、十字句三個詞組首字為標誌,為抑揚揚格,即所謂“眼起板落”。旋律多跳進,曲調起伏跌宕,節奏形式多樣,速度較快,胡琴 京劇唱腔 定弦為la,、mi,唱腔最後大多結束在宮音上,具有宮調式的特征(旦角為徴調),與二黃相比,具有高亢、激越、活躍、明快的情調特點,又用於表現活躍輕快、慷慨激昂的情感。西皮的板式類別豐富,有“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導板”、“搖板”、“散板”等,也有反調。 二黃 京劇唱腔的主要腔調之壹。原系清初在長江中下遊,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鄰地帶流行的壹種民間戲曲聲腔。其淵源眾說不壹。壹說系由明末清初的弋陽腔,經吹腔、高撥子、四平調發展成為二黃腔。壹說系由安徽的石牌腔(吹腔),傳至江西宜黃而成宜黃腔。從聲腔曲調上分析,兩者均與京劇二黃有某些***同點,說明彼此有著壹定的淵源關系。湖北、安徽等省地處我國腹地,為我國幾大方言及各次方言區的交接地帶,即除較靠南的粵語、客家話、閩南、閩北話以外,是北方話中北方、西北、西南、江淮四個次方言和吳語、湘語、贛語的匯集點,很易極變腔調,成為近代我國聲腔產生的搖籃。二黃腔流傳甚廣,涉及南部大半個中國。贛劇、湘劇、桂劇、粵劇等稱為“南路”,川劇、滇劇等稱為“胡琴”。京劇二黃則為18世紀末(清乾隆五十五年後)相繼進入北京的徽班,經過徽秦、徽漢兩次合流而形成的。二黃腔屬板腔體,其結構特征以七、十字句三個詞組首字為標誌,為揚揚揚格,亦即所謂“板起板落”。旋律多級進,曲調流暢平和,節奏較穩定,速度較慢,胡琴定弦為Sol、re,唱腔最後大多也結束在此兩音上,具有商調或商、徴結合的調式特征。與西皮腔比,具有低回凝重、穩健深沈的情調特點。二黃板式類別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導板”、“散板”、“搖板”“垛板”等,並發展出龐大的反調系統,稱為“反二黃”。 反二黃 京劇曲調。在二黃的基礎上大量運用調式交替和暫轉調,形成雙重調式性或直接轉入上五度宮調系統,直至形成獨立調性的唱腔結構,謂之反二黃。胡琴定弦由二黃的sol、re變為反二黃的do、sol,音高不變,唱名變化,前者內弦唱名變為後者外弦唱名,故得反調之名。反二黃板式結構與二黃相同,板式也比較豐富,有“原板”、“慢板”、“導板”、“散板”、“搖板”、“垛板”等。反二黃成套的唱腔中,導板有時借用二黃的,然後由過門轉入反調,其間可見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反調形成的軌跡。反二黃上下句落音和二黃基本相同,但由於旋律的高低對比,變化,使落音較靈活。反二黃的音域相對比二黃寬,旋律迂回曲折,跌宕有致,不僅魚油中低音區低回深沈的情調,更有高音區悲憤激勵、蒼涼淒楚的情調,尤其是大段的成套反二黃唱腔,常成為京劇唱腔中最具特色的、表現力最為豐富的唱段。 四平調 戲曲腔調,京劇中亦稱二黃平板。四平調的結構,以七、十字句三個詞組首字為標誌,其上句為揚抑揚格,下句為抑揚揚格,加上詞組內各字的節奏交叉,它兼有西皮與二黃的結構特點。從調式上看,上句落re 、下句落do,和西皮相同。從旋律及過門特點上看,又和二黃接近,這些均和它的歷史淵源和產生流行之地有密切關系。四平調板式有原板、慢板兩種,並用二黃同類板式的過門。胡琴定弦亦和二黃相同。四平調的特點在於句法變化比較復雜,因此常可以容納不恨規則的長短句子,可以是輕快飄逸、閑散敘事的,也可以是委婉纏綿、華麗多姿或蒼涼憤切的等等。著名的唱段有《貴妃醉酒》中的“海島冰輪初轉騰”,《鎖麟囊》中“怕流水年華春去緲”,《西廂記》中“先只說迎張郎娘把諾言來踐”等。 高撥子 戲曲腔調,源自於徽調中的撥子腔,於明末清初時,南來的西秦腔和當時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腔調融合演變而成。主要繼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點,但旋律情調則顯得高亢中帶有悲憤,激越中帶有蒼涼,和梆子腔有所不同,顯然受了徽調中其它南方腔調的影響。京劇高撥子用大筒胡琴伴奏,定弦do、so,具有二黃反調的情調特征。其板式有導板、碰板、回龍、原板、散板、搖板、垛板等。尤其是垛板,節奏鏗鏘,旋律跳動結集,後拉長腔,聽來別有壹番風味。著名的唱段有《徐策跑城》中的“忽聽家院壹聲稟”,《楊門女將》中“風蕭蕭霧漫漫”,《野豬林》中“壹路上無情棍實難再忍”等。 南梆子 京劇曲調,梆子腔的南化,其結構特征以七、十字句三個詞組首字為標誌,為抑抑揚格。比西皮多壹抑格,因而比西皮更接近梆子腔。南梆子有導板和原板,且只用於旦角與小生。南梆子旋律和情調與西皮相似,然而它更嫵媚柔婉、明快秀麗,因而抒情性更強。胡琴用西皮定弦,過門除前奏的前半部分有其特征外,後半部分及小過門均和西皮相似。著名的唱段有《霸王別姬》中“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春閨夢》中“被糾纏陡想起婚時情景”,《望江亭》中“只說是楊衙內又來攪亂”等。 吹腔 戲曲腔調。淵自於徽調中的吹腔。於明末清初時,由弋陽腔演變成四平腔,後又受昆山腔影響而成。舊名樅陽腔、石牌調、安慶梆子、蘆花梆子。其結構最初為聯曲體,後受青陽腔滾調影響,發展為接近板腔體的七、十字句的形式。吹腔仍保留著歷史上用笛伴奏的傳統,板式以壹板三眼為主,但有壹種被稱為“批”的腔調,是壹板壹眼的。另有散板。吹腔曲調悠揚動聽,流暢溫和,表現的情感亦較多樣。 娃娃調 京劇曲調,本為娃娃生所唱,後亦用於其它行當,屬西皮腔系,為快三眼板式,結構和西皮同類板式相同,唯調門較高,演唱音區也相應提高,曲調更為高亢激昂,有時也顯得迂回華麗。老生、小生、老旦均可唱娃娃調,旦角有時反串小生亦唱娃娃調。著名唱段如老生《轅門斬子》楊延昭演唱的“見老娘施壹禮躬身下拜”、小生《四郎探母·巡營》楊宗保演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忙傳將令”、旦角《鐵弓緣》陳秀英演唱的“母女們走慌忙陽關路上”等。

  • 上一篇:中國還有多少傳統節日?
  • 下一篇:傳教士是幹什麽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