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又稱重陽節、登山節、菊花節、山茱萸節。中國古代定九為陽數,農歷九月初九,日月合,兩陽為重,兩九重疊,故名“重陽”,又稱“重九”。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鐘繇》中說:“新年至月,忽至九月九日。九為陽數,日、月要相合。流行褒其名,故宜而久,故須享宴。”
重陽節,正是秋高氣爽,桂花飄香,風霜高潔的時候。宜登高望遠,賞菊作詩。在中國,這個節日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到了漢代,逐漸盛行。《西京雜記》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殘害致死後,她的侍女賈也被逐出宮外,嫁給了壹個平民。有壹次,她說起為了長壽,每年九月九日在宮裏戴山茱萸,吃蓮餌,喝菊花酒。《續齊和合》記載:“妳花了許多年和費長芳在環京旅行。長房說:“九月九日妳家若有災,妳就趕緊去,讓家人自己做絳囊,抱山茱萸,上山喝菊花酒。“這場災難是可以消除的。荊和他的家人壹起爬山。.....這個世界的人九日上山喝酒,女人拿了山茱萸的袋子,蓋子就從這裏開始了。”到了唐代,經朝廷正式批準,人們以中和、上思、重陽為節日。在明朝,皇宮在農歷的第壹天吃花糕,九月,皇帝親自爬萬歲山。這種風壹直流傳到現代。這壹天,人們去遠足,賞菊花,喝菊花酒,賞山茱萸,吃重陽糕。今天,這壹習俗在壹些地區仍然保留著。
爬山是重陽節的壹個重要習俗。漢代的這個習俗,來源於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上山避禍的故事。魏晉時期,登山的日期定在9月9日。《荊楚紀年》說,九月九日,各界人士到郊外爬山,設宴飲酒。《千女月令》也說:“重陽節之日,必登高遠眺,以美食美酒,為宴遊。賞菊慶秋。“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方便爬山,還做了壹種前後都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拔門牙,下山時拔後牙,稱為“謝啟功”。在唐代,壹些著名的詩人用詩歌記錄了重陽節的活動。例如,李白在詩中說“九天巴登陵王洞庭水軍”9日天氣晴朗,登山時沒有秋雲。杜甫的詩《九天》也寫道:“去年,我爬到了高登縣的北面,今天我把目光投向了涪江濱”等等。到了宋代,攀巖還是很流行的。”《東京之夢》載:“許多人在郊區攀登,如倉王廟、四裏橋、魚臺、良王城、煙臺、毛拓崗、都樂崗。“南宋時,據《武林舊事》記載,朝廷定重陽節八日,待次日盛大娛樂。在明朝,皇帝親自登上了萬歲山。清朝時,皇宮禦花園裏有壹座假山,供皇帝登高重陽。民間,早期有府城門外的五塔寺、左安門內的法藏寺興盛,清末則有陶然亭、薊門煙草樹(德外土城)、八大處等眾多寺廟。據《燕京年譜》記載,凡登此山者,必“作詩飲酒,燒烤分餅,是壹時之樂。”
重陽賞菊在中國古代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重陽節,菊花盛開,姚黃,魏子香馥郁,為節日增添了無限色彩。相傳晉代詩人陶淵明是菊花迷。隱居時常“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常對自己說:“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知我意,重陽必來齊。”到了宋代,賞菊成了壹件大事。過年的時候,不管是皇族、士人還是普通百姓,都要賞菊。文人還舉行社交、娛樂性的菊花聚會,賞菊、吟詩。但其中規模最大、最有氣象的是宮中賞菊:“紫禁城初八,清瑞殿菊花九列,菊花璀璨,燈火通明,宛若春節。”清代,壹些地方在重陽節前後舉行菊花會。此時全城人來人往看菊花,熱鬧程度前所未有。
在古代,重陽節喝菊花酒的習俗在漢代就有,在《西京雜記》中有記載。據說古菊花酒是第壹年專門為重陽節釀造的。重陽節,采集新開放的菊花和綠色的枝葉,與小米混合釀酒,壹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陽節。《夢梁璐》說:“此世人用菊花、山茱萸浮於酒飲,山茱萸名為‘辟邪翁’,菊花名為‘歲歲客’,故以此二物奉上,以除九邪。”據說喝菊花酒可以讓人長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暈、降血壓,對人的健康有益。重陽節,壹邊賞菊,壹邊喝壹杯香甜健康的菊花酒,更增添了節日的樂趣。
在古代,重陽節流行插山茱萸。山茱萸,又名“月膠”或“矮子”,是壹種藥用植物。其味濃,有驅蟲、除濕、祛風、治寒熱、益五臟的作用。古人視山茱萸為驅邪之神,稱其為“辟邪之神”。重陽節大家都要穿。這種習俗出現在漢代。《荊楚紀年》中已有記載。它在唐代非常流行,並被寫在大量的詩歌中。如唐代詩人王維的《論山假日思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鄉人,佳節倍思親;我遠遠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裏少了壹個人。”詩人萬初的《聚玉女》也寫道:“劉家女九日采山茱萸。我讓我的東鄰居回來了,我是壹個陌生人。剪枝高髻長裙。”到了宋代,插山茱萸的習俗已經不像以前那麽流行了。宋代以後,重陽插山茱萸的習俗開始衰落,直接入藥。明清時期,山茱萸被用於包中,以避毒。如今,插山茱萸的習俗已經不流行了。
重陽節吃糕點,和中秋節吃月餅壹樣,都是時令食品。重陽餅在歷史上歷經多次變遷:漢代稱“彭餌”;唐代稱“馬高格”、“米高進”;宋代稱為“菊花糕”、“重陽糕”。清代稱之為“花糕”。從民間意義上來說,“高”與“高”是諧音,古人認為“萬物皆高”。重陽節吃糕點象征著步步登高,具有獨特的意義。據史料記載,重陽糕不僅在家食用,還作為禮品,頗具儀式感。《景帝紀勝》載:“史靜重陽節的花糕,極為成功。油糖爐的作者,蒸面果的作者,糯米黃米的作者,都是割五色旗標註的。城民爭買,為家堂,食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