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西大學校園建築文化的主要區別是什麽?

中西大學校園建築文化的主要區別是什麽?

中國學校的墻和大門是學校心臟的邊緣或外圍,很少與主體建築相連。在西方,校門兩邊往往不是墻,而是學校的實體建築。更準確的說,校門與其他實體建築融為壹體,邊緣和中心的傳統色彩沒有中國文化那麽濃厚。

中國大學壹般都有行政辦公樓,往往是獨立突出的建築。辦公樓多位於顯眼區域或整個學校的中心位置,無論是建築造型還是內部裝修都超出壹般教學樓。在西方,很多大學校園建築裏很難分辨出校長辦公樓;專業化、獨立、突出的寫字樓並不常見。這些行政辦公室通常位於大型教學樓內。領導與管理、教學與科研在空間上不是孤立的而是接近的,可以說是西方文化中親民、共性的壹種表現。

(3)以“師”為本,“生”為本。

我國的教室幾乎都是同壹個長方形的平面。教室的壹邊是前後敞開的。室內布置壹般分為兩部分,前面是老師的講臺,後面是學生的課桌。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註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這個設計思路可以說是

起源於中國古代書院。比如嶽麓書院,講壇就設在講臺上。平臺底座不僅寬敞而且高出平地數尺,凸顯了論壇主的中心地位和意義,產生了視覺上的尊貴感和心理上的莊重感。

在西方,應該說傳統上這種長方形教室是主體。但是今天,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這種建築模式對教學的負面影響,於是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所謂的開放式課堂、移動課堂、蜂窩課堂就是典型的例子。西方壹些學校的教室布置成圓桌形狀,方便師生交流,弱化教師中心主義。在所謂的開放式教室(open-plan schools)中,傳統教室的前部和後部的區分被打破,桌椅的布置使學生能夠相互交流,學習環境顯得輕松。壹些教室與資料室、車間和浴室直接相連。設計既考慮了功能性,又方便學生使用,充滿人情味。

(4)缺乏交流空間和“泛課堂”觀念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校園規劃主要是學習前蘇聯的模式。大多采用軸對稱的方法與四合院式建築相結合,以道路作為功能區的分界線,造成建築之間、建築之間缺乏聯系。校園建築和空間支離破碎,不完整。整體風格嚴肅整潔,空間分隔死板,沒有人性化的交流空間讓學生停下來打個盹聊聊天。這符合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重視理論學習,輕視科學實驗。重視學生性要求的培養,抑制學生個性的發展,不是沒有關系的。雖然有些教學樓有寬闊的草坪和漂亮的內院,但很少看到師生在這裏交心。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這些方形的、孤立的、同質的空間並不是真正的交流空間。這種空間沒有方向性和停滯性,缺乏變化和安全感。只能淪為大的開放空間,成為建築的豪華景觀。這是中國校園建築的壹大錯誤。

西方建築師創造交流空間的經驗值得借鑒。走廊、大臺階、屋頂平臺和樓梯等建築元素被擴展為交流空間。(右圖為劍橋大學生活區)這些空間是不那麽令人難忘的場景,更多的是私密的小環境。它們是開放的,有壹定的空間域,有自己的內部秩序而不缺乏變化。這樣的空間讓教學走出了課桌和黑板的限制。我們不妨稱之為“泛課堂”。“潘”在校園建築中,註意設置各種寬敞舒適的交往空間,安排許多適合師生停留、休息、交談的室內外場所、空間和角落,放置舒適的座椅和沙發,有條件的地方設置自動售貨機或食堂。這種良好的交流空間無疑會為師生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各種信息、知識、思想在這裏交流、傳遞、碰撞甚至沖突,從而達到智慧的升華。

4.創造新世紀的校園建築文化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西部大學校園建築文化突出“以人為本”的特色,重視整體校園風貌審美效果的延續,實現了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的交叉融合,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的高度協調統壹。比較中西大學校園建築文化的基本差異,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建築風格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獨特的表達魅力。創造中國優秀的校園建築,必須借鑒西方優秀的校園建築文化,努力將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結合民族性、時代性、發展性的元素。

在當今的全球化環境下,建築的跨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廣泛和迫切。現實也表明,外來文化只有符合本民族的生活習慣,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才能被接受;只有廣泛的對外交流和吸收,本土文化才能保持青春和活力。加強文化交流而不是替代,促進多元化而不是全球文化壹致,從而推動人類文化的進步。

大學校園作為教學、科研和交流的載體,體現了大學內部活動的歷史變遷,反映了城市中大學功能的發展軌跡。有人認為第壹代校園是13世紀的中世紀封閉校園;第二代是工業革命後的功能分區校園;第三代是19世紀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交流校園;第四代是二戰後多層次、多樣化的高等教育校園。那麽在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和全球化背景下,校園應該是什麽樣子呢?大學校園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

隨著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大學作為壹種智力資源迅速得到認可。建立集產、學、研於壹體的大學科技園已成為大學校園發展的重要特征。為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提高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需要在空間規劃布局中突出強調交往和享受空間,以促進多元交流、積極創新的校園氛圍的形成。在新時代,大學的發展不再是封閉的、獨立的,大學與社會的互動加強了。建設社會化學生公寓已成為鼓勵學生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的有效途徑。同時,遠程網絡教學的實施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提供了新的學習和交流方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大大提高了信息傳遞和交流的速度。這些新趨勢正在影響大學校園的發展,使大學從壹個封閉的教育機構轉變為壹個多元開放的社會綜合體。

北京大學原副校長王益謙先生曾提出“文、雅、序、活”的思想來概括高品位的學校文化環境,其中“文”體現的是知識,即壹個人在校園裏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新知識,感受壹種科學人文的氛圍;“雅”是指格調高雅,是庸俗的對立面,表現在學校的建築和景觀布局上,就是給人以美的感受和熏陶;“秩序”是指秩序,體現學校生活的有序和管理的規範;“活”表現為壹種朝氣、活力、創新的氛圍。特別是學校的主體建築要在“文”和“雅”上下功夫,才能鮮明地體現學校的文化品位和科學人文精神。

綜上所述,建設文化底蘊深厚、富有現代感的校園,體現歷史傳承和人文精神,構建生態、豐富、和諧的校園景觀,實現大學校園空間的可持續生長,是新世紀校園建設的主題。

  • 上一篇:中國古代傳說中有哪些著名的怪獸
  • 下一篇:為什麽有人爬山作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